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後來到了哪裡?

草上搭個飛白

二十九軍的由來

二十九軍是源自於馮玉祥的陸軍第十六混成旅。那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很有名的事情,西北軍的老大馮玉祥和閻錫山等人聯合起來反對蔣介石,歷史上把這件事情稱為中原大戰。正當雙方難分勝負之時,本來在關外的張學良最終還是倒向了蔣介石這邊。


歷史也是無巧不成書,9月18日的時候,他帶著十二萬的東北軍進入了關內,使得戰爭的形勢急轉直下。閻錫山畢竟是老江湖,趕緊撤軍回山西,這也使得馮玉祥腹背受敵。我們知道民國的有一個特點就是倒戈的軍閥特別多。

在這種形勢下,馮玉祥的三十萬西北軍紛紛脫離了他,或是投蔣、或是獨立。到最後,馮玉祥身邊只剩下一個手槍營和殘存的西北軍官學校。無奈之下,馮玉祥只能宣佈下野,


不過馮玉祥等來了九一八,於是他藉機前往南京,籌劃抗日的國家大事。這個時候馮玉祥指示宋哲元聯繫張自忠,火速收容西北軍殘部

為什麼要特意聯繫張自忠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原大戰失敗以後,西北軍中只有張自忠的部隊人員、裝備完整,大概有一萬多人。

張學良畢竟對中原大戰有大功勞,所以蔣介石讓收編這些殘餘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宋哲元、張自忠的部隊改變成了東北陸軍第三軍。

後來,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對全國軍隊進行了統一的整編,第三軍改編為了第二十九軍。至此,第二十九軍便正是誕生了。


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二十九軍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佔了山海關。二十九軍於2月開往到長城一帶。在這期間,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等地進行了“長城抗戰”,聞名全國,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精神。

比如喜峰口抗戰,3月11日夜,長城抗戰前線總指揮張自忠決定以喜峰口為突破口主動出擊。二十九軍利用特有的大刀隊,在趙登禹的帶領下,在冰天雪地之中襲擊了日軍營地。”僅喜峰口一役,共殲滅日軍3000人。

後來,大刀隊的英勇事蹟被人譜寫成了《大刀進行曲》,最有名的就是“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當然此時的西北軍實力還是有限的,後來日軍進行了大舉進攻,北平、天津淪陷。二十九軍中的,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也在北平抗戰中陣亡。


二十九軍及其去向

1937年9月,二十九軍被擴編為了第一集團軍,宋哲元成了總司令。那個時候二十九軍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原來的三十七師、一三二師編為了七十七軍,馮治安擔任軍長。

原來的三十八軍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由副軍長暫時代理。

原來的一四三師擴編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

不過蔣介石做事的風格我們是知道,他後來派馮玉祥擔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相當於變相奪取宋哲元的兵權。雖然宋哲元等人是馮玉祥的老部下,不過經過這些年,他們早已經和他離心離德了。加上宋哲元前往泰山休養,使得第一集團軍內部矛盾重重。

宋哲元后來雖然回到部隊,可是無奈無力迴天,兩年以後便去世了。第一集團軍番號撤銷,好不容易成立的三個軍也被分別調往了第一、三、五戰區。

不過二十九軍後來還是出了很多抗日名將的,最有名的就是後來犧牲的張自忠。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老薩談三面軍閥宋哲元--宋哲元小傳

平津慘敗的罪魁禍首

趨吉避凶,能拖就拖。宋哲元如意算盤打的雖好,遺憾的是,兇惡的日本人卻不會按照他的計劃去做。

1937年初,隨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長達20多年的中國內戰就停止了,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日本認為蔣介石下面肯定會全力擴軍備戰,預計1939年就會將現有的200萬大軍完成一期的整訓,大大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日本人認為,肯定不能等蔣介石做好準備以後再入侵,必須儘快全面發動侵華戰爭。

僅僅幾個月後的7月7日,日本人就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槍。

從此刻開始,就是宋哲元一生最大恥辱的開始。宋哲元在這段時間,不再是一個愛國將領,而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軍閥。

盧溝橋打響以後,全國軍民一致認為不能再妥協退讓,必要時候不惜和日軍一戰。29軍基層官兵也是同樣的想法,他們在盧溝橋和宛平城和日軍拼死血戰,毫不示弱。防禦盧溝橋的一個連,在日軍第一次猛攻後僅剩14個人,卻仍然死守陣地。

在盧溝橋打響以後,日本軍方曾經有短暫猶豫,隨後很快達成一致意見,開始了全面侵華的腳步。

只是,此刻日軍在華北,尤其河北省卻沒有什麼兵力。這裡的中國駐屯軍僅有5000,6000人,面對宋哲元的10萬大軍顯然毫無勝算。日軍軍部經過研究,制定了以虛假和談迷惑宋哲元,實際利用這段時間大量增兵到河北的計劃。

於是,日本派出外交人員和軍人反覆同宋哲元談判,做出希望和平解決的假象。稍後,日本人就會以各種理由撕破和宋哲元達成的協定,然後再和談,再達成新的協定,直到部隊集結完畢為止。

以宋哲元的智商,本來不會被日本這些拙劣的手段所騙。當局者迷,宋哲元實在太想和平解決,以保住29軍在河北的地盤和10萬大軍,一次次被日軍所矇蔽。

從7月7日到27日的20天內,宋哲元居然昏招跌出,最終導致了災難性後果。

7月11日,本來在山東老家的宋哲元緊急趕到天津,立即召集29軍高層商討如何應對。其實,單單就是他去天津,就是一個大問題。早在7月8日,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蔣介石下命令,讓宋哲元立即從老家山東趕赴河北保定統一指揮國軍。隨後,連續數日發電催促宋哲元就任。為什麼去保定呢?這是因為,日軍已經從三面威逼北平,而日軍在天津也有駐軍。很顯然,平津並不容易守住,而且很危險,國軍守軍一不小心就會被日軍包了餃子。所以,蔣介石才在後方保定設立指揮所,目的就是準備全面開戰。保定已有中國軍隊重兵集結,離北平也有150公里左右。日軍再厲害,短時間內也無法打到保定,此處是比較理想的戰役指揮總部。然而,宋哲元並未奉命去保定指揮29軍作戰,而是直接從老家山東趕往天津。去保定是指揮軍事作戰,去天津幹什麼呢?天津、北平一帶如果要打的話,自然有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等統兵大將負責。就算需要一個前敵總指揮統一指揮所有部隊,也完全可以由能力卓越的張自忠或馮治安去擔任。顯然,宋哲元此行的目的並不是去打,而是為了親自去和日軍談判。

到了這個時候,國民中央政府領袖蔣介石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就是中國方面不會讓出河北省和華北。蔣介石一再表示,如果日軍一意孤行,就要決一死戰。在盧溝橋事變當天,蔣介石就電報宋哲元,要求宋哲元準備開戰。與此同時,蔣介石下令孫連仲、龐炳勳、高桂滋等和29軍有淵源的約5萬軍隊(以前都是西北軍),立即開赴石家莊一線準備增援平津。隨後,又調動劉峙、商震、湯恩伯部10多萬中央軍迅速向河北開進。短時間內趕往河北增援的中國軍隊部隊高達近20萬人,還有大量其他部隊也向華北移動。蔣介石還電告宋哲元,要求他立即做好軍事上的準備:“守土應具決死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蔣介石知道河北局勢對中國軍隊不利,日軍掌握進攻的主動權,所以又特別指出,必須儘快修築防禦工事,準備防禦作戰:“務望在此期間,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星夜趕築,如限完成為要!”9日,蔣介石向全國發表動員令,要求:“全國地方,各部隊仍應切實準備,勿稍疏懈,以防萬一,是為至要!”11日,蔣介石在全國範圍調動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的數十萬中央軍部隊向鄭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平漢鐵路集結。同時,命令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立即部署津浦線北段防禦, 從側翼支持宋哲元的29軍。由此可見,蔣介石已經徹底準備跟日本人拼了。據日方資料記載,13日,宋哲元等29軍高層經過數日爭論,最終做出決定,要全力和平解決:對日絕不抵抗,對南京抗爭,解除北平戒嚴(允許群眾自由出入),嚴禁與日軍摩擦!在同一天,蔣介石已經得知宋哲元趕赴天津去談判。蔣介石自知不妙,在他看來,宋哲元顯然犯了錯誤。在這種關鍵時刻,不管最終會不會開戰,至少也要做好開戰的準備。正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況且,日軍在華北開戰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蔣介石電告宋哲元,非常誠懇地說道:“盧溝橋事變必不能和平解決。無論我方允其任何條件,而對方的目的,則以冀察不駐兵區域與區內組織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東(蔣介石認為,日軍的真正目的是要控制河北和察哈爾省,建立親日政府)。若不做到此,則彼必得寸進尺,絕無已時(蔣介石認為,如果中國方面不同意這樣解決,日軍絕不會停戰,而實際上無論是南京政府還是29軍也絕對不可能同意割讓河北、察哈爾兩省這種要求)。中正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我國家和個人之人格。”宋哲元不為所動,反而回電錶示自己不會去保定,而是會繼續留在平津。實際上這就是公然拒絕讓他去保定指揮的命令,而是試圖和平解決。顯然,宋哲元根本不在乎蔣介石的命令,也就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20天內,宋哲元同日軍多次達成所謂停戰協議,稍後就被日軍以各種藉口撕毀。

9日當天,29軍派出地位僅次於宋哲元的天津市市長兼任38師師長張自忠、政府保安處長張允容等人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特務長松井太久郎、北平特務頭子今井武夫正式談判,達成第一個書面協議。日本沒有幾天就將其撕毀!

14日,代理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同宋哲元進行第二次談判,再次向宋提出七個要求,其中居然包括“北平不得駐紮29軍正規軍,必須由保安隊和警察負責”。顯然,如果這樣做了,幾乎等於把北平拱手讓給了日軍。顯然,這些要求在今天看來是極為苛刻的,尤其正規軍撤離北平根本是不能接受的!沒想到的是,根據日本的資料,宋哲元對這些要求原則上沒有異議,但要求緩行。

可以說,宋哲元真的是非常希望停火的。

18日,宋哲元同張自忠藉著參加原華北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葬禮的機會,和現任司令香月清司見面。日方資料上說,宋哲元向香月清司表示道歉。而宋哲元則回憶說,雙方互相表示道歉。而之前日本方面曾經要求宋哲元公開道歉,作為停戰的一個要求,宋現在做到了。

19日,張自忠、張允榮奉命再次簽訂第三個停戰協議,基本答應了日本方面的全部要求,並且同意撤走北平的29軍37師,改由趙登禹的132師接防。

由此,29軍就差真的全軍退出平津地區了。

本來,29軍領袖宋哲元在天津停留了近一週時間。在19日雙方達成協定以後,他立即乘坐日本人安排的專列回到北平。要知道,北平城內就有日本駐軍,四周也有日軍重兵,是相當危險的。顯然,宋哲元此舉表明,他認為雙方停戰是必然的事情,自己沒有任何危險。

沒想到,日本卻給宋哲元迎頭一擊。

日本政府在20日突然公開外交聲明宣佈:中日的外交交涉停止!中國駐屯軍則在22點發表聲明:從20日午夜以後,駐屯軍將採用自由行動(將發動進攻的含蓄說法)。

同日,日本參謀本部召開部長級會議,一致決定立即使用武力,解決華北事變!這個宣告,對於宋哲元來說,無異於一聲驚雷。

可是,就是在這種生死關頭,29軍高層居然還沒有省悟。在已經得知日方聲明和進攻的情況下,宋哲元還試圖力挽狂瀾。他仍然派張自忠連夜找到日軍華北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在當夜23點再次簽訂了一個正式的《停戰協定第三項誓文》,明確說明北平城內的37師會主動撤退,限一天一夜內撤完,雙方立即停戰。宋哲元在20日下令,根據之前和日方簽署的協定,將原駐北平的馮治安37師何基灃旅撤出城內,轉移到西苑地區。以剛從河間趕來的趙登禹132師同37師換防;駐盧溝橋宛平城的吉星文團調至後方長辛店,必須立即完成,由石友三保安隊300人接防宛平城。之前雖然保安隊已經到了宛平,因為日軍隨時可能攻城,吉星文團卻沒有撤走。就是這樣巨大退讓,日本方面居然還是不滿意。日軍認為,37師抗日意志頑強,在盧溝橋、宛平城殺了不少日本兵,是日軍的大敵,不能讓他們留在平津一線。所以,他們在第二天的21日又強迫讓37師離開西苑,退到100多公里外的保定。對此,宋哲元居然也答應了!沒想到的是,在稍後的21日到22日,日軍多次偷襲和炮轟宛平城。由於日軍這次使用了重炮,中國軍隊官兵有較大的傷亡,吉星文團長本人再次負傷,頭部被炮彈炸傷。顯然,日軍要求宛平、北平撤軍,不過又是一個花招而已,是為它的全面進攻做準備。更讓人震驚的是,對於和日軍幾次談判的幾乎所有情報,宋哲元根本沒有報告蔣介石。宋哲元除了將最初11日與日方達成的三項口頭協定電告蔣介石以外,對於其餘達成的協議則完全隱瞞。還好中統、軍統這兩個情報機關在華北的工作非常高效,很快這些情報就送到蔣介石面前。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大驚,在他看來,宋哲元、張自忠他們完全是中了日寇的計謀。蔣介石立即在22日電告宋哲元:“聞三十八師陣地已撤北平城內,防禦工事亦已撤收,如此,則倭寇待我北平城門通行照常後,將其部隊與兵員喬裝入城,充分佈置,或待我城內警戒鬆懈時,彼必有進一步之要求,或竟一擊而佔平城,思之危急萬分!務望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故城內防範,更應嚴重,萬勿大意!”為了勸說宋哲元,蔣介石先後派參謀總部次長熊斌、軍事參議員參議鹿鍾麟、軍事委員會整訓負責人劉建群等人北上平津,與宋哲元聯繫,試圖消除宋哲元對中央的提防之心。同時,蔣介石再次希望宋哲元立即去保定進行指揮,修築工事,加強戰備。宋哲元卻軟硬不吃,不為所動,甚至在日軍全面進攻的幾個小時前,他仍然電告蔣介石,拒絕非29軍的中國軍隊和中央軍進入平津一線增援。他在24日致電蔣介石:“請鈞座(蔣介石)千忍萬忍,暫時委曲求全,將北上各部稍微後退,以便緩和目前,以得完成準備!”而此時的蔣介石已經非常焦急,他在24日電告宋哲元:“日軍從22日起,其機械化部隊向華北輸送,預料一週之內必有大規模行動,務望時刻防備。”可以說,蔣介石的估計仍然非常正確,而宋哲元發現日軍在平津一線四處躍躍欲試,也終於感到事態嚴峻,大戰迫在眉睫。宋哲元隨即下令37師暫停從北平撤退,令132師在永定河以南集結,令132師27旅立即趕赴北平的南苑增援。可惜為時已晚,幾小時後,從7月25日開始,日軍連續發動了廊坊車站事變、廣安門事變,並且在27日凌晨發動總攻擊,全線進攻平津兩市。29軍高層猶豫不決,試圖自保,不做戰備的可悲行為,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兵力不足,準備不足,甚至連防禦工事都沒有修好的29軍官兵被迫倉促應戰,幾乎就在眼皮底下遭遇日軍突襲,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29軍基層官兵在宛平盧溝橋和日軍拼命,宋哲元卻為了自己團體的利益儘量退讓妥協,更可怕的是還不做戰前部署。雖然宋哲元沒有做漢奸,但因為他的荒唐導致平津地區在一週內失守,29軍傷亡近萬人,還犧牲了兩個將軍。宋哲元至少也是一個瀆職罪!

這段時間,日軍從1個旅團幾千人猛增到1個師團又3個旅團近6萬,空軍和海軍也都集結完畢,戰力以超過29軍數倍(平津地區29軍僅有5萬多人)。更可怕的是,日軍主力部隊從三個方向已經包圍了北平,最遠不過40多公里,最近只有12公里,還切斷了北平和天津的聯繫。29軍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難逃一敗了。

而這20天內,宋哲元第一沒有允許增員的非嫡系10多萬國軍進入平津地區,第二並沒有把分散在河北和察哈爾兩省的部隊集結到平津一線迎戰,第三甚至連戰前的準備都基本沒有,僅僅疏散了29軍的家屬還有在北平城內堆了一些沙袋而已。

宋哲元為什麼這麼做?

一來是他為了停戰不惜委曲求全,甚至準備將宛平城盧溝橋的正規軍全部撤退,避免衝突。

二來是宋哲元對於局勢判斷過於樂觀,被日本人的假象所迷惑,認為平津很快就要停戰了。

宋哲元的這些昏招,最終導致了29軍和平津地區作戰災難性的結果。

7月27日開始,已經準備完畢的日軍憑藉絕對優勢戰力全面出擊,在極短時間就重創29軍。

28日,日軍攻陷北平外圍中國軍隊駐軍最多的南苑,守軍近萬人中傷亡超過5000人,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壯烈殉國。28日當晚,北平被日軍攻陷。

29日,天津失守。

一週內,29軍敗退出平津地區,遭受近萬人傷亡的慘敗。宋哲元自己也勉強從門頭溝地區乘坐火車突圍,由於走的非常倉促,連家眷都沒有帶走。

在從平津地區撤退期間,29軍又有近萬人傷亡、逃散或者脫離29軍序列。

由此,宋哲元可謂雞飛蛋打,既沒有保住地盤,也沒有保住軍隊。

失去平津的地盤以後,宋哲元自知無力控制河北省的大局,實力又被削弱大半,開始試圖全力保住軍隊。軍閥以槍桿子為本錢,只要有了槍桿子一切好辦,最低程度還能做個軍長集團軍司令。不過,此刻中日兩軍在保定,石家莊等地先後發生激戰,全部傷亡慘重,國軍很多參戰部隊傷亡過半!

宋哲元認為餘下的29軍不過5、6萬人,一些部隊還不穩定,隨時可能投靠蔣介石。

宋哲元認為除了儘量避免和日軍作戰以外,沒有更好的方法保住本錢。

所以,在宋哲元的指揮下,29軍除了在大名進行了一個短暫的防禦戰以外,基本稍作抵抗就全線後撤。他們從平津開始後撤,連續潰退千里,一直退到河南境內的黃河邊,沒有停下來認真的打一仗。

退到這裡時,29軍中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群情激奮,不願意再後撤,竟然發生了譁變。

他們曾經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大刀隊,在全國各地都受到群眾擁護,是民族的英雄。盧溝橋剛剛開戰,全國各地的慰問錢物都源源不斷地送到29軍處。宛平城內接到大量的慰問信件、紀念品和慰勞品。7月尚是北平的酷暑,為了給前方士兵消暑,光是送來慰問的西瓜就堆積如山。當地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幫助29軍獲取日軍行動的情報(被日軍發現的話,肯定是死路一條),冒著炮火搬運傷員。甚至就連極為貧窮的小商小販也非常支持29軍抗日。磨刀剪的工人給29軍磨大刀都不願意收錢,要知道他們是北平社會最底層,比《駱駝祥子》裡面的車伕還不如。他們工作一天如果沒有收入,家裡就吃不上飯。更有一些青年學生,得知戰鬥開始以後,主動趕到29軍各部隊駐地要求參軍,立即上火線作戰。

此次卻因為高級軍官消極避戰,29軍得到一個逃跑部隊懦夫部隊的惡名,官兵飽受輿論抨擊,上街都抬不起頭。29軍官兵並不怕死,他們在宛平城以絕對劣勢能夠和日軍苦戰近月,還敢出動反攻日軍重兵固守的天津。僅僅因為高級軍官的私心,讓他們成為民族罪人,官兵自然極為不滿,自發的全部抗命了。

29軍官兵在黃河邊自發停止後撤,紛紛要求返回前線和日軍決一死戰,誰要是不同意就開槍打誰。軍心難違,到了這種地步,宋哲元已經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

看起來29軍是完了,29軍這個團體毀滅已經是必然。

------------------有意思的事,我黨對於宋哲元的評價卻不錯,而且基本不提他的過錯,只提功勞。這並不是說我黨對宋哲元有什麼好感,不過是政治手段而已。抗戰前1936年劉少奇負責北方局的領導工作,他制定了拉攏宋哲元對抗蔣介石的基本方針,也就是“擁護宋主席抗日”。所以在我黨抗戰時期和之後的宣傳中,對宋哲元一律捧得很高,藉此攻擊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其實至少平津地區作戰的慘敗,壓根和蔣介石沒有關係,罪魁禍首就是29軍高層這個團體,而並非某個人。宋哲元既然是29軍的大老闆,首要責任肯定是他的,這是無論如何躲不掉的,也不可能退給張自忠之流來背黑鍋。宋哲元最終病逝在四川綿陽,這裡有他的墓地。好在蔣介石對他留情,沒有打落水狗,讓他帶著一級上將軍銜善終,落了個整臉。

曾經和蔣介石平起平坐的宋哲元已經今非昔比,現在同威望如日中天的蔣介石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29軍的幾個軍長認為,既然跟著蔣介石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何必和宋哲元一起同蔣介石作對,豈不是自尋死路嗎,更別說還揹著漢奸的罵名?

於是,劉汝明,張自忠等軍長先後率部離開29軍趕赴抗日前線。在眾叛親離之下,宋哲元被迫退居二線,接受了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職務,實際成為沒有實權的掛名將軍。

之後的幾年,鬱郁的宋哲元主要在後方修養。常年軍旅生涯毀了他的健康,他先是發了中風,經過搶救保住性命,手腳已經不靈活了,加上腰病時常發作,只能拄拐行走。宋哲元自知多年和蔣介石作對,又有平津不戰而走的經歷,深怕蔣介石秋後算賬。尤其同時華北軍閥頭子的韓復榘被蔣介石槍決以後,宋哲元更是惶恐。

他經常對部下說:華北的事情究竟是誰的責任呢?是不是完全由我們承擔這個責任?

宋哲元還對家人說:一個人在臺上的時候,誰都來恭維你,可是你倒了的時候,那就會牆倒眾人推,甚至落井下石。

1938年7月,宋哲元以養病為藉口向蔣介石請辭所有職務。蔣介石對宋哲元還算可以,沒有追究他之前的責任,還給了他一個軍事委員會委員的閒職,由國家承擔他所有的治療和生活費用。

即便這樣宋哲元從一方諸侯變為一個毫無實權的普通老人,這種反差還是讓他無法接受的。

這幾年宋哲元基本在鬱悶中渡過,脾氣也變得非常暴躁。他的女兒宋景昭回憶在1938年同宋哲元住了2周,宋幾乎天天因為所謂飯菜不合口發火,這在以往是沒有的,他從來不注意飲食。

明明重病在身,性格剛愎的宋哲元卻不聽從醫生勸告,甚至不按時服藥。他的血壓經常衝高到200以上,有時散步期間就突然暈倒。由於宋哲元的積威,部下和家人都不敢勸他。期間宋哲元曾經在重慶見過蔣介石,要求去日佔區打游擊。

蔣介石看宋哲元非常消瘦,步履蹣跚,還要拄拐行走,勸他養好病再說。

宋哲元雖嘆道:委員長都說我有病,我真的有病了嗎? 卻還不承認自己有病,仍然不注意治療。

到了1940年初,宋哲元的病更為嚴重。除了中風後遺症以外,宋又併發腎病肝病,逐漸臥床不起,甚至無法說話。最終,宋哲元於1940年4月5日於四川綿陽去世,終年56歲。

死前,宋哲元表現出對在七七期間沒有同日軍血戰的懊悔。他對病床邊的眾多幕僚說:一個軍人不能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病床上,不能再參加戰鬥,把日本人打垮,真是死不瞑目啊!

老薩想說的是,這又怪誰呢?在平津的時候你不打,在津浦鐵路時候你不打,在冀南你也不打,最後部隊譁變自發開赴前線去打,你想打也打不了啦。

你要在平津打了,就算也是慘敗,不至於落到後來眾叛親離的地步,更會帶著一個抗日英雄的美名去世,何至於有今天的宋家後代和張家後代的互掐呢?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薩沙

要說馮玉祥治軍真夠失敗的,平津淪於敵手之後,國府軍事委員會決計反攻,將第29軍升格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負責收復天津,以中央軍劉峙所部為主組建第二集團軍反攻北平;蔣介石聽從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的建議,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特將馮玉祥自第三戰區調來就任司令長官,“小諸葛”理所當然地認為,華北地區的中國軍隊裡原“西北軍”兵力較多,以西北軍老長官來坐鎮指揮,必然事半功倍。



豈料第29軍的各位西北軍將領根本不願意接受馮玉祥的領導,新任集團軍司令宋哲元在專列上“接見”馮玉祥一面後便抱病趕回山東老家,新任第77軍軍長馮治安藉口軍務繁忙躲著不見,最過分的是山東省主席、第三集團軍司令韓復榘,當滄州失陷第六戰區長官部準備撤入山東德州時,韓部憲兵乾脆武裝阻攔,長官部沒奈何逃往河南。居然沒有一個原西北軍將領買馮司令長官的賬,蔣介石無奈宣佈取消第六戰區序列,真不知道馮玉祥這“五虎將”和“十三太保”是怎麼培養的。

第六戰區由此成為抗戰爆發後壽命最短的戰區,宜昌失守那年這個番號給了陳誠,華北地區則建第一戰區,由蔣介石自兼戰區司令(後由總參謀長程潛代理)。

(第59軍軍長張自忠)

第29軍是中原大戰失敗後被張學良收編的西北軍餘部,一直顛沛流離,客居過山西、混過察哈爾、參加過長城抗戰,所部不過30000人槍;《何梅協定》簽署後中央軍不得不離開華北,平津一時成為軍力真空,第29軍趁土匪作亂之機揮師以入,得到國府和日本方面的雙重默認,終於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並事實上軍政獨立割據一方,截留稅款壯大隊伍,不過四年光景發展到十多萬人馬,所部每個師都下轄四個旅,可謂兵強馬壯,宋哲元自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這也是第29軍就在“七七事變”中應對不力的主因,這個小團體內部一致認為,茲要戰事擴大,平津要麼被日本人佔領、要麼被中央軍接收,總歸是第29軍將無家可歸。



(第77軍軍長馮治安)

然而日寇用侵略的事實擊碎了29軍上下偏安一方的美夢,羞對國人,惟有抗戰。該軍升格為第一集團軍時共新設四個軍的番號,即以張自忠38師擴編的第59軍、馮治安37師擴編的第77軍和鄭大章騎9師擴編的騎兵第3軍,馮玉祥被氣跑後該集團軍劃歸第一戰區指揮序列,同時指揮原東北軍的三個軍;另以劉汝明143師擴編為第68軍,劃歸第二戰區閻錫山指揮(劉汝明兼察哈爾“省主席”)。

宋哲元因病不在崗位(1938年病重,1940年離世),第一集團軍以馮治安代總司令,彼時的張自忠將軍因尚困在北平未能就職,直到1937年9月才逃離虎口,被蔣介石召見覆得兵權。華北反攻計劃失敗後,1938年軍委會取消了第一集團軍編制,任命宋哲元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虛職,馮治安轉任第19軍團長,與張自忠的第59軍共同撥給新建之李宗仁第五戰區,實際上,蔣介石據此完成了對29軍的拆分,這支部隊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已經不復存在。

(第68軍軍長劉汝明)



在接下來的徐州會戰中,張自忠南擋北殺,一敗日寇荻州立兵之第13師團,兩敗坂垣徵四郎之第5師團,終成一代抗日名將;馮治安軍團協防孫連仲第二集團軍(轄劉汝明68軍)於運河沿線,三位出自29軍的將領共同取得“臺兒莊大捷”。第五戰區轉進河南後,張自忠因功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而以馮治安副之,麾下即是29軍餘脈,數次大破日軍,1943年張自忠犧牲於“棗宜會戰”的抗日前線,臨陣前的絕筆信就是寫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的。

到抗日戰爭後期,馮治安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劉汝明任第2集團軍總司令,掌握著第29軍的部分血脈;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第三綏靖區馮治安的部下、第29軍出身的何基灃、張克俠起義,馮治安和劉汝明先後逃臺。而騎3軍軍長鄭大章1940年投靠汪偽政府,成為了可恥的漢奸,日本投降後被捕。


度度狼gg

國民革命軍第29軍為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蔣、馮、閻爆發了中原大戰。由於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馮宣佈下野,馮玉祥的西北軍被張學良整編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孫連仲率領,另一部分整編為第29軍,軍長為宋哲元。到1937年第29軍的人數已經擴大到10萬人左右,名為一個軍,實際人數已達到一個集團軍的人數。

第29軍的軍長為宋哲元,副軍長為佟麟閣、秦得純;該軍下轄四個師以及直屬的軍事訓練團,第37師師長為馮治安,該師下轄第110、111、225三個旅;第38師師長為張自忠,該師下轄第112、113、114以及獨立26、39共5個旅;第132師師長為趙登禹,該師下轄第1、109兩個旅;第143師師長為劉汝明,下轄第1、2兩個旅;軍事訓練團團長為張壽齡,下轄三個大隊。

盧溝橋事變之後,第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到1938年取消番號。第29軍的番號也被取消,以第37師、第132師擴編成為了第77軍,軍長為馮治安;以第38師擴編成為了第59軍,軍長為張自忠;這兩個軍後來又擴編為第33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為張自忠,1940年張自忠殉國之後,由副司令馮治安接任。以第143師擴編成為了第68軍軍長為劉汝明,後來又擴編成了第2集團軍,劉汝明為集團軍總司令。鄭大章的騎兵第9師擴編成為了騎兵第3軍,後來投降了汪偽政府,成為了可恥的漢奸,至此,第29軍不復存在,蔣介石完成了對西北軍的分化。


歷史軍魂

國民革命軍第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中原大戰後被改編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先後駐紮熱河、察哈爾、平津一帶。1937年7月7月7日,第29軍與挑釁的日軍首先交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宋哲元為了保存實力,企圖與日本人談判解決華北問題,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1937年7月底,宋部南撤保定。當時第29軍下轄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38師(師長張自忠,留北平)、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已陣亡)和第143師(師長劉汝明)4個師,10萬人左右。宋哲元害怕國民政府追究其責任,於是派副軍長秦德純到南京活動,經過秦德純運作,國民政府軍委會將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集團軍總司令,第37師和132師合編為第77軍,馮治安任軍長;第38師編為第59軍,宋哲元自兼軍長(張自忠歸隊後由張擔任);第143師編為第68軍,劉汝明任軍長。

第一集團軍組建後,駐紮津浦路沿線。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指揮津浦路抗戰。宋哲元明白這是馮玉祥要奪他的軍權,於是以退為進,稱病辭職;第一集團軍將領在宋支持下反對馮玉祥擔任津浦路指揮,致使設立第六戰區的計劃無疾而終,後來宋哲元重回部隊。

1938年,第一集團軍自河北退入河南,歸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指揮;後來,第一集團軍整建制改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宋哲元改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0年代初在四川去世。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戰死,馮治安接任總司令。抗戰勝利後,第三十三集團軍編為第33軍,馮治安任軍長;淮海戰役期間,第33軍擴編為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下轄第59軍和第77軍,駐紮賈汪前線,期間大部在張克俠和何基灃帶領下起義,加入瞭解放軍行列,1980年代有一部電影《佩劍將軍》,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原屬第29軍系統的劉汝明部,在抗戰中被調離原系統。該部在解放戰爭中部分投誠,部分被殲,餘部逃往臺灣。

這就是打響抗戰第一槍的第29軍的來龍去脈。


民國年間那些事

29軍士兵與日軍對峙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後,西北軍殘部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29軍撤往保定,1937年8月擴編為第一集團軍,1938年4月撤銷編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部在宛平縣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29軍37師拒絕。日軍隨後便炮擊宛平城,29軍反擊,七七事變爆發。

29軍守衛盧溝橋

7月28日8時,日軍在香月清司指揮下向第29軍發動總攻。戰至13時,南苑戰鬥結束。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殉國。28日下午,宋哲元委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於當日晚離北平赴保定。

29日凌晨,駐防天津的第29軍第38師由副師長李文田指揮,主動向天津日軍發動攻擊,攻佔天津總站日軍駐地,並向駐海光寺日軍司令部和東局子飛機場展開攻擊。但在日軍飛機、炮火反擊下,至15時開始撤退,隨之天津淪陷。

29軍士兵向前線開進

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將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原37師和132師擴編為77軍,馮治安為軍長。原38師擴編為59軍,宋哲元兼任軍長。原143師擴編為68軍,劉汝明為軍長。部隊駐守津浦路沿線。9月上旬,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向南進攻。第一集團軍此時內部矛盾重重,於是一觸即潰。1938年3月,宋哲元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集團軍隨即被撤銷了番號。


飛豬漲姿勢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留整編成第二十九軍,由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任軍長,抗日名將佟麟閣、張自忠、趙登禹等人都在其中任職。

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第二十九軍已經發展到4個師,10萬多人。軍長宋哲元,副軍長秦德純,副軍長佟麟閣,參謀長張樾亭,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109旅旅長何基灃,第110旅旅長王治邦,第38師師長張自忠,第112旅旅長黃維綱,第113旅旅長佟澤光,第132師師長趙登禹,第143師師長劉汝明。

全民抗戰爆發後由于軍長宋哲元軍閥思想作祟,意圖保存實力造成平津地區丟失,蔣介石開始分化瓦解二十九軍,先是給宋哲元升官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以安其心,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擴編為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原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張自忠;原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看似二十九軍實力增強,實際上各路將領已經和宋哲元離心離德了。

不久蔣介石將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調離宋哲元麾下,原二十九軍其他部隊也被拆分,宋哲元黯然下野遠離軍隊。

原二十九軍部隊分開後成了抗日戰場上的主力之一,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參加徐州會戰戰功卓著。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馮治安的七十七軍參加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均立下赫赫戰功,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抗日戰爭結束後因為第二十九軍的部隊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遭到排擠,得不到補充,編制不斷縮小,當年的10萬大軍只剩不到2萬人。1948年11月第二十九軍餘部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於淮海戰役開始時宣佈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國民革命軍第29軍是20世紀30年代初中原大戰後由西北軍餘部整編而成,軍長宋哲元。參加完長城抗戰後,駐防華北平津地區並進行整編。至全面抗戰爆發前,29軍已經下轄4個師:37師、38師、132師、143師,分別以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劉汝明為師長,擁兵十萬之眾。

由於軍長宋哲元誤判形勢,致使29軍在平津抗戰中全線潰退,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全部壯烈犧牲。

戰後,根據國民政府軍委會的命令,29軍整編為第1集團軍,擔負津浦路抗戰,仍由宋哲元擔任總司令,其餘37、132師合編為第77軍,38師擴編為第59軍,143師擴編為第68軍,仍由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擔任軍長。

經歷過先前幾場大規模戰爭,由於高級指揮員的一再失誤,這支部隊開始出現巨大的離心力,致使在津浦路之戰中再度失利,各軍開始調往各個戰區。

59、68軍先後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特別是59軍,在張自忠率領下先於山東臨沂打垮日軍精銳第5師團,繼而又在河南潢川阻擊日軍西進攻擊武漢的又一支精銳第10師團,殺敵3000餘人。武漢會戰後,59軍和77軍合編為第33集團軍,由張自忠任總司令。在棗宜會戰、隨棗會戰中大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唯一的一支機械化兵團——第11軍,立下赫赫戰功,張自忠也不幸壯烈犧牲。

張自忠犧牲後,馮治安接任總司令,繼續在鄂西一帶抗擊日軍。

抗戰勝利後,第33集團軍整編為第33軍和第三綏靖區,在淮海戰役中59軍、77軍在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加入人民解放軍。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後來被整編為第一集團軍,初期在冀南和豫北作戰,宋哲元死後各部分散到各戰區繼續抗戰。




七七事變前的29軍,擁有80個團10多萬兵力。具體番號如下:

第37師,下轄109、110、111旅,獨立第25旅。

第38師,下轄112、113、114旅,獨立第26旅。


第132師,下轄第1、2旅,獨立第27、28旅。

第143師,下轄第1、2旅,獨立第29、40旅,和保安旅。

騎兵第9師,下轄1、2旅。

132師、143師、騎兵9師為正式番號,三師下轄各旅、團都不是正式番號,為自行組建部隊。


此外,還有軍部直轄的特務旅、獨立第39旅、騎兵第13旅、冀北保安隊,下轄第1、2旅,該保安隊按照正規師編組。


1937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原29軍所有部隊整編為四個軍。分別是:

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張自忠。(張自忠被看押,軍長由宋哲元兼任)

國民革命軍第77軍,軍長馮志安。

國民革命軍第68軍,軍長劉汝明。

騎兵軍

整個集團軍歸屬第一戰區指揮管轄。



津浦路作戰

整編為第一集團軍後的第一場作戰。以六個師的兵力和石友三部的兩個保安旅,防備日軍的磯谷師團。日軍攻佔靜海縣後,沿運河和鐵路線前進。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正面突破國軍陣地,又分兵包抄至側後,國軍腹背受敵,堅持了一個月之後,全軍向滄石線的滄縣撤退。

津浦路作戰失利造成的一個連帶影響是,讓開了第二戰區的肋部,日軍從石家莊分兵至山西,猛攻娘子關,為後來太原會戰失利埋下伏筆。

冀南作戰

第一集團軍以一個師加一個旅的兵力駐守大名縣,其餘大部兵力分進合擊,向邢臺急進。日軍由邯鄲南下,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並配備多輛坦克,向大名進攻。擔任防守任務的是何基灃的一七九師,另還有第三十七師吳振聲旅亦臨時歸其指揮。

國軍和日軍激戰一天後傷亡很大,大名外圍工事被日軍攻陷,日軍派出大批土匪、漢奸混進城內,到處進行擾亂、縱火。日軍飛機前來轟炸時,漢奸們竟用火把指示目標。

何基灃師一面剿匪,一面迎擊日軍,在戰鬥中損失重大,激戰一天後,大名城西陣地被日軍突破,何基灃率部退守城垣。又激戰一天,全師基本被打潰散,當天晚上何基灃擬召集幾個旅長研究如何調整部署與日軍作戰,卻只見部隊情況混亂,找不到指揮官。此時日軍已攻入城內,何基灃在百感交集情況下,憤而舉槍自殺,幸有副師長曾國佐在旁拉住他的右臂,子彈未中頭部,從左胸穿過,幸而未死。

豫北作戰

冀南作戰失利後,第一集團軍主力移至河南新鄉,原屬第一集團軍的五十九軍調歸第五戰區李宗仁指揮(參加了後來的臺兒莊戰役),六十八軍被調走構築黃河南岸工事。全軍可調的兵力只剩七十七軍和萬福麟的五十三軍。全軍向冀豫之間的敵人進攻,因缺乏友軍支援致戰鬥失敗,新鄉棄守。


自平津淪陷後宋哲元深感愧疚,一直堅持在前線指揮戰鬥。豫北作戰時他曾兩次殿後,幾乎和日軍坦克相遇。半年時間,積勞成疾,再加上原本就有病,撤到濟源時兩腿已腫脹得不能站立。副司令秦德純派人將宋哲元強行將宋哲元架上南下的火車,轉到後方治病。宋哲元在醫院請辭去第一集團軍司令一職,轉調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後來在後方查出癌症,因病去世。

宋哲元死後,第一集團軍就徹底散夥了。其中第59軍和77軍後來改編為第33集團軍,集團軍司令官張自忠在棗宜會戰期間於湖北戰死。

張自忠犧牲後,77軍軍長馮志安提升為集團軍司令,該軍軍長由何基灃擔任。該軍的兩個師後來在淮海戰役中起義。

第68軍被劃歸第二集團軍,先後參加了棗宜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和豫西、鄂北會戰,抗戰結束後政改編為整編第68師。在渡江戰役中,一個師起義,餘部在福建被三野部隊殲滅。

總體來說,29軍被改編為第一集團軍後,沒有什麼亮點。分散作戰後,三個軍分別打了不少硬仗。具體資料可以在網上查閱。


Mer86

1935年夏,國民政府中央軍受制於“何梅協定”退出河北,宋哲元成為冀察地方集團領袖人物。蔣介石心裡極不情願,但也只好面對現實,“今後二十九軍居華北前線,全軍動向,關係大局,切望兄肩此重任,不負所托;我與日寇終將一戰,謂努力與日周旋,在維護主權之下,為我國備戰盡力爭取時間。”

全面抗戰開始不久,第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擔任集團軍總司令,第三十七師擴編為第七十七軍,馮治安任軍長;第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張自忠任軍長;第143師擴編為第六十八軍,劉汝明任軍長;騎兵第九師擴編為騎兵第三軍,鄭大章任軍長。

1937年秋冬,第一集團軍主力參加了津浦路北段沿線作戰,一部參加了平漢路北段沿線作戰。沒過多久,該集團軍番號撤銷,所屬各軍先後投入徐州會戰,其中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和龐炳勳第四十軍在山東臨沂一帶表現積極,勇敢纏鬥日軍精銳第十師團,為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贏得基礎。

1938年10月,第三十三集團軍成立,總司令張自忠,副總司令馮治安,下轄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保衛大武漢,該集團軍在江北戰場節節阻擊日軍。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該集團軍隸屬第五、第六戰區,基本上活動於湖北境內,先後參加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0年5月,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犧牲,集團軍總司令由馮治安繼任,直至抗戰勝利。

劉汝明第六十八軍後來一直隸屬第五戰區,但不歸第三十三集團軍指揮,屬於第二集團軍建制,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也是西北軍系統的骨幹將領。1943年2月,孫連仲升任第六戰區代司令長官,集團軍總司令一職交由劉汝明代理(8月實任)。

騎兵第三軍軍長鄭大章很遺憾,1940年投靠了汪精衛政府,成為一名可恥的偽軍將領。就在這一年,病魔纏身的宋哲元在四川綿陽去世,蔣介石贈送“天地正氣”挽幛,又送輓聯:“砥柱峙中流,終仗威稜攝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