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新局勢下的中歐合作:中東歐國家如何成爲對華「橋頭堡」?

观察|新局势下的中欧合作:中东欧国家如何成为对华“桥头堡”?

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繼500億美元徵稅清單後,美國又威脅追加制定2000億美元。中國商務部回應稱,無論美方態度如何變化,中方都將坦然應對。

在此背景下,多個聲音指出中國需更加積極地尋求破解之道。一種可能的做法是,推動新的國際貿易格局形成,將目光更多投向美國以外的市場,比如潛力巨大的中東歐地區。

观察|新局势下的中欧合作:中东欧国家如何成为对华“桥头堡”?

圖片出處:攝圖網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在6月初召開的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進一步確認將擴大16+1框架下合作的共識,並提出電子商務、服務貿易合作倡議。

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位於亞歐大陸中間地帶的中東歐國家正在迎來新一輪發展的“高光”時期。作為連接世界兩大經濟活躍地區的“紐帶”,中東歐國家調整戰略地位已成趨勢。通過打造“橋頭堡”,它們期望成為中國同歐洲貿易中的關鍵一環。

一週前,在成都開展的16+1電子商務發展會議上,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接受了自貿試驗區報道(公眾號ID:zmsyqbd)的採訪。在新的定位下,中東歐國家將如何推進對華合作?

观察|新局势下的中欧合作:中东欧国家如何成为对华“桥头堡”?

新定位

據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參贊崔志民介紹,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額從2010年的439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近700億美元,去年雙方貿易同比增長了15.9%,特別是中方同16國進口額同比增長24%。同期,中國企業對16國累計投資額從30億美元增長至近百億美元,包括匈塞鐵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等一大批標誌性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

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中東歐的合作潛力,而對於中東歐國家來說同樣如此——位於歐洲距中國最近的區域,中東歐國家與中國之間地理關係天然靠近,也由此,“一帶一路”倡議一經提出,這些國家以重塑地緣關係推動經濟加速發展的渴望亦被點燃。

此前,匈牙利提出“向東開放”經濟政策、捷克欲打造“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金融中心”……在這些中東歐大國“珠玉”面前,更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從原來的歐洲樞紐向中歐合作“橋頭堡”邁進。此次論壇主賓國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亦提出類似的定位,期望加碼對華合作。

如何實現這種身份的轉換?發揮原有歐洲物流樞紐的優勢,是三國現階段共同發力的方向。

據立陶宛駐華大使伊娜·馬邱羅尼塔介紹,在立陶宛,物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歐洲國家中均名列前茅;愛沙尼亞駐華大使高馬騰則指出,愛沙尼亞已成為歐洲電子商務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進一步激發物流業的活力,向外尋求新的市場已勢在必行。

观察|新局势下的中欧合作:中东欧国家如何成为对华“桥头堡”?

愛沙尼亞駐華大使高馬騰

在接受採訪時,三國均鎖定尚未在其開通站點的中歐班列。拉脫維亞駐華大使館交通運輸官員思博曾指出,除地理因素外,由於拉脫維亞與俄羅斯的鐵路軌距一致,若將其作為集散中心,中歐班列將能夠減少轉軌次數,與現已開通的班列相比更為便捷。同時,其擁有的波羅的海里加港還可推動搭建水陸聯運通道。

而對於近年來不斷髮展金融科技的立陶宛來說,其“連接紐帶”的功能還可被附加更多作用。如馬邱羅尼塔所說,其可成為中國金融機構進入歐盟國家、以及企業在歐盟國家辦理金融業務的“便利通道”。

“在立陶宛,大概80%的公司都已經拿到了銀行的執照,且銀行執照審批與發放比其他的歐盟國家相對更短。”她說,“作為歐盟國家之一,立陶宛的銀行在歐盟享有許多統一政策,可以說,拿到立陶宛的執照就相當於拿到了歐盟的執照。我們知道,許多有志於歐盟開展業務的公司通常會遇到非常繁瑣的金融流程,立陶宛的政策可以讓他們出海更為高效。”

新經濟

當然,設施聯通只是第一步。對於經濟體量普遍較小的中東歐國家而言,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與華合作突破發展瓶頸,推動更多雙向投資。

馬邱羅尼塔注意到,雖然中國從國家到企業層面在許多國家佈局了大量投資,但對立陶宛,投資仍然有非常明顯的逆差——更多資本從立陶宛投向中國。在她看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立陶宛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仍略顯陌生,增進了解十分必要。

“在中國人心目中,立陶宛的農產品很具代表性。我們的蜂蜜、琥珀、烈酒、菌類世界知名。但我們的光學產業、特別是激光技術已被運用到許多大型公司的精密儀器生產上,此外,我們在生物技術方面同樣有很多突破。近期的一項權威的行業排名中,立陶宛全球排名第16位,我們的醫藥產業年平均增速達21%-25%。”她說,“這涉及到基因工程、製藥工程等方方面面,我們與中國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農業大國波蘭同樣期望與中國擴大新興科技領域的合作。一個例子是,去年,5家波蘭涉及耐水耐汙垢材料、生物再生霜等技術的高新技術赴成都參展,成為在食品貿易外又一合作可能的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波蘭與立陶宛在引資方面的新動作亦十分類似——立陶宛在全國建立了7個自由經濟區,據馬球羅尼亞介紹,區內將有很大的稅收優惠、並能為企業提供超過80年的激勵機制;而在波蘭,類似的經濟特區擴大至全境範圍內的計劃已被提上日程。

此前有媒體統計,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近年來雙邊貿易中,機電產品一直佔據最高份額,而結構調整正在持續發生。

而對於不斷上升為新型區域性樞紐的中東歐國家而言,關於電子商務的合作計劃已被納入新一輪合作框架當中。此次在成都舉行的會議正是該議題的延續,對於不少國家,電子商務的合作恰逢其時。

一個例子是,首都塔林被稱為“歐洲硅谷”的愛沙尼亞,其信息技術產業優勢已十分顯著。據高馬騰介紹,其推出的“電子居留計劃”,可允許其他國家的居民以此在愛沙尼亞運營公司和開展全球業務。“我們已經有50家中國電子居民設立的愛沙尼亞公司。”他說,“愛沙尼亞有蓬勃的創業生態和誘人的投資條件,是歐洲最具創新精神的地區之一,希望更多中國投資者前來推廣電子商務”。

观察|新局势下的中欧合作:中东欧国家如何成为对华“桥头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