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寧縣18個鄉鎮建成村史館36個

醃菜的古老陶罐、量糧的木鬥、毛驢馱水的水鞍子……近日,筆者在寧縣盤克鎮宋莊村史館看到,近百個老物件在展覽臺上整齊擺放,並一一標註來源。村史館面積不大,卻內容豐富,有生活、有風俗、有農耕文化等。這些老物件再現了宋莊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由農耕文明走向鄉村振興之路的歷程。

甘肅寧縣18個鄉鎮建成村史館36個

宋莊村地處羅山府林場邊緣,曾是個不通公路、不通自來水、不通電的深山村,改革開放前,村民的生活十分困難。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宋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八成以上從事園林苗木培育、生態畜禽養殖和旅遊產品的生產、開發、銷售。“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通過這個村史館,我們就是要向後人講述先輩發揚南梁革命精神建設家園的故事,見證現在的發展,也讓奮鬥不止的宋莊人在心中有一處永遠的家。”宋莊村黨支部書記暢德奎說。在村裡生活了幾十年的他,將這些年的變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甘肅寧縣18個鄉鎮建成村史館36個

一個小小的村史館,成為村民的精神歸宿,這在寧縣並不鮮見。太昌鎮肖家村黨支部書記田喜成對村裡的甘肅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中共邠寧支部紅色文化村史館情有獨鍾,每到週末假期,他都會作為志願者,給前來遊玩的孩子和遊客們講述王孝錫的革命故事,一起感念那段刻骨銘心的光輝歲月。“1927年9月間,在王孝錫(太昌鎮人)等中共黨員的秘密策劃下,由他任支部書記,王彥聖、任鼎昌、王之經分別任組織、宣傳、青年委員的甘肅省最早的農村中共黨支部——中共彬寧支部在我們肖家村秘密誕生。”田喜成說。

甘肅寧縣18個鄉鎮建成村史館36個

寧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生活的一種精神寄託,村史館作為一種新穎直觀的文化傳播方式,更容易引起群眾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可以很好地將村民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團結奮鬥的紐帶。”

甘肅寧縣18個鄉鎮建成村史館36個

近年來,寧縣成立了義渠歷史文化研究院等傳統文化研究院(會),積極推進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先周文化、義渠文化、飲食文化等,將“全面小康”“鄉村振興”與留住鄉愁相融合。目前,該縣18個鄉鎮已建成36個村史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