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台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在抗日戰爭時期,地處福建東南山城的永安,成為與重慶、桂林齊名的國統區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目前,永安抗戰文化遺址保存比較完整的20餘處,其中12處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永安抗戰舊址群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抗戰時期,永安曾作為福建省的戰時省會達7年之久,是福建抗戰中的“第二戰場”。他和陪都重慶、西南邊陲桂林齊名,成為抗戰文化名城。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1938年5月,隨著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內遷永安,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批愛國知識分子、進步青年,相繼從祖國各地雲集到永安,形成了一支以永安為中心、廣泛的抗戰文化統一戰線隊伍。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吉山村位於永安城區西南郊5公里處,當年,這裡設有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省高等法院、高等法院閩浙贛分庭、高等法院檢查處、閩保安特務隊、省保安司令部、省第一監獄、省防空司令部、省教育廳、省兒童教育館、省防疫大隊、省敵後抗援會、省航空協會,省立音樂專科學校、省立永安中學等20多個單位。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1943年,國民黨中央直屬臺灣黨部在漳州成立,同年11月內遷永安直至抗戰勝利。國民黨臺灣黨部舊址位於永安市文龍村境的“復興堡”。

許多名噪一時的思想文化界人士如黎烈文、邵荃麟、王亞南、羊棗、王西彥等雲集於此,抗戰進步文化如火如荼,蜚聲海內外。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據統計,抗戰時的永安有39個出版社、19家印刷所、4家新聞通訊機構、17家書店、文化學術團體40餘個。先後出版了12種報紙、130種期刊、800多種圖書。其出版物之多,作者陣容之大,內容之廣,戰鬥性之強,鬥爭之激烈,在東南各省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1938年夏,中國共產黨閩北特委決定由時任國民黨福建省教育廳科員的閩北特委成員陳培光負責,在福永安創辦通俗報紙《老百姓》。發行量增至5000多份,比當時在南平印行的國民黨《東南日報》的發行量還大。

《老百姓》從創刊到被迫停刊,僅一年有餘,共發行100多期。時間雖短,但其政治影響力和所起的歷史作用是重大的。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目前,永安抗戰文化遺址群保存比較完整的有挹秀樓、渡頭宅;羊棗等12位文化人士囚禁處;文龍村復興堡(中國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春谷山莊防空洞舊址(當年省主席陳儀、劉建緒公館);劉氏祖屋(《老百姓報》編輯部舊址);最高法院閩浙贛分庭職員居住地;福建省高等法院舊址;福建省高等檢查署官員居住地等20餘處。其中,12處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抗戰時它與重慶齊名,國民黨臺灣黨部設在此,一村有20多個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