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本资料仅供参考、学习、讨论,自我提高。如拿来自治,后果自负。中药需要在中医师辩证论证后建议用药,才更加安全有效。且本文原作者资料丢失,未能及时把作者的姓名等信息写入文中。如果有朋友知道作者或者作者看到,请及时告知。若侵权,立删。但愿每个看到本文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心阴虚•心悸

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章真如病案:石××,男性,42岁。近年常心慌心悸,自觉气短不足以息,劳累时增甚.失眠多梦,动则喘气,休息时较安,多汗,梦遗,善饥而瘦。曾在市×医院检查:基础代谢高于正常,心率120次/分,律齐。诊断为甲亢性心脏病,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细数,舌赤,苔薄黄。

辨证:心阴不足,心阳独亢,肾阴虚亏,相火亦旺。

治法:养心滋肾。

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沙苑子15克,枸杞12克,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黄连6克,杭菊10克,知母10克,黄柏10范,萸肉10克,朱茯神l0克。

每日煎服一剂。

服前方20剂,心慌心悸减轻,喘气亦安。按原方加海藻、昆布、珍珠母等,再服30余剂,病情基本平复,心率80次/分。停服药1个月观察无异常。

心阴虚•不寐

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男,49岁。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烦甚时必须立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大声喊叫,方觉舒畅。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萎靡不振。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状红艳,格外醒目,切其脉弦细而数。

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

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1O克(烊化),白芍12克,鸡子黄2枚。此方服至3剂,便能安然入睡,心神烦乱不发,续服3剂,不寐之疾从此而愈。

心阴虚•舌痛

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曾XX,女,26岁,教师。1981年4月13日诊。患舌赤症已历五年,经中西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遇咸味及辛辣之品,其舌即感疼痛难忍,极为苦楚,因而求治于余。观舌鲜红如猪血状,表皮粘膜层几乎全部剥落。细验之,并非如去油猪腰微紫之镜面舌。问之,舌木硬疼痛,夜间更甚,舌面侧枯燥,整舌乏津液,唇红,鼻痛、内有灼热感,兼有烦躁、怔忡、失眠、溲赤等症。诊其脉洪而数。

证属热郁营血、心火上炎。

治宜清营凉血,导热下行。

处以犀角地黄汤合导赤散,并辅以镇静安神之品。(因无犀角,乃重用水牛角每剂30克以代之)。

水牛角、细生地、赤芍,丹皮,木通,淡竹叶、郁金、麦冬、龙齿、拍子仁、枣仁、琥珀、甘草。

五剂后,舌色稍淡,诸症略减。药既有效,仍坚守原方,而仅在龙齿、柏子仁、枣仁等安神药上予以加减。又服十剂,诸症均有好转,仍宗原意,加鸡子黄,珍珠母,育阴兼以生肌。前旨共服药二十五剂,舌面、舌色及舌质均已正常,病获痊愈。

心阴虚•大笑

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张云医案:于某,女,73岁,1990年3月2日诊。无故大笑不止7天,非但开口即笑,独处亦笑,影响饮食及睡眠。西医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服药不效,邀笔者诊治。症状如前,面部潮红,舌红无苔,脉细数。心主神明,火盛伤心阴,责肾水之亏。滋水清热,交通心肾,乃为本病治疗之肯綮。

黄连阿胶汤加味治之。

黄连lOg,黄芩12g,阿胶15g,白芍30g,鸡子黄2枚,夜交藤50g,生龙牡各60g。2剂笑止。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灵枢•本神》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案大笑不止见面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乃肾水不足,心火亢盛,上扰神明所致,属“肾虚"而“心实”。故用黄连阿胶汤滋肾水之“虚”,清心火“实”,心肾相交,坎离既济,神无火煎,则狂笑自已。

心阴虚•夜游

张孟林医案:乔某,男,11岁,学生。1982年10月14日就诊。患儿经常夜间不眠,不自主地运动,自语不休,有时睡着后突然起床,下地走动,不抽筋,不跌倒,家人不知所然。白天除精神疲倦外,意识清楚,学习尚可,纳食正常,二便通畅。无其它反常,近因发作频繁,用西药镇静而症状不能控制,故来求治于中医。证见体质尚可,意识正常,舌质淡红,脉数。此乃心阴不足,心气有余所致之夜不安而动,治宜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方以酸枣仁汤加味:鲜猪心一具,炒枣仁12克(打),知母9克,茯苓10克,川芎、甘草各6克,米泔水煎,每日午后、傍晚各服1次,1日1剂。服上方5剂,症见减轻,已能安睡,偶尔复发,时间亦短,舌脉已和,故守服5剂,症状控制,随访3月尚安。

心阴虚•尿痛

心阴虚证之医案共享

邵金治医案:袁某某,女,48岁,干部。初诊:1982年10月10日,尿道涩痛,时轻时重,甚则尿频尿急,疼痛难忍,已有年余,久治罔效。患者形体清癯,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夜寐欠安,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心肝阴亏移热小肠,治宜育阴利水,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加味:生甘草、生地各15克,大枣10枚,小麦、白茅根各30克,黄芪、淡竹叶、当归各10克。

二诊:10月16日,服前方5剂后诸证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续服10剂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作。(湖北中医杂志1989;<3):37)

按语:本案为心肝阴虚,志火内动,移热小肠。治病求本,以甘麦大枣汤加生地、当归养心肝阴血;以淡竹叶、白茅根利水通淋,治其标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