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喜剧大师,为什么在很多观众心中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

梦佳老黄牛

一个男的穿着花花绿绿的紧身裤,一个女的故意扮丑,靠说话结结巴巴,歪嘴斜眼,瘸腿智障,男不男女不女来搞笑,这就是赵氏二人转的标配,你喜不喜欢?

跨入二十一世纪,赵本山成了小品之王,有了强大的团队与资本,出门都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他的小品风格也逐渐成为春晚乃至娱乐节目的主流:拿不幸的人群开心。

比如,著名的小品《卖拐》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被人骗,骗的过程中各种被人捉弄,最后钱被骗走,于是大家很开心。

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想想,有些老人省吃俭用攒一辈子钱,最后被人骗光——这样的人并不少——于是你就该很开心是吧,谁让你这么傻了?

《相亲》里一句“你就是跟寡妇有缘”,把很多人都逗笑了。

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但现在想想,当时台下有好几个老公在海地维和牺牲的警嫂,她们听到了,会不会觉得很刺耳?全国每年要有多少人失去丈夫,她们的丈夫可能是为保卫祖国牺牲的军人,可能是勇斗歹徒牺牲的警察,可能是累死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可能是贫困山区支教倒下去的老师,还可能是为了给老婆孩子一个好生活,不幸摔死的建筑工人。就因为她们遭遇了不幸,所以她们就该让你赵本山开涮取笑开心???

还有“吴老二脑血栓”之类的,这样拿不幸人群取笑的例子,在赵本山风格的搞笑“艺术”里比比皆是,甚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并且,因为赵本山是中国第一笑星,〖春晚最想看赵本山〗,他们将这种搞笑风格发扬光大,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幽默就是赵氏幽默——恶心与拿弱势群体开心。

那你说陈佩斯也是拿人开涮啊,怎么他就是艺术家了。

看看陈佩斯怎么开涮的:

《吃面》讽刺的是,贪小便宜不干活的人;《主角与配角》讽刺的是不踏实工作,贪婪不改的人;《王爷与邮差》讽刺的是盲目崇洋媚外的人。

他讽刺的就是社会的丑恶现象,并不针对某些群体。

他们的区别就是:你不幸得脑血栓了,赵本山讥笑你;你偷人家东西了,陈佩斯讥笑你。

在陈佩斯面前,赵本山也配称艺术家?

当然,说句中肯的话,二十一世纪之前,赵本山并不是靠低俗、取笑不幸人群搞笑的。

《牛大叔提干》讽刺了官僚作风,《红高粱模特队》讽刺了不接地气的“艺术家”,《拜年》讽刺了欺上瞒下的小市民心态。那是还是很健康向上的。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马季、赵丽蓉巩汉林、冯巩牛群、宋丹丹,等一系列巨星死的死,退的退,散的散,就剩赵本山一家独大。估计开始无所顾忌了,将东北二人转取其糟粕,弃其精华,越做越低俗。

当然了,赵本山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少笑声。希望本山大叔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当之处,成为一名真正受人敬佩的艺术家。


待我施为地煞变

陈佩斯 和 赵本山 的小品,我都很喜欢。二人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不懂艺术,也不敢乱说。我只从观众的角度,试着说一下,为什么可能有的观众会有问题中的那种看法,即觉得 陈佩斯 更像是艺术家,而 赵本山 则不是。


幽默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核心,并不是逗人发笑,而是引人深思。在笑过之后,受众们意识到这笑料背后是基于社会的深刻洞察而发出的隐晦讽刺,于是愈发觉得意味深长,而不只是哈哈哈之后一笑而过。

弗洛伊德 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也说过,幽默的关键在于「突破禁忌」。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去挑战紧绷的高压线,既传递了理性层面的诉求,又维持了感情氛围的和谐,实在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这两位喜剧小品演员,在讽刺现实这个层面上,都有过非常出色的表现。


陈佩斯 的《主角与配角》就深刻地讽刺了演艺圈里所谓的「名角」们互相争出风头的滑稽本质。而考虑到他自己本身也在演艺圈里混,也曾当过主角和配角,很可能会得罪身边人,这个背景就更显得他的讽刺难能可贵。

而 赵本山 在后期的作品《公鸡下蛋》中,其实也有过主题非常接近的演绎。比如这段台词:

「一个公鸡,居然它要下蛋,不是它的活它要干。大公鸡怎么看?鸭子怎么看?大鹅怎么看?跟它好过的小母鸡怎么看?当公鸡孵出鸡仔后,别人管它叫啥?叫爸,叫妈,还是叫姑,叫大姨?有蛋不下又憋得慌,于是乎……」

尤其这句「不是它的活它要干」,其实讽刺的还是挺明显的。结合《公鸡下蛋》中明面上嘲讽的新闻工作人员为了吸眼球不负责任的主题,这句话在说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但《公鸡下蛋》在 赵本山 的诸多春晚作品中,并不算出色,远远比不上他早期的《小草》和后期的《卖拐》。而能代表得了 赵本山 特色的小品作品,其实并没有如此尖刻地讽刺社会中强势的一方。

恰恰相反,赵本山 的小品中,经常会将弱势群体作为笑料来嘲笑。比如《小草》中对一个草根娘炮光棍的善意调侃,《卖拐》中对落魄中年油腻男范伟的百般捉弄,游走在政治正确的边缘,非常好笑,但很难深刻。


在二人的艺术生涯后期,赵本山 的徒弟们,更是长年把各种生理缺陷作为包袱来抖。要么是脑血栓(赵四),要么是结巴(刘能),要么是娘炮(小沈阳),要么是长相难堪(宋小宝)。这些笑料从逻辑上,仍然非常非常好笑,但很多观众觉得这些笑料政治不正确,笑声反而显得刺耳。


反观 陈佩斯,自从他公开拒绝春晚潜规则而被央视封杀之后,他就踏踏实实演起了自己喜欢的话剧,一演几十年,也是自得其乐。陈佩斯 也算是根正苗红的二代艺术家了,按理说稍微服个软肯定能混得风生水起,但他偏不。他近几年出现在大银幕上,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还是在《宝莲灯》里给「退休」的孙悟空配音。有两句台词特别抢眼,一句是对沉香说「我要不把他(二郎神)打得满面桃花开,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另一句是对二郎神说「当初你妈思凡下界,被玉帝压在桃山下,你劈山救母。现在你妹妹思凡下界,被玉帝压在华山下,你却不让你外甥劈山救母了?」(大意如此,原话不记得了)——这第二句话,颇有点自陈心结的意思了。

当然了,赵本山 和他的徒弟们,难道是人品不行、水平不够,所以只能讽刺弱势群体么?应该也不是的,更多是主流审美的趋势使然吧,毕竟「曲高和寡」是普遍现象,「媚俗」反倒成了最安全有效的办法。所以随着大流讽刺一下残疾人,不是正好契合了连盲道都被随意侵占的主流都市文化么。


艺术家只能决定自己的艺术追求,是受众最终决定了当前时代里哪个艺术家更受欢迎。所以

很多人其实并不真的喜欢大师吧,至少比起大师来,大部分人更喜欢哈哈哈。


科学家种太阳

赵本山和陈佩斯无疑都是喜剧高手,但造成他们口碑差异的,却不是喜剧技术上的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陈佩斯老师被封杀的经历,为其加上了“与体制决绝”的光环。在民间,这样做的艺人很容易成为英雄的代名词,从此就和“正义”、“勇气”这些词汇挂钩了。尤其是当你看不到一个艺人的节目后,你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为他以前的节目加分。

二是有一则流传很广的言论,指责赵本山老师的喜剧不过是嘲讽底层人民。并言之凿凿称要是在国外,早就被投诉得退出演艺生涯了。其实如果你真的看过国外的脱口秀节目,基本上就不会相信这种言论。更何况本来就是反应普通百姓的生活,普通人就是有这种那种毛病、缺点,嘲讽是一种解构,而并非恶意的攻击。人家跟你谈艺术,你跟人家谈道德,多么离谱不是吗。但是有些观众是不管的,当有人遭受批评时,甭管能不能理解,都乐得踩上一脚,反正就是看你不顺眼,出出心里莫名其妙的怨气。

两个截然不同的遭遇造就了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口碑。但平心而论,他们在喜剧上的戏路并不完全相同,放在一起比较也并不公平。

喜剧从技巧上而言,往往走两种极端,是的,极端才容易令人发笑。

这两种极端:一种是滑稽,一种是幽默。

滑稽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上的卖拙、夸张来实现的。假如你观察小孩子看电影,会发现他们最容易被人物出丑这样的情节逗笑。出丑就是一种经典的滑稽表演。陈佩斯的小品,滑稽表演是最主要的形式。当然《主角和配角》和其他一些小品,语言也很出彩。但更多的是如《吃面》那样的靠动作表演为核心的,很见表演功力。

幽默是语言上的显智过程。成年人会越来越容易被幽默的语言逗笑。这种幽默是对生活中的对立、矛盾、冲突的智慧总结,常常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听懂看懂,但是假如一次逗乐了你,第二次看到、第三次看到,你仍能给与会心一笑。这种会心的笑其实是达成了一种智慧上的共识。在这一点上,赵本山的小品更侧重一些。他也有卖拙式的滑稽表演,但核心还是语言。当然,语言首先归功于编剧,但是能不能演好则完全取决于演员的表现力。无论从小品表演来看,还是从拍的电视剧作品来看,或者从一些二人转作品来看,窃以为,赵本山都算的上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喜剧表演艺术家。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鲁迅说过,“喜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真正的喜剧艺术,并不是逗人发笑,而是引人深思。

(赵本山与陈佩斯)

陈佩斯和赵本山都是杰出的喜剧大师。都是公众普遍认为陈佩斯是艺术家

就拿反映社会现象来说:

上个世纪80、90年代,社会急剧发展变化。这个时候,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就清晰地反映了时代变化。如他的著名小品《主角和配角》小品中,饰演"叛徒"的陈佩斯为了当上主角,耍尽了各种小聪明,最终在观众的支持下成了"正面",可最后因习惯问题又回归"叛徒"形象。陈佩斯作为那个抢戏的演员,用滑稽搞笑的方式,将代表了正面角色的朱时茂置于无奈被动的境地,并屡屡令现场观众掌声欢呼。

(经典的主角与配角)

其它小品诸如《羊肉串》、《警察与小偷》、《吃面条》、《姐夫与小舅子》,等等,小品种都设置了一个“丑”与“正”的对立形象,在嬉笑怒骂、庄谐对立中,人们通过认可并喜爱“陈佩斯”的“丑”而潜移默化地领悟了新的道德转换。可以说,陈佩斯的喜剧艺术反映了时代变化,并体现了对人们具体生活与心理变化的关注与真实反映

(陈佩斯吃面条)

赵本山的喜剧能带给人欢乐,也反映社会真实。例如,《乡村爱情故事》系列剧向我们呈现了象牙山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景象。在这个美好的农村世界里,大家其乐融融。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农村美好向上的一面。

(乡村爱情经典)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陈佩斯与赵本山都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朱晓蕊. 陈佩斯喜剧创作研究[D].西北大学,2017.

依宁. 论《乡村爱情》电视剧对东北乡土文化的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卜凡. 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学和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王虹懿.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研究[D].辽宁大学,2011.

程东海. 央视春晚导演思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团队特邀嘉宾:飓风娱乐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首先从人生经历来看,陈佩斯的起点就跟赵本山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1954年父母亲在吉林工作期间,陈佩斯出生于长春市农安县。陈佩斯是家中次子。十五岁时,因为文革的到来,父亲陈强被打成黑帮,陈佩斯也随着父亲上山下乡到内蒙古插队。他在沙漠地区的建设兵团度过了四年。

陈佩斯在兵团期间是个运动健将,擅长的项目是跳高和排球。还夺得过内蒙古建设兵团的冠军。后来他先后报考了北京军区文工团、总政话剧团,但由于当时陈强仍被认为是黑帮的原因,都没录取他。

1973年,电影演员田华知道了陈佩斯的事,碰巧八一厂准备招收新学员,便叫陈佩斯去试试。于是陈佩斯考取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2.从家庭情况来看,陈佩斯从小就受到了文艺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和赵本山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质和思想高度

在1951年,陈佩斯的父亲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演出《白毛女》,正逢陈佩斯的哥哥出生,为了纪念这一时刻父亲陈强将大儿子取名为“陈布达”,而数年后二儿子出生则取名“佩斯”。陈佩斯还有一个妹妹“陈丽达”,是以匈牙利的一座岛屿取名的。父亲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 ,哥哥是“草原恋”合唱团团员陈布达,妹妹陈丽达是位剪辑师,妹夫张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演员。

在部分人认为其喜剧为一种闹剧的情况下,陈佩斯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特有的银幕魅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

反观赵本山


1963年赵本山母亲病逝,父亲远走他乡,几乎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是他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
1974年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在梁秀亮与崔凯合作的
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张志,一举成名。
1987年赵本山和潘长江搭档演的《瞎子观灯》,在沈阳演了五六百场,一天就演四五场。同年,他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

而且赵本山的小品近年来日趋低俗化,被批不再符合二人转的传承人的形象。

赵本山自己也积累了巨额财富,负面新闻不断

何为艺术家,艺术家就是倾心表演,热爱表演,心无杂念,弘扬正能量,传承文化精神的人,或许在大众的心里陈佩斯是符合这样的标准的。


Lollilop

这个问题,我想原因如下:

首先,陈佩斯和赵本山的出身不同。

陈佩斯出身于演艺世家,其父陈强是中国最负盛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之一,早期塑造的反派黄世仁还有《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早已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陈佩斯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84年更是考取了中戏表演系,正宗的科班出身。

而赵本山呢,是草根出身,从底层打拼出来,靠二人转起家,最早年对电影艺术表演艺术可以说是门外汉,对艺术行业的认知在入行早期也比较浅显,他的作品更多是依附于自身的阅历与大众百姓的生活素材,所以注定今后两个人的道路发展会不同。

另外,作品内涵不同。

要是仔细观看两个人的作品,你会发现陈佩斯毕竟是科班出身,所创作的电影、小品属于高级幽默范畴,无论是小品《主角与配角》还是电影二子系列的儿子,都是借主角的遭遇反映出了小人物的悲情与生活的艰辛迷茫。

而赵本山不可否认同样也是喜剧大师,有的小品确实不错,像《牛大叔提干》、《小草》还比较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后期作品略有些哗众取宠,尤其是转行做导演后的电视剧《乡村爱情》N部曲系列,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肥皂剧,离艺术本身渐行渐远。

最后,不得不说,两个人想法不同,或者是野心的方向不同。

陈佩斯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即使传言被央视“封杀”,但依旧将精力用在艺术创作上,建立自己的话剧社,将话剧艺术做到了极致,诸如《戏台》、《托儿》这样的经典话剧,场场爆满,其艺术性也是受到广泛认可的。

但是,赵本山在成名后,将自己定位成了商人,成立本山传媒,广收弟子,精力用在商业用途上,与艺术的高雅逐渐背离。

本山大叔近几年口碑和个人评价逾渐下滑,以前的老朋友纷纷避而远之,确实挺可悲的。

其实一个演员,或者一个商人,专注于自己范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

有时候野心太大,或者心术不正,真的迟早会害了自己。


皮皮电影

问了一下度娘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

从这一定义看陈佩斯和赵本山都是艺术家,但在很多观众心中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艺术家要具备最基本的角色素养和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陈佩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训练,通晓喜剧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具备艺术家的素养,有艺术家的内在涵养。

而赵本山来自民间,是草根型喜剧演员,没有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从受教育的程度和专业知识上对比,赵本山比陈佩斯要稍逊色一些。

02

喜剧多以笑激发观众爱憎。

用不同含义的笑声批判假丑恶现象,歌颂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能使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从作品内容看,纵观陈佩斯的作品,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还是电视剧陈佩斯演出的作品蕴含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内涵都有深度,有广度,他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却本性善良的小人物都引人深思。如《主角与配角》让我们笑过之后会反思生活中类似现象,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所以艺术评论家殷谦这样评论他:“陈佩斯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把为他人艺术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是因为他有着对苦难的敏感和对残缺的不满,有着与底层的‘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气”。

而赵本山的作品内涵不够深厚,如电视剧则多演绎农村题材,范围有一定局限性,可能观众的口味是多方面的,毕竟众口难调,对赵本山评价也就不如陈佩斯高了。

从表演形式上看,陈佩斯的表演从肢体语言到表达手法及普通的标准程度都吸人眼球,反观赵本山的作品中大多数笑点都出于利用人的残缺,用歪嘴、挤眉、结巴、娘娘腔、拐脚、口眼歪斜等娱乐观众,搏人一笑,也许这些也让赵本山在观众眼中失分不少。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观众的眼中,对陈佩斯和赵本山塑造的形象也褒贬不一,也不足为怪。

我们对两位喜剧大师作品的敬重就是对两位喜剧大师为银屏的辛勤付出的敬重。


有书共读

1,自己知道陈佩斯先生,印象中最深的演的叫二子的角色。

2,后来,看到了一些小品,如经典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无论陈老师讲故事的能力,还是设置情节的能力,表演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叫大师了。

后来,因为被央视封杀,离开大众视线十几年,转而进行话剧的表演。对于真正的大师,十几年无人关注的情况下,可以坚持的做一件事情,这个就是大师的品性。

真正的大师,肯定是可以耐得出寂寞,寂寞的时候,就是进步自己的时间段。

3,可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被权势压倒,不昧权贵,挺直自己的腰板,才能够做一个真正的人。何为人?左撇为真,右捺为正,真与正就是人,也就是诚意正心。

如果心不正,此时的人是扭曲的,诚意更没有办法做到了。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社会是非常的困难,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坚守住自己的那颗心是非常非常的难。最难的事情,就是在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你还需要继续的努力,直到有一天得到众人的认可。

老天从来不亏欠任何一个人,因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4,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表达人的善心善行,而不是去丑化那些弱势群体。应该是讽刺那些恶念恶行,揭示其中的道理,让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

无论任何时代,需要的都是真善美,需要宣传与褒扬善人善行善心,唤醒人们的那颗善良的心。逐渐的减少人们的恶念恶行,私心。

时代的进步,最重要的是人心的进步,因为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的组成的主体永远是人。如果没有人,那么也不会有所谓的社会,也就不会有善恶,一切皆无了。

5,陈老师,以自己的正念正行正心,给我们表演一位艺术家,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对待艺术,如果处理世间对自己的不公,如果表达自己,如果重新让人们认识自己等等。


喜欢文化历史相关内容,请关注:驯服黑夜


驯服黑夜

赵本山与陈佩斯肯定都是喜剧大师,也都能把人们逗得哄堂大笑。但二人的出身不同,造成了二人的作品风格不同。陈佩斯出身文化世家,在陈佩斯喜剧的表层下,深藏着许多人性关怀和文化层次的东西,而且,陈佩斯擅用肢体语言,既便演哑剧,也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获得极好的喜剧效果,他在春晚多年的经典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尊重。另一方面,陈佩斯人品非常好,这也更是人们尊重他的地方,有个成语叫“德艺双馨”,说的就是陈佩斯这一类人。

赵本山呢,虽说作为陈佩斯、朱时茂之后笑傲江湖的小品王,的确给全国的人们带来很多欢笑。但小品内容、生活作风屡受诟病,他的徒弟们文化层次也偏低,没有一个超越他的。属于武大郎开店型。赵本山小品更多追求语言上的喜剧效果,所谓言多必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谁知道哪句话侵了哪一部分的权呢?而且赵本山团队在小品表演的肢体语言上常拿残疾人取乐,这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如果台下坐着象表演的那样的残疾人,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赵本山草根出身,但成名后私生活比较高调,如买私人飞机,开刘老根大舞台,重金为子女举办婚礼,跪拜礼收若干弟子成为本山帮,有点小人得志的样子,都与一个艺术家的风范相去甚远。

两相比较,陈佩斯的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明显都比赵本山高一个档次,这也是一部分人认为陈是艺术家而赵不是的原因。


春秋史社

我斗胆说一句:之所以我们觉得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东北二人转和赵本山其人抱有“偏见”。

赵本山是农民出身,二人转演员。当年为了上央视春晚,他从老家拉了一车茅台,但是到了北京都不知道往哪里送。

他靠着“徐老蔫”这么一个又土又村的人物发迹,数十年春晚都是这样一个“形象”,几乎没有变过。

他无论是小品还是影视,大都是农村题材,如《乡村爱情》《刘老根》《马大帅》《乡村名流》等等,话题和立意大都没有深度。

在赵本山发迹之后,他广建“刘老根大舞台”,广收门徒。当年拜师搞了很多遗风旧俗,又是宣誓又是磕头,曲艺界嘲笑他:一个二人转拜师收徒,搞什么入帮会那一套。而他徒弟的出身和形象,也大都来自于社会底层,通俗一点说就是没有什么文化水平,长得又不是那么喜闻乐见。

赵本山后期见诸报端的报道大都是在炫富,诸如私人飞机、最豪房车、最屌车牌等等——物质生活丰富了,人都会追求精神生活,整个社会那些年都在推崇“雅”,赵本山则站在了大潮流的对立面,方方面面体现着“俗”。

当年周立波正红,曾带着“优越感”讽刺吃大蒜的不如喝咖啡的……当时搞得南北方的网友在互联网撕逼,好不热闹。

虽然陈佩斯和赵本山都是演喜剧的,但他们的出身不一样。陈佩斯出身于演艺世家,银幕形象多变。他也成名于春晚,也饰演丑角和小人物,但是他最后扎根于话剧舞台,开班授课,为人师表。在我们心中,话剧舞台比二人转舞台高级,话剧演员比二人转演员有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陈佩斯自然是比赵本山高了一等。

陈佩斯曾被春晚封杀,但他随之推出了话剧《戏台》,至今还在巡演,长盛不衰;他也下海经商,开了一间专门打造喜剧的影视公司,当年的《好汉三条半》就是他们公司出品的,可见他后期更追求艺术造诣而非名利。赵本山在后期也从春晚绝迹,他的徒弟们为了曝光率,有些被安排在直播软件里唱歌——赵本山选择了一条与小镇青年心贴心的路线,自然被精英文化所不齿。

答主没说赵本山的东西是糟粕,也没有全盘否定他的弟子们,我觉得文松、宋小宝等人的演技其实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在观众心中,他们只会演跛子、娘娘腔、磕巴等比较冷门的角色,这显然算不上什么艺术——我们不说话剧,单说天桥艺术之一的相声,大师都不胜枚举,而出身于田间地头的二人转呢?它充其量算是曲艺界的一个暴发户,再深耕下去也会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遭到冷眼和冷遇。因此,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顶多算是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