與中學生談孔子和《論語》

與中學生談孔子和《論語》

與中學生談孔子和《論語》

孔子弟子圖卷(局部),唐 閻立本 繪,藏於首都博物館

文 | 程翔

《論語》是儒家經典中最為重要的一部著作(錢穆《論語新解》稱:“《論語》一書,乃孔門遺訓所萃,此為中國最古最有價值之寶典。”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稱:“《論語》為中國第一書。”)。作為一箇中國人,不讀《論語》就沒有資格談論儒家學說,就沒有資格談論孔子,甚至就沒有資格談論中國古代文化。可以說,《論語》是中國讀書人不可繞行的文化經典。中學生讀一讀《論語》是完全必要的。

“論語”作為書名,最早見於《禮記·坊記》。“論”讀lún,是編纂的意思。“語”就是說的話。《漢書·藝文志》記:“《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意思是說,“論語”這兩個字就是編輯孔子及其弟子們說的話,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整理而成的。這些話充滿了豐富深刻的含義,反映了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的生活和思想,再現了當時弟子們跟從孔子學習的情景,記錄了孔子和他同時代的一些重要人物交往的史實,展現了春秋末期複雜的社會背景。可以說,作為語錄體著作的《論語》其文化價值是極其重要的。

要想讀懂《論語》,首先要了解孔子的生平。《論語》共20篇512章(採用楊伯峻《論語譯註》章節的劃分),並不是按照孔子從青年到老年的時間順序編輯的,如果不瞭解孔子的生平,理解這些篇章就會有一定的困難。

當然,要想了解孔子的生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孔子傳記,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錢穆的《孔子傳》,匡亞明的《孔子評傳》,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鮑鵬山的《孔子傳》,還有其他人寫的孔子傳記小說等。中學生課業負擔很重,不可能把這些傳記都找來閱讀一遍,筆者以為《孔子的故事》最適宜中學生閱讀。

一、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國人,後避難來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因立有戰功,以勇力聞名。叔梁紇先娶施氏,生有九女,沒有兒子;後娶妾生一男子,叫伯尼(又名孟皮),但有殘疾。於是叔梁紇在66歲時又娶了顏氏女——顏徵在。她在魯襄公22年夏曆8月27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下了孔子。

孔子3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於是,顏徵在帶著兒子遷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里居住,那裡是顏氏孃家住地。孔子小時候的生活是貧困的,但在母親的教育下,得以健康成長。《論語·子罕》中記載孔子回憶少年生活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幹過下苦力的活,像是放羊,放牛,做吹鼓手,等等。20歲後,他做過“乘田”“委吏”這樣的小差使,幫人家管理牛羊和倉庫。

孔子從小善於學習,尤其喜歡演習周禮。孔子曾經拜見郯子,向他學習官制。孔子進入太廟,虛心好學。他還到周天子的都城雒邑(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學習周禮和古代文獻,並向老子請教。孔子還曾向師襄學習音樂。當時,教育的課程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孔子都認真學習。除此之外,孔子還廣泛學習了《詩》《書》《禮》《樂》《易》《春秋》,並融會貫通,為他後來整理“六經”奠定了基礎。他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論語·為政》)持之以恆的勤奮學習,為孔子奠定了堅實的學問基礎。可以說,孔子求學的經歷對中學生頗有借鑑意義。

孔子執射, 電影《孔夫子》劇照,費穆導演,1940年

孔子從30歲到50歲,這個時期主要在魯國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孔子的著名弟子,大都在這個時期受教於他。期間,孔子曾經到齊國謀求發展,齊景公打算任用孔子,由於晏子的反對,沒有成功。在齊國,孔子聽到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大約有兩年的時間,回魯國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

50歲以後的四年裡,孔子在魯國做官。他先是做中都宰,即中都縣長;後又做小司空、大司寇,位列上卿。當時的魯定公並不掌握實權,國家大權掌握在季孫氏(季桓子)手中,所以孔子要向季桓子負責。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隨從定公參加與齊國國君會盟的夾谷(今山東萊蕪市南)之會,並擔任司儀。在會盟中,齊國製造混亂,想要亂中劫持定公。孔子大義凜然,怒斥對方,折衝樽俎,迫使齊景公有所收斂,維護了國家尊嚴。夾谷之會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贏得了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於是在孔子54歲的時候,代理季桓子處理國家政事,成為國家的第三號人物,這也是孔子一生中所擔任的最高職務。

孔子對季桓子的專權行為早就不滿,對孟孫氏、叔孫氏這兩位權臣也很有意見。孔子想利用手中的權力削弱“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都是魯桓公兒子,所以稱“三桓”。季孫氏任司徒,孟孫氏任司空,叔孫氏任司馬。季孫氏權勢最大。)的勢力,於是在公元前498年提出“墮三都”的主張。“墮”通“隳”(huī ),指拆除城堡的城牆。“三都”是“三桓”在自己的封地內修建的城堡,派家臣管理。這些家臣盤踞城堡中搞獨立,“三桓”對他們已經失去控制,他們可以越過“三桓”直接干預國政。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陪臣執國命”(見《論語·季氏》第2章)。在孔子看來,這是國家政權制度中極不正常的現象。魯定公苦於沒有實權,所以完全支持孔子“墮三都”。“三桓”鑑於對家臣失去控制,也同意“墮三都”。“三桓”起初並不明白孔子的真實意圖,可以說,孔子充分利用了國君與“三桓”的矛盾和“三桓”與家臣的矛盾,使他們都同意並支持孔子的提議。“墮三都”起初比較順利,叔孫氏的郈都(故地在今山東東平東南,郈,讀hòu)和季孫氏的費都(今山東費縣西南,費,古讀bì)先後被拆除。但是到了拆除孟孫氏成都(在今山東寧陽)的時候,孟孫氏突然明白了此舉對他不利,便改變了態度,致使季孫氏和叔孫氏也如夢初醒,開始反對“墮三都”了。這樣,孔子的計劃遭到失敗,他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動盪生活。

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大夫、家臣的僭越行為普遍存在。孔子推崇周文王、武王那樣的聖王,幻想實行仁政德治。於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出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道鴻溝決定了孔子的主張必然行不通,必然到處碰壁。

從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孔子從55歲到68歲,他離開家鄉,在外輾轉漂泊14年,到過衛、曹、宋、陳、鄭、蔡、楚等國家,在衛國的時間最長,其次是陳國。流浪期間,孔子遭遇多次險情,險遭宋司馬桓魋(tuí)殺害,還曾斷糧於陳、蔡之間達七天之久,師徒餓得面帶飢色,連站立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在鄭國東門口,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他一個人孤獨地站在那裡,有人看見後對子貢說,東門站著一個人,疲憊不堪,無所適從,就像一條喪家狗(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流浪期間的悽慘情景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前484年,已經68歲高齡的孔子接到季康子(季桓子的兒子)的邀請,回到魯國,從此結束了流浪的生活。孔子晚年主要整理古代文獻(經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獻有《詩》《書》《禮》《易》《樂》《春秋》,號稱“六經”。),編修《春秋》一書。公元前479年夏曆二月的一天早晨,孔子拄著柺杖,站在家門口,輕輕地唱道:“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唱罷,對著門坐下,長嘆一聲,說:“予殆將死也。”七天後,就是魯哀公十六年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73歲。

孔子19歲結婚,妻子是宋人亓官氏(李零教授據漢《禮器碑》考證應為‘‘並官氏’’),生有一子孔鯉,字伯魚(《孔子家語·本姓解》記載:“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生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孔鯉的兒子孔伋,字子思,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時還是文獻整理家和音樂教育家。孔子的偉大貢獻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自漢代以來歷代王朝所尊奉的圭臬,《論語》一書也成為中國人的“聖經”。叔本華說過:“只有從那些哲學思想的首創人那裡,人們才能接受哲學思想。因此,誰要是嚮往哲學,誰就得親自到原著那肅穆的聖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師。”(李天綱《聖經一百句》第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今天的中學生,親手觸摸那久遠但仍然鮮活的文化原典,切身感受哲人的思想和情感,用來滋養自己的心靈,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孔子教育他的兒子伯魚時說:“不學《詩》,無以言。”筆者認為,不讀《論語》,人生大憾!孔子的思想和情感,能讓讀者感受到一股股清明的泉水在心底流淌,請同學們掬一捧清泉潤澤一下自己的心靈吧!

二、關於“仁”

學術界普遍認為,“仁”是《論語》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都沒有出現。《尚書》中出現了一次,《詩經》中出現了兩次,含義並不清晰。到了春秋時期,“仁”字逐漸多起來:《國語》中出現24次,《左傳》中出現33次,基本含義是“愛人”。在《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9次,含義也豐富並清晰起來。

第一,“仁者,愛人”,即尊重人,重視自身修養。這在《論語·顏淵》中孔子有清晰的表述。第二,“禮”是“仁”的外在表現。“禮”字在《論語》中出現了75次,它與“仁”是表和裡的關係。第三,“仁”體現社會倫理觀念。《論語·陽貨》中有: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第四,“仁”從“孝”始。孔子提倡“孝”,併成為他仁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忠恕”是仁學的重要內容。《論語·里仁》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六,“仁者,人也。”這是《禮記·中庸》中記載孔子的話。這句話最能體現孔子“仁”的含義。孔子認為,“仁”體現人的精神品質,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標誌。人具有道德性,追求精神生活,應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論語·里仁》中記載了孔子在對待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時的一段話: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中學生閱讀《論語》,既要弄清“仁”的基本含義,又要弄清“仁”的引申含義,結合語境來靈活把握“仁”的內涵。

三、關於“禮”

“禮”字在《論語》一書中出現了75次,僅次於“仁”,也是一個重要概念。什麼是“禮”?它源自周禮,指周朝傳統的典章、制度、儀節、習俗等,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它體現周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面貌。周滅商後,周人一統天下,周禮也就成了維護周朝統治的法寶。孔子十分推崇周朝的社會制度,盛讚周公的文化建設成就,幻想回到周公時代。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他還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對周公的崇拜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經常在夢中見到周公。一旦不能夢見周公,他就有一種失落感,就感到上天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說“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具體來說,“禮”包含以下意思:

第一,“禮”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是文明與野蠻的分水嶺。第二,“禮”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是統治秩序。第三,“禮”是國家典制,是一切活動的準則,是人際交往的規範。孔子是“禮”的提倡者,也是實踐者。《論語》中多處記載他遵循“禮”的言行。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孔子還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人如果離開了“禮”,就寸步難行;有了“禮”,這個社會才是和諧的,所謂“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那麼,“仁”和“禮”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仁”的本質是一種人道主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仁愛、諒解、關懷、容忍,也強調廣大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富裕、有教養。怎樣才能保證“仁”的實現呢?這就必須用“禮”來加以保障。“禮”具有制約作用,使人們按照一定的規範行為做事言談。因此說,“仁”是內容,是本;“禮”是形式,是表。

四、關於“君子”和“小人”

《論語》一書中,“君子”出現了106次,經常與“小人”對舉。因此,閱讀《論語》一定要清楚“君子”和“小人”的具體含義。

《論語》將“君子”“小人”對舉的地方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里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這些例句中的“君子”主要指有地位、有道德的人。“小人”主要指地位低下、修養低下的人。在孔子看來,這個社會要想有進步、有發展,須依靠正人君子,他們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因此,“君子”應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培養人的終極目標就是使學生能夠成為“君子”。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對“君子”的精神追求,對“君子”的道德水準,對“君子”的修養,都有具體的闡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義、勇、敬、誠、恕、溫、良、恭、儉、讓、謙、和、寬、敏、惠等一系列的概念,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內容。

當然,孔子對“君子”的論述,會讓讀者感到他是追求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這種理想境界在現實生活中誰能夠做到呢?不可否認,“君子”一詞的確寄託了孔子的美好理想,從某個角度講,孔子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正是有了這樣的理想,才使人們有了追求的目標,有了奮鬥的方向。儒家思想就是讓人們在一生中不斷奮鬥,像孔子所說的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述而》)。人類生生不息,繁衍發展,靠的就是一種信念,一種理想。我對孔子的理想主義情懷甚為感佩,奉為楷模,激勵自己,戰勝困難,百折不撓。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大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是人類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

創辦私學。孔子之前,學在官府,普通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孔子首創私學,把教育推向民間。孔子從30歲開始收弟子,一直到去世,歷經43載,培養了大批弟子。司馬遷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後人通過他豐富的教育實踐,總結出了他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

“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又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孔子說的“無類”,過去人們理解為不分貴賤貧富,現在有人指出是不論聰明愚笨。都講得通。孔子的弟子中,有孟懿子、南宮敬叔、司馬牛這樣的貴族子弟,也有家境貧寒的窮人子弟(佔主體)。這種平等教育的思想,衝破了學在官府的藩籬,十分可貴。有人說孔子的“無類”是相對的,他把二分之一的女性排除在外,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筆者以為,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孔子招收女弟子,我們不能拿現代觀點去要求兩千年前的孔子。

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的教育不用固定模式,而是根據他們各自特點對症下藥,這就有了針對性。《論語·為政》記子游和子夏都向孔子請教“孝”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是不相同的。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第56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再比如《論語·先進》中記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性情勇敢但鹵莽,孔子“退之”;冉有優柔寡斷,孔子“進之”。這是多麼讓人感動的教育場景啊!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深入瞭解學生性格特點的基礎之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教師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孔子還注意到了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是有差異的,教師的教育行為要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他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他還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孔子還注意到了後天習染對學生髮展的重要影響,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的著名論斷。

在《論語》一書中,我們看到,孔子對弟子的品性特點、特長愛好了如指掌。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yàn)。”(《論語·先進》)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在孔子有針對性的教育下,他的弟子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這就是著名的“孔門十哲”。

孔子弟子圖卷(局部),唐 閻立本 繪,藏於首都博物館

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第一,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方法。孔子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還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教導學生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第二,溫故知新。第三,舉一反三。第四,知、行統一,等等。這些學習方法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做人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體現在“仁”的教育上。這一點上面已經提到,此處只是從孔子德育思想的角度簡述一下。第一,做人要慎言敏行,言行一致,反對巧言令色。第二,善於改過,見賢思齊。第三,加強修養,內省外察相結合。第四,嚴以責己,以身作則。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個文化寶庫,值得後人深入研究。

重視音樂教育。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多次談到音樂對人的精神、心靈的影響。孔子自己也會彈琴,他曾跟從師襄學習音樂。《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都詳細記載了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初步學習——提高技巧——領會志趣——想象作者,今天讀來,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六、《論語》版本及閱讀方法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年,後曾一度失傳。到了漢代,出現了今文本《魯論語》(20篇)和《齊論語》(22篇)。漢景帝時魯恭王劉餘(一作“魯共王”)在孔子舊宅牆壁中發現了用篆書寫的《古論語》(21篇)。三家《論語》不但篇數各異,章句、文字也互有差異。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任漢成帝經師,以《魯論語》為根據,參照《齊論語》,著成《論語章句》,號稱《張侯論》;後漢靈帝時所刻的熹平石經即以此為據。自此,其他各家漸漸衰落。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依據,參照《齊論語》和《古論語》,作了《論語注》。至此,漢代流傳的多家《論語》在《魯論語》的基礎上合為一體,流傳至今。

有人統計,後世註解《論語》的著作不下3000種,比較重要的有:三國·魏何晏的《論語集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注本,它以《張侯論》為底本,以鄭玄本為參校,又集諸家之善而成,唐代開成石經即據此為底本。南北朝·梁時出現了皇侃的《論語集解義疏》;北宋有影響的當推邢昺的《論語集解註疏》(《直齋書錄解題》記作《論語註疏經解》。此書是邢昺給何晏《論語集解》作的疏,也是《十三經注疏》本,流傳最廣。);南宋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朱熹的《論語集註》,朱熹還將《大學》《中庸》《孟子》與《論語》合稱“四書”,進一步提高了《論語》的地位。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同治以前整理研究《論語》的集大成著作;近代程樹德的《論語集釋》又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今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也是一部有參考價值的著作。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黃懷信主撰的《論語彙校集釋》(上、下冊)是當下研究《論語》的新成果。

與中學生談孔子和《論語》

宋世綵堂刻本 《論語集解》

今人譯註《論語》的通俗讀本就更多,論影響,首推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初版於1962年)。另外,錢穆的《論語新解》(初版於1963年)、毛子水的《論語今注今譯》(初版於1975年)、蕭民元的《論語辨惑》、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都值得一讀。筆者也曾做過《論語譯解》,以《論語譯註》為底本,廣泛參考了各家注本,多有掠美,感謝不盡。面對眾多高手的註譯本,筆者這本《論語譯解》實在平凡之至。然而筆者之所以還敢浪費光陰做這無用之功,實在是為了涵養自我心靈。讀經典和譯註經典,效果大為不同,好比聽別人講游泳與親自入水之不同。因為我“下水”了,所我才敢說,我對《論語》,對孔子,有了一點點發言權。從前,我對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總感到太誇張,現在,我覺得他說得有一定道理。

我最深的感受還在於,我明白了真孔子和假孔子的區別,明白了原始儒學和後世儒學的區別。從子貢、子思開始,就人為地抬高孔子,至孟子、荀子更是“聖人”之稱不絕於口,弱化了原始儒學的可實踐性。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便出現了思想專制,宋、明理學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聖化、神化,清代則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歷朝歷代,層層加碼,把孔子包裝得失卻了本真。李零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寫道:“漢以來或宋以來,大家頂禮膜拜的孔子是‘人造孔子。’現在的孔子,更是假得不能再假。……孔子也要打假。”中學生讀《論語》的意義,在於直接接觸原典,感受真孔子的可敬與可愛。蕭民元在《論語辨惑》中寫道:“(原始儒學)它是生動活潑,既高明又不離現實人生的。它算得上是人類文化史中的瑰寶。它所闡發的精神和義理,對於今世人類所面臨的深層內心迷茫和危機感,可以產生極大程度的照明和紓解作用。”

我在做《論語譯解》的過程中,常常有一種感動:或者被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所打動,或者被他精闢的人生見解所折服,或者受到他高超教育藝術的啟迪,或者被他悲天憫人的情懷所震撼……我從內心深處敬服孔子。當然,我也看到了孔子的侷限和不足,然而正是這種侷限和不足才使我覺得孔子的真實、可愛。他是那麼遙遠,又是那麼貼近;他是那麼崇高,又是那麼平凡……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舉手投足,宛在眼前,又在心中。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結尾處寫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大哉,孔子!偉哉,孔子!

中學生怎麼讀《論語》?筆者的觀點是,讀原著,讀整本,能理解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不強求所謂深解。經典,需要用一生去閱讀,去領悟。作為剛剛達到“志於學”年齡的高中學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對《論語》透徹解悟。

可以每天讀幾章。感興趣就多讀幾章,疲倦了就少讀幾章。但不管怎樣,都要玩味、吟誦;若能在書上做一點批註,寫幾句讀書心得,就更好了。要注意積累文言語料,留心常見的文言現象。讀完一篇,簡單回顧一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七嘴八舌,無論正確與否,能談出一點感受就很好。閱讀中,如果有了深刻一點的感受,要立刻拿筆記下來。遇到困惑,要向老師請教,也可以上網探究一番。《論語》不能只讀一遍,要反覆讀,不下五遍。若能與書寫結合起來讀就更好了,一邊讀,一邊抄寫,最好用毛筆。

衷心希望廣大中學生喜歡孔子,喜歡《論語》,讓這部書陪伴你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