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當我們準備買保險時,我們發現繳費期間選擇很多,有一次性躉繳、有3年繳、5年繳、10年繳、15年繳、20年繳,還有能25年繳、30年繳費的。

這麼多繳費方式,我們到底應該怎麼選呢?

我們最容易發現的規律是,一次性躉繳支出的總保費是最小的,繳費期間越長,總保費支出則越大。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一次性繳清就要優於長期繳費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只考慮總保費支出,就完全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很明顯這種考慮並不周全。

如果你是一個完全不會理財的人,賺的錢就讓他躺在銀行卡里,這種情況下,資金的時間價值對你沒有起作用,1萬塊放30年也還是1萬塊。這種情況下,一次性躉繳才更為適合你,因為在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情況下,躉繳的保費總支出最小

如果你明白要理財的道理,不讓錢躺在銀行卡里被時間通脹所吞噬,那麼保險選擇長期繳費會更適合你,因為這樣可以降低你年保費支出壓力。雖然總保費支出會更多,但是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情況下,你可能獲利反而更多。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通貨膨脹令財富縮水

因此,長期繳費選擇多少年繳會更合適呢?10年?20年?30年?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觀點就是,保險繳費時間越長越好,20年繳優於10年繳,30年繳優於20年繳。事實真是如此嗎?

"保險觀察"的觀點是:多數情況下,這麼說是沒有錯的,但有些時候,這麼說又過於武斷了。

我們需要一個可以量化的工具,來判斷具體到某一個保險產品,選擇多少年繳費最為合適。

這裡就又講到萬能神器:內部收益率IRR

所謂IRR,英文名是Internal Rate of Return,標準定義是資金流入現值總額與資金流出現值總額相等、淨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

我知道你可能看不懂這個定義在說什麼。不要緊,你只要明白,這個IRR是用來計算一項投資渴望達到的報酬率。

在計算股票、基金、黃金、房產和期貨等金融產品的投資回報率時,都可以用內部收益率IRR來評估是否值得投資。

當然,在選購保險時,也可以運用IRR來提供評估參考數據。"保險觀察"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提到過,在計算萬能型、分紅型保險實際年化收益,或者對比定期型、終身型保險時,IRR都大有用處。

同樣,在計算繳費時間問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極大的參考價值。

具體怎麼應用?我們選取一款可以在躉繳—30年繳之間靈活選擇的重疾險,它的男性部分年齡費率表如下: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某重疾險截取前30年保費

假設一位30歲的男性準備購買該保險,保額為30萬,那麼一次性躉繳的保費是93450元,而選擇30年繳費的保費是5160元/年。

如果計算總保費的話,一次性躉繳就是交了93450元。30年繳費的總保費是154800元,比一次性繳費多交了61350元。

光從賬面上來看,30年繳費需要多交這麼多錢,但是在30年的時間通脹之下,多交這些錢是否划算呢?

如果不借助一定的工具,我們很難直觀進行判斷。

這時候,IRR就要上場了。

內部收益率的計算用excel就可以完成。我們首先要計算出各繳費年份的現金流支出,然後輸入公式=irr(),在括號中框選該繳費期間對應的現金流。

比如圖中拿30年繳和躉交進行對比,就要先算出30年繳的現金流對應是88290、-5160……-5160。

然後輸入公式=irr(),括號中將88290、-5160……-5160全部選中,就可以算出內部收益率為4%了。

其它繳費期間的計算方式也類似,如果實在不會的話就看下圖的結論吧: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與躉繳相比的內部收益率

30年繳和一次性躉繳相比,算出內部收益率是4%,這個怎麼理解?

你可以近似理解為,如果把一次性繳費換成分30年繳,由於保費不用一次性支出,那麼每年節約的保費用來投資的話,你要確保每年投資收益達到3.94%,就能令30年中多交的總保費被時間通脹效應所抵消

簡單地說,就是至少不會虧!

從這張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選擇3年繳費對比躉繳,其內部收益率為8.18%,意味著節約的保費需要達到8.18%的年利率才能做到不輸給躉繳。

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好好考量一下了,8.18%的年利率並不是很容易達到。所以對多數人而言,這款產品的3年繳費就不如躉繳。

前面是這款產品各繳費期間和躉繳進行的對比,其他繳費期間同樣能用該方法進行對比。

比如我們拿20年繳費和30年繳費進行對比。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30年與20年繳費相比的內部收益率

通過計算內部收益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僅從經濟角度考慮,認為自己投資收益能在30年內保持在3.98%以上的,選擇30年繳就會比20年繳划算。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得出一個結論,買保險時繳費期越長就越有利。

不過,不是所有產品都是這樣的哦!

比如有一款防癌險,其男性的部分年齡費率表如下表: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某防癌險部分費率表

假設一名30歲的男性選擇購買這款防癌險,保額30萬。躉繳為42786元/年,3年繳保費為15582元/年,5年繳保費為10101元/年,10年繳保費為5814元/年,15年繳保費為4404元/年,20年繳保費為3858元/年。

通過計算內部收益率,我們發現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考慮的話,20年繳似乎沒有15年繳划算。而且這款產品選擇躉繳其實並不差。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各繳費期相比的內部收益率

這裡,"保險觀察"要特別特別強調一點:以上計算僅僅是考慮了保費全部繳納完成的情況

而保險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保費豁免,包括被保人豁免和投保人豁免。

當被保人或投保人發生身故、重疾、輕症時,之後的保費就可以不用交了。(有的豁免條款僅含身故或重疾,需看具體產品)

當考慮保費豁免時,我們就無法計算出準確的內部收益率了。因為我們不知道風險何時會發生。

將保費豁免因素考慮在內,繳費期越長就越有利,可以充分發揮豁免條款的作用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吧?

如果考慮保費豁免條款,繳費期越長越好,這個觀點沒有問題。

如果不考慮保費豁免,你可以通過內部收益率的計算來選擇合適的繳費期間。

在實際選購保險的過程中,不妨將兩者結合起來一起考慮。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請關注我,讓我把專業帶給你!也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人公眾號哦!如果有任何保險問題,歡迎諮詢!

這麼多保險繳費方式,我究竟該怎麼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