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都不认宝玉是兄弟了,难道还不是因为爱宝玉?黛玉已泪流成河

宝钗在红楼梦整部书中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抽的花签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说宝钗冷漠,或者无情对于宝钗是不公平的,以现代人的观点只能说宝钗是理智型性格,遇事冷静不感情用事,但是这样的性格在别人看来是冷漠,对于自己就是残忍,遇到高兴的事情要低调,笑不露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一般都是采取的隐忍压抑自己的真性情。其实宝钗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只是因为身体里有一种天生的热毒,一个和尚给开了个海上方,用冷香丸来调至,致使宝钗性格寡淡,不像黛玉想哭就哭,也不像湘云想笑就任性的笑。

宝钗都不认宝玉是兄弟了,难道还不是因为爱宝玉?黛玉已泪流成河

宝钗的这种性格是不利于谈情的,比如书中和宝玉的“金玉良缘”,宝钗对这个“金玉”之说是排斥的,比如她的丫头莺儿,本名叫黄金莺,宝钗嫌拗口,又带个“金玉良缘”的“金”字,便索性改为了黄莺。宝钗的这些举动未免有欲盖弥彰之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之常情,但是宝钗就是要理智的保持距离。书中写的很清楚宝钗比宝玉的年龄还大几岁,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宝钗自己不会不着急的。

宝钗都不认宝玉是兄弟了,难道还不是因为爱宝玉?黛玉已泪流成河

但是有很多读者会认为宝钗志向高远,根据她做的一首《临江仙》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此推断宝钗根本看不上宝玉,因为宝玉是一个对仕途没有抱负的人。熟悉红楼梦的人大多也都觉得宝钗没有表现出对宝玉有什么特别之处,整天宝兄弟不离口。但是红楼梦不是普通的叙事小说,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像鲁迅先生说的都是“真的人物”,意思就是书中有的人物说出来的话要根据当时的场景来推断其真实的意思,有的是客套话,有的是虚情假意,有的还就是真话。所以具体什么意思,需要读者去感受。

宝钗都不认宝玉是兄弟了,难道还不是因为爱宝玉?黛玉已泪流成河

比如有的人非常喜欢王熙凤这个人物,倒不是因为她多能干,多么的有领导才能,而是因为她喜欢黛玉,推崇木石姻缘,极力的撮合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假如读书读得仔细的人,了解曹雪芹的写作风格,就会有不同的意见,王熙凤这样做有她的道理和企图在里面,她绝不是善良到如此。比如静虚老尼姑托她办的那件事情,分明是仗势弄权,毫无道理的,或者有的读者会说黛玉是亲戚,自是不同,我们来看王熙凤出场初见黛玉,熙凤道:“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她是在演戏,看别人的态度,如果真心的喜欢一个人怎会转变这样快呢?所以书的八十回后王熙凤又转投了金玉良缘,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高鹗找的理由太牵强,太突兀,如果曹雪芹来写其中缘由或许就会非常的合理了。

宝钗都不认宝玉是兄弟了,难道还不是因为爱宝玉?黛玉已泪流成河

前面说了这么多,再来说宝钗,她虽然言行举止好像都在和宝玉保持距离,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宝钗扑蝶”多数读者看到的都是宝钗如何嫁祸林黛玉,都没有注意她为什么要扑蝶,书中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宝钗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如此看去,宝钗没有问题,可是宝钗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对蝴蝶,书中写宝钗道: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看到的这对蝴蝶是玉色的,细想玉色是个什么色,有白色的玉,有绿色的玉,可想而知,宝钗是把这两只蝴蝶当成了宝玉和黛玉,她扑蝶就是要扑散宝玉和黛玉的。

宝钗都不认宝玉是兄弟了,难道还不是因为爱宝玉?黛玉已泪流成河

书中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宝钗给宝玉讲解“绿蜡”之典,宝玉听了对宝钗道: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这里宝玉要将宝钗称为师父,不叫姐姐了,可宝钗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话很有深意的,宝钗拒绝做宝玉的师父,其意自明,她也不喜欢做宝玉的姐姐,要知道宝玉叫宝钗姐姐是没错的,可是她为什么要指明元春才是姐姐,亲姐和表姐难道还有谁会弄错?摆明宝钗希望和宝玉的关系,不是师生,更不是姐弟,她想要另外一层含义,但是又不能明说。不管书的结尾是不是曹雪芹的原文,但是宝钗最后嫁给了宝玉,基本没有异议,难不成谁硬逼着她嫁的?黛玉正是觉察到了宝钗的一些行径,所以才会生气,嫉妒宝玉和黛玉的一些亲近行为,以致整天不放心宝玉而以泪洗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