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智能造车:把零概率做到了1,未来还要做到N

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技术活,而且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有时还要受制于传统认知难以被市场所接受。而凌云智能这家做两轮电动汽车的企业,成立四年来做的唯一的事,就是解决两轮的平衡问题,其对于技术追求的执着,以及产品思路和企业价值使命等的思考,对技术型AI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借鉴。

“在两轮汽车诞生100年以来,我们是全球首个公开推出试乘试驾车型的企业”。对于今年4月底举行的那场新车发布会,凌云智能创始人祝凌云感到很自豪。凌云智能此次提供的三台两轮电动样车,包括两台带方向盘以及一台无方向盘的自动驾驶车型,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人进行了实测体验,其中普遍感受就是乘坐舒适,因为车身可自动调整姿态,所以在转弯时几乎感觉不到摇摆,仿佛一直在走直线。

在2016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凌云两轮电动车曾惊艳亮相,但随后又陷入了沉寂。时隔两年重回大众视野后,凌云智能下一步会有什么新动向?日前,关于凌云两轮电动车的最新进展、发展逻辑以及创业感悟等系列问题,在北京亦庄的云基地,凌云智能创始人祝凌云接受了人工智能观察(ID:Aiobservation)的专访。

凌云智能造车:把零概率做到了1,未来还要做到N

(凌云智能创始人祝凌云)

在采访中,祝凌云也一直在强调,创业四年的时间里,凌云智能基本上只在做一件事,就是解决两轮的平衡问题,完成了从0到1,过程中遭遇过无数沟坎、掉入过N次深坑。尽管现在两轮电动车已经可以上路实测,但最艰难的时期还远未结束。

把成功概率为0的项目做到了1

“两轮汽车在百年前就有了,不算新鲜事物,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限制以及并不拥堵、复杂的交通环境,两轮电动汽车并未得到大的发展。”2013年还在一家电动独轮车公司做首席技术顾问的祝凌云,终于按耐不住兴趣的驱动,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要做一辆自动保持平衡的两轮汽车。

而说到做两轮电动汽车,有位投资人曾善意提醒他,这个项目的难度太大,从技术、产品化、资金以及政策法规上看,成功的概率就是零

但对于这个堪称成功率为零的项目,祝凌云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2014年11月开发出了一款两轮电动汽车原型,当时主要是为了验证载人以及机械陀螺仪维持汽车平衡稳定的可行性,这被祝凌云称为是第一代车型。随后,在2016年4月,第二代车型在北京车展亮相,其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改进,还可以做横向行驶。而到了今年4月,无方向盘、配24英寸屏幕、鼠标操控的第三代车型也正式推出,从技术和体验上来看,这款车已经达到了真正实用的标准。

凌云智能造车:把零概率做到了1,未来还要做到N

在祝凌云看来,四年来实现从0到1的关键,或者说是最大的收获,还在于解决了两轮汽车平衡这个核心技术难题。凌云两轮电动车通过使用机械陀螺仪来控制车辆的平衡,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姿态控制技术,原理在于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通过控制力矩陀螺内部飞轮的角动量交换,自动校准车辆重心,让汽车始终保持平衡。”这个机械陀螺仪可以产生非常大的扭力来控制汽车的平衡,即使车被撞飞到空中,也会保持平直的姿态,不会翻滚。”

祝凌云还介绍,两轮电动车的驾驶体验和普通汽车完全一样,而且还能实现四轮汽车无法想象的新功能:百公里高速转弯没有侧倾感,零半径调头,平行横着开进入停车位。此外,还首创智能整车平衡系统,无论动静,车身能够随时随地保持平衡稳定,并能满足各种汽车安全评估要求,实现了全方护驾。

“现在这些也都还是样车,在量产时还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会更轻更小更节能,同时机动灵活、减少颠簸震动,让驾驶感更加舒适,这些方面我们也都在持续改进。”祝凌云表示。

凌云智能造车的独特逻辑

祝凌云在接受人工智能观察(ID:Aiobservation)采访时也首次对外透露,接下来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是产品的量产化设计,主要包括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市场需求、驾乘体验(含车型外观)这两部分;二是寻求产业的落地,即在更多的应用领域、场景或者封闭道路中进行使用和实测,如果顺利的话,这个月就会选定一批可实测的城市和应用区域

除了造车本身毫无技术、产品可参考的先例外,祝凌云在访谈中也分享了他对于凌云两轮电动汽车发展的独特逻辑和思考。

首先,在产品思路上,凌云电动车要做的是交通的载体。在拥有能够解决车辆平衡的“核心技术”基础上,凌云车也会选择和其他车联网产品合作,整合自动驾驶、车联网应用、云及大数据等技术于其中,即如何做出一个更好的底盘、悬挂系统、动力系统、平衡系统等,比如与百度Apollo平台在自动驾驶方面进行合作。

凌云智能造车:把零概率做到了1,未来还要做到N

其次,在产品推进目标上,以技术和用户需求为先,而不是考虑商业化和政策法规的问题。很多投资人或者合作伙伴在看到凌云车时,往往在惊讶于两轮汽车技术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心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祝凌云曾经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思考这个难题,毕竟连存在已久的电动自行车行业,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政策文件。如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祝凌云有了更多的释然,

定下的目标是,先做技术,再做产品,后面是用起来推向市场,最后才是政策。“这个项目要走向量产还有很多挑战,例如生产资质,我们在努力让两轮电动汽车进入政府决策者的视线,但我们如果不把产品先造出来,不解决用户需求和交通问题的话,那么目录里久永远不会有这个品类。”

最后,在产品本身的价值上,要更多的是服务社会创造新价值。比如在特斯拉出来之后,拥有超强技术储备的传统车厂也没有全力扑上去,因为这些企业的高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盈利,如何让下个月报表更好看。也就是说,不能指望传统公司去做这件事,所以新东西需要感兴趣的人去尝试,“成不成还不知道,但要尝试一下”。

而对于现在的国内新能源车厂商,随着政府补贴的退出很多都出现了亏损。如果寻找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很多人商业化动机过多,只考虑怎么去赚钱,包括车造出来去要补贴,但真正成功的商业或者说是伟大的企业,就是不忘初心,要服务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对创新的认知和抗拒是最大的困难

“四年的寂寞,四年的坎坷,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祝凌云在最近一篇自述性文章中写到,“我是一个内心对速度、力量和光明充满着无限热情的人,我去做一件事情并不一定是因为有商业利益才去做,只要让我的内心能够迸发,我就去做。有时候创业本身就需要更多的热情、冲动、非理性,天真一些傻一些。“

祝凌云四年造车的经历,最大的困难或许并不是技术的攻克,也不是政策的桎梏,而是来自于传统认知对创新的抗拒。一个新事物出来后,随之而来的是这种认知的重建,但受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员工的认知局限、研发人员对技术的不理解。所以说真正的阻力不是在外部,而是人们内心对传统的认知,对新事物的天生抗拒,这是发展过程中最大困难和阻力。

凌云智能造车:把零概率做到了1,未来还要做到N

对于新技术创业所引发的传统认知问题,祝凌云采取的办法就是直接先做出来。“电动汽车是个方向,小型化、轻型化是种趋势,两轮电动汽车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两轮电动汽车做技术、做模型都可以很容易实现,但是到载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接下来我们还要不断解决工程问题,产业化过程很漫长,需要潜心做更多实验。如果国内不行,那就先突破政策法规相对宽松的欧美市场,然后逐步进入国内市场。”

采访的最后,祝凌云也特别提到了一些创业“干货”“,比如:

1、投资这个圈子特别注重熟人推荐或介绍,通过邮箱发送BP的成功概率要低很多,因为推荐和介绍在很大程度上,对创业者本身的判断会更精准,同时也将这件事也简化了。

2、对于一线的风投,宁可错投,也绝不放过有潜力的机会。

3、 "风口论"误导创投圈,因为无人能够预测真正的风口,追风而成功的概率极低,容易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及浪费;创业者最接近风口的办法,就是坚持做自己和自己最擅长的事。

4、创业特别是初期,要谨慎使用"高大上"的人才,一方面成本高昂,一方面不好管理,虽然能博得资本的青睐,但最终成为花拳绣腿的可能性很高。

5、科技型创业的本质还是产品和技术,以PR和GR作为重点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6、"初心"非常重要,它才是财富主动追逐你的根本动力,例如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导致行业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就是太多企业的"初心不正"。

关于凌云智能:成立于2014年1月,成立之初便获得了来自云天使和极客邦基金的300万元天使轮融资,7个月后,凌云两轮电动汽车载人试验完成,当年9月载人样车成型,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年。随后,凌云智能获得了由极客帮、宽带资本、红杉、汇桥等参与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2016年4月,凌云智能两轮汽车携两款概念车参加北京国际车展,首次在国内A级车展公开亮相,2016年11月,凌云智能两轮汽车荣获“中国车年度大选”、“年度最佳创意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