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设计是反映人性和满足需求的。人性复杂,需求多变,设计同样也能快速地从一端到另一端。

2010

以简洁色块、抽象线条组成的 windows phone 7 主界面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微软将之命名为 Metro UI。Metro UI 强调“光滑、平、快”,富有沉浸感,清新而现代。

然而,移动时代的微软步履蹒跚,Metro UI 首次示范的“扁平化”,换来的却是世人的嘲笑。

紧接着2011

Android 4.0开始扁平化,谷歌这家向来很“酷”的公司,开始跟随“不那么酷”微软,许多人看不懂了。不过,人们还是把这当作谷歌为了和苹果抵抗,标新立异。

2013

一手主导了IOS 拟物化(Skeuomorphism)风格的 Scott Forstall ,因为苹果地图的失败而被离职,Jonathan Ivy 在全面接管 IOS 设计工作后,IOS 7开始被迅速“拍扁”。扁平化这股设计风格真正成为设计潮流。

从拟物到扁平,不需要谈的太高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汉字。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最初人们用图画文字(象形字)来纪录,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把想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描绘出来,慢慢演化到繁体,到现在的简体。

认知遵从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同理,设计是不是也有着从写实拟物到抽象扁平的脉络?

果粉津津乐道的 Skeuomorphism,拟物化设计,是公认的乔布斯的愿景。从市井小民乃至锤子科技CEO罗永浩,粉丝众多。拟物化设计既然是“拟物”,必然追求模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质感,方法是通过叠加高光、纹理、材质、阴影等各种效果对实物进行再现(也可适当程度变形和夸张)。

在数码设备普及度不高的时代,拟物化是有效果的,因为成功把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物来进行用户界面设计,认知成本非常低。即使是小孩和老人,都能快速上手苹果手机。

而且一眼看过去,拟物化设计又非常细腻,精致,有着更丰富的视觉表现。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但为何如今扁平化成为了趋势,拟物化设计的没落,是否源于大众的“审美疲劳”?

就像西方艺术分很多种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兴盛一时。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的诉求。

1.扁平化很大程度是出于信息化的诉求,弱化界面无用的图形干扰让用户可以快速聚焦到信息上,特别对于屏幕更小的移动设备,减少干扰尤为重要。

2.扁平化更像是一种矢量化,可以一种程度上减弱对像素精度的依赖,从可以创建出适应性更高的用户界面,特别是对于今天设备屏幕多样化的今天,使用扁平化的设计来创建响应式的用户界面也会更加容易。

3.审美需要,厚实的质感看多了,换个口味来点清爽的扁平,多少能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扁平化的兴起,是因为只有充分简洁的界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终端碎片化、界面碎片化。扁平化称之为本质化,信息的世界本来就是没有质感的,这是一种新物质形式,和现实世界不同,它是符号性的,它让信息自然的流动,我们应该适应这种新形式而不要太过于迷恋现实的质感。

从格式塔理论上去解释,这是一种信息过载的回归,人认知识别模式中有一种最基本的趋于对称性,平滑的“好形”,而这种好形过于单调,最终人类创造出更多各种复杂的图形,艺术化了它,在信息稀少的时代这是一种极好的丰富行为,而现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人类创造的信息量指数级的增加,一切都被淹没了,这个时候最初那种人类本能趋向的简洁完形就应该被重新拾起,直达事物本质。

微软-谷歌-苹果,不管你承不承认,硅谷这三家足以引领世界创新风潮的公司,它们的一致选择,自有它内生的合理性。 扁平化风潮,也从系统到UI再到每一个应用图标,自上而下地形成风格统一。

具体的“过渡对比”,搜寻体验了国内众多app,通讯行业的app最具有典型性,从拟人化到扁平化都在追寻国际设计准则。以月活已达7亿、不断增加新功能已成为超级 app的微信举例,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微信4.0 、微信5.0、微信 6.0 三个版本的logo演变

上面是最知名的微信的例子,下面是2012年(比微信稍晚)上线的、另一个较流行的OTT应用,由通讯巨擘华为及腾讯组成的团队开发的有信电话App,日活近千万注册用户超1亿,其产品设计也有着类似的演变轨迹: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一般的扁平化设计,不管是如今的微信还是有信电话,界面上单色极简的抽象矩形色块、大字体、光滑、现代感十足;交互的核心在于功能本身的使用,所以去掉了冗余的界面和交互,减弱了各种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对用户视线的干扰,让用户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扁平化追求抽象,简约而不简单。唯一的缺点,就是看上去冰冷冷的,没有情感。

扁平化一定是未来的主流,但是如何加上情感元素,如何从写实到抽象,需要有一个更平稳的过渡。谷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创了material design ,卡片式表达,介于扁平化和拟物化之间的风格。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而应用开发商,无论是超级App微信还是前面举例的有信,在成功实现了扁平化和

UI风格统一,如何从自身定位出发,再次丰富设计的情感表达,很可能会是新的趋势。

苹果为什么会学微软,改 iOS设计风格为“扁平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