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阿里紛紛入局,機器人時代可能離我們依舊很遠

無論京東還是阿里,都在挖空心思推廣其機器人業務。京東致力於展示其配送機器人,阿里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市場則是在倉庫。互聯網巨頭不斷砸下真金白銀,機器人會替代快遞小哥嗎?就目前來看,主管部門沒有做好對於機器人配送場景的相應準備。此外,成本也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如果運營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手中,或許機器人時代離我們仍然非常遙遠。

本文作者為凱盛(Capvision)簽約專家阿拉斯加貓,目前任職於小米互娛,負責電子競技產品,曾在樂視主導樂視手機和電視的發佈會和整體營銷,負責小米手機的核心營銷計劃的制定和執行。

京東阿里紛紛入局,機器人時代可能離我們依舊很遠

京東和阿里機器人,究竟有什麼用?

京東機器人更像是能代替快遞員工作的配送工具。這一機器人搭載了雷達傳感器,可以360度無死角感應,其他基礎功能也都一應俱全,包括路障躲避、識別紅綠燈、避讓行人等,用戶也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手機APP等方式同機器人進行溝通交流。

從安全方面來看,機器人的時速並不快,平均能達到每小時15公里,這個速度是相當安全的。這一類型和之前亞馬遜所研製的物流機器人有些許相似,但京東機器人的優勢在於其配送方面的優勢,貨物到家。

阿里在物流上投入的較晚,有意整合當前的物流狀況,故整體倉儲成為了阿里的投資目標。事實上,菜鳥物流現在也在花很大精力去聯合所有物流廠商,以期達到倉儲利用率最大化並提升物流效率的效果。

京東阿里紛紛入局,機器人時代可能離我們依舊很遠

機器人落地投放,障礙何在?

總體來說,這兩種機器人距離大面積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京東機器人還是阿里機器人,法律成為目前最嚴重的障礙。無論是立法機關還是交通主管部門對於這種場景的實踐還沒有足夠的思考和準備。

比如京東機器人是否被允許上街或是城市道路,在交通系統中該走人行道還是行車道,以及在公共交通之中它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交管部門的對他的態度是又怎麼樣,這些障礙都是實際,但解決起來很麻煩的。

對於阿里機器人而言,我國的消防部門和公安部門在倉儲和包裹管理中,有非常多的規定,比如如果在配送途中發生安全事故,誰來擔任事故的責任人,機器人能不能擔任,這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另一個障礙就是目前這兩款機器人本身的成本問題,不管京東還是阿里都沒有透露這兩款機器人的造價以及運行成本。但是目前以所採用的這些設備來看,這一成本非常高。這意味著它能產生訂單的運行成本更高,而這一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手裡。

機器人行業的實際應用場景還是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