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障礙都有一套嚴密的鑑別診斷流程

【豫網訊】(豫網-河南門戶 凌宏娟)轉眼就已經五週了,實習也即將接近尾聲,在感嘆時光飛逝之時,更加珍惜剩下在九院工作的日子。希望每一天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習到更多的臨床知識和技能,為以後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過去幾周的時間裡,從老師們認真細緻的講解和對病人的觀察中迸發了許多感悟,在結束之際加以記錄,承蒙老師厚恩。

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障礙都有一套嚴密的鑑別診斷流程

1、卓越的工作需要工作者投之以巨大的熱情和對職業的認同

在實習期間,有幸得到很多優秀老師的直接指導,如朱重林主任、蘇主任、馬曉燕大夫、卜楊大夫、劉歡歡大夫、王林林大夫、胡星辰大夫、黃大夫還有各個心理師老師等等。首先非常感謝他們的教導和關心。雖然每個主任和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準則和理念,行事風格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敬業態度和為病人著想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他們每一個人都由衷的希望每一個病人都能擺脫疾病的困擾,迴歸正常的社會生活併為此而不懈努力,這一點從牆上眾多患者家屬贈與的錦旗上也能很好地體現出來。每一個醫生都接管眾多的病人,光寫病歷就是一個繁雜而龐大的工程,更別說各種週轉和與病人家屬漫長的溝通,甚至經常碰上不信任醫生的家屬,各種無理要求和質疑醫生能力,但醫生不能生氣,只能以無限的寬容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屏障,力圖讓雙方配合默契,使病人能夠獲得最恰當的治療。護士哥哥和姐姐們則是用最貼心的的服務來幫助病人們,大到疾病治療,飲食起居,小到生活娛樂,說話逗趣,無一例外,他們對病人真的就如自己的親人一般,甚至強過親人,畢竟在他們脆弱的時候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是天使哥哥和姐姐們。而心理老師們更多的是心靈的幫扶,他們與患者打成一片,帶他們做各種各樣的團體治療,幫助他們找到自我,戰勝病魔。我想支持一個人為工作而獻出所有熱情和精力的必定是他對這份工作的認同和熱愛,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我也一定要追尋屬於自己那份熱愛和認同,如是,才能真正做好一份工作,找到自身的價值。

就醫患關係而言,九院是很值得稱頌的。在我以前的印象中,精神科是那種陰森恐怖,破敗不堪,冷不丁就會從黑暗裡蹦出一個精神病患者怪叫著跑來跑去的樣子。但是九院完全顛覆了我對心理醫院的看法,它是那麼的寬敞明亮,整潔溫馨,這裡有的是病人對醫生護士的信任和依賴,是醫生護士與病人的呢喃細語,大多數病人都尊敬地稱呼醫生為大夫,病人被子甚至比普通人疊得更好,四四方方,有稜有角,像極了軍人的風範。當時我看到的時候無比的震驚,精神病患者能夠得到如此用心的治療和照顧和醫院醫生護士的卓越工作是分不開的,正因為有如此和諧的醫患關係,患者才能全心全意地信賴醫生,配合治療,是治療效果達到最大化,眾多的患者才能擺脫疾病的痛苦,重新走向幸福的生活。

對於心理科或精神科而言,鑑別診斷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精神疾病的病因不像其他疾病一般,能夠很清晰地檢查出來,只有排除其他疾病之後才能做出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的診斷。如老師所言,以心理問題為例,其鑑別診斷有詳細的步驟和次序:

(1)首先應排除器質性病變;

(2)然後排除因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及行為障礙;

(3)排除其人格問題;

(4)根據對其自身是否有自知力,與精神障礙相鑑別;

(5)分析其內心衝突是否有現實刺激基礎,與神經症相鑑別;

(6)分析其情緒問題是否泛化,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鑑別;

(7)確定其問題持續時間、心理及社會功能影響程度,形成初步的診斷。

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障礙,都有一套嚴密的鑑別診斷流程,並且各種病症之間會相互交叉。如抑鬱症會伴有一些精神症狀,而精神疾病又可能會伴有抑鬱情緒,所以做出其精確的診斷還是非常不容易的。以一案例為例,診斷的是雙重抑鬱,同時伴有牽連觀念、強迫行為和焦慮情緒,診斷結果可謂是複雜了。最終診斷不僅要考慮“就高不就低”的診斷原則,也要結合病人的病症嚴重程度。總之每個人的病症是千奇百怪,並且有不同的搭配,這對醫生的病症鑑別能力是一項不小的考驗。

在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我都發現,在醫院的工作人員,無論是院長還是主任醫生,都會尊敬地稱呼年長患者為老師。無論職業如何,工作人員始終將他們看作是前輩,對他們保持最純粹的尊重和關懷。每次見面都會微笑著問好,對於他們的疑惑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正因為每個患者家屬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理解,他們才會放心地把家人交給醫院,和醫生達成治療聯盟,共同對抗疾病,從而將患者解救出苦海,可以說,尊重謙和的工作態度不僅助力於疾病的儘快康復,更為醫院打造更加良好的形象錦繡添香。

5、堅持藥物攻堅、心理圍城的原則才能攻克疾病堡壘

其實很多家屬都存有疑慮,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吃多了會不會有副作用,會不會產生依賴,會不會導致嚴重的軀體疾病,甚至有些病人還會因此抗拒吃藥。不得不說,他們有疑慮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畢竟事關他們家人身體健康和未來的生活質量。但其實只要是有相關醫學知識的人都知道,藥物對於治療各種病症是多麼重要,很多病症之所以如此嚴重,不僅是由於心境和認知的變化,就連生理基礎都發生了改變,包括神經遞質和激素水平等,如果沒有藥物對其進行干預,那其病症好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藥物可能會對病人產生一些副作用,但是對比其嚴重的精神症狀來說是微不足道的,藥物給病人帶來的好處遠遠超出了那些副作用。因此,藥物治療是治療精神障礙的不二之選。

然而,藥物雖重要卻不是治療的全部,光靠藥物是無法從根本上治癒患者的。患者之所以會患病,是因為他們內心不如其他人強大,成承受不了生活給予他們的壓力,壓垮了他們的自我。我們需要從心理方面給予支持,幫助其健全人格,強大自我,讓他們擁有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這才能使患者真正成長起來。

除了這些,院長的“三類精神患者”說,朱主任的“悟空-觀音-唐僧”說,蘇主任的醫人醫心說、還有Lea的認知行為療法課程、朱主任帶我們做的催眠治療、小石老師帶我們學習的音樂治療等都讓我受益匪淺。經過漫長的臨床實踐,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的心得和智慧結晶,但他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於我們,真的非常感動,也感恩所有的老師。

短短的篇幅不能道盡我對老師們的敬意和感激,只能最後道一聲:上善若水,師德如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