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載,字又渠,河南儀封(今蘭考)人。清雍正舉人。雍正初年,授揚州知府,後歷任江蘇按察使,安灰巡撫,兵部侍郎,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等。
張師載
張師載是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曾任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的兒子。由於從小讀父親的文章,受父親影響很深,所以,處處以父親為榜樣,少年時就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重氣節修養,絕紈絝習氣,立志為官“清正廉明"。因而在為官期間勤於供職,努力為黎民著想,替百姓辦事;疾惡如仇,痛恨貪官汙吏,不願與他們為伍;有自已的政見,敢於扺制橫徵暴斂。
他在揚州任知府期間,江都,高郵等地遭遇災害,高郵縣吏怕承擔責任,故意隱瞞災情不報,使得災民得不到應有的賑濟,張師載微服私訪時,見到怨聲載道的逃荒饑民,瞭解到災情的嚴重和災民的困境後,當即決定先行撥糧賑災。這種不待縣吏報災而賑之的做法,使他深得民望。
撥糧賑災後,雖然災情得到了緩解,但他認為,事情並沒有結束,又繼續沿路調查,直至到了江都,他才發現使災情加劇的原因所在。
芒稻閘
原來,江都的芒稻閘,既是當時黃河,淮河,高寶湖,邵伯湖的入江要津,又是調節裡下河水位非常重要的節制閘口。但是,守閘的官吏,由於受到既得利益的驅使,平時總是置裡下河地區農田的需求於不顧,不肯開閘放水或排水。他們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芒稻閘的主要任務是要保證漕運,只有運糧,運鹽的船隻經過的時候,才能開閘,否則,水淺了過不去糧船,鹽船,躭誤了漕運,我們可吃罪不起。張師載在瞭解了詳細情況和規定後,又親臨芒稻閘實地勘查。他發現,漕運船隻經過閘口時,只需要水深六,七尺就行了。而現在夏季水位很高,眼下水深己過了一半多,達到九尺多了,為什麼就不能為裡下河地區農民和農田灌溉著想,適時開閘,關閘,放水,排水呢?
芒稻閘舊貌
於是,他當即督促閘役立即開閘放水。不僅如此,他還就此立下規矩,芒稻閘的開啟關閉權,直屬揚州。從此,這就成了定規。(原創作者:朱毓麒 )(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閱讀更多 江都史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