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大棚西瓜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技術

設施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技術的優點,收期可以從6月中旬持續到10月上旬,能夠連續採收4茬左右,可以達到品質優、產量高、投入少、效益高、上市期長的效果。 該技術不僅可以有效規避和防範市場風險,而且可以建立起均衡供應的生產栽培體系, 彌補7~9月北京市場沒有當地瓜的空缺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促進西瓜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的關鍵是保證西瓜植株長期保持穩健的長勢而不早衰, 現將該技術的要點介紹如下。

設施大棚西瓜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技術

1 育苗

西瓜長季節栽培時,要求幼苗健壯、根系發達、不易早衰, 以維持整個生產期植株穩健的長勢,從而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因此必須使西瓜植株根系長期保持較強的活力,不能早衰,不易感染枯萎病等土傳性病害。

1.1品種選擇

針對北京延慶區的氣候特點,並結合大棚西瓜長季節栽培的品種需求特點(耐低、高溫,耐早衰,抗病性強,優質豐產),選擇適合於本地區長季節栽培的西瓜品種,如中小型西瓜京瓏,小型西瓜超越夢想、京穎、 L600 等。

1.2苗床類型

應採用電加熱溫床育苗,在大棚內的畦面上作一水平地面,即平整床底,上鋪一層草簾為隔熱層,然後用電加溫線進行苗床佈線。

1.3種子處理及催芽

購買來的種子一定要經過藥劑處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發芽率,而且可以防治苗期病害。 然後進行浸種與催芽,催芽至大部分種子露白。

1.4育苗基質

可選用市售商品育苗基質, 也可以用草炭、珍珠岩、蛭石為主要原料進行配製。 基質裝盤採用 50孔的育苗盤。 裝盤時,先將基質倒在水泥地上或塑料薄膜上,用 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溼並攪拌,以基質手捏成團,手指間不見流水,下落後自然散開為宜,然後裝盤。

1.5保溫

西瓜苗最適宜生長溫度 22~25℃ ,低於 15℃ 生長緩慢且易暴發苗期病害。

1.6控溼

苗床應適當通風控溼。 苗期應定時向苗床噴施特銳菌(有效成分為哈茨木黴)預防苗期病害和蹲苗,以確保種苗健壯、優質。

1.7茬口安排

育苗和定植均分4批,每批間隔 10 d 。第一批為 3 月中旬播種育苗, 4 月下旬 3 葉 1 心定植;第二批為 3 月下旬播種育苗, 5月初3葉 1心定植;以此類推,西瓜上市時間從 6 月下旬持續到 10 月上旬。

2 施肥與定植

2.1合理施肥

結合整地每 667 m 2 施用商品有機肥 2 t ,麻餅(亞麻、芝麻等種子榨油後留下的渣滓,又稱麻渣肥 ) 100 kg , 三元複合肥 ( N -P -K =15 -15 -15 )50 kg 。

2.2澆好底墒水底墒水要澆透。

2.3鋪設膜下滴灌設施

結合定植行安排鋪設好滴灌帶,以便肥水一體化管理,並覆蓋地膜。

2.4適時定植

定植時間在 4 月中下旬。 地爬式栽培為每棚種植 4 行,株距 45 cm ,行距 2 m ,密度為 400 株 / 棚(每棚面積為 400 m 2 )。

設施大棚西瓜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技術

3 田間管理技術

3.1溫度管理

① 緩苗期

只有保證棚內有較高的溫度和溼度,才能確保移栽成活率較高。

② 幼苗成活後至坐瓜前期 確保棚內溫度白天不高於 30℃ ,晚上 15℃ 左右。

③ 坐瓜後期

棚溫白天控制在 25~28℃ , 夜間15℃ 左右。

④ 膨大期

白天溫度控制在 28~32℃ , 利於糖分的積累,提高西瓜品質。

3.2水分管理

西瓜雞蛋大小時及時進行灌水,保證充足的水分,確保西瓜正常生長。 灌水量以第 2 天西瓜的根際土壤潮溼為宜。

3.3肥料管理

採取膜下滴灌的技術進行施肥。 將肥料稀釋好,隨水澆施,實現水肥一體化。待果實雞蛋大時結合滴灌施 1 次壯果肥;施用高氮、高鉀、多元素衝施肥 25 kg/667 m 2 ,前茬瓜收穫後,結合灌水施用硫酸鉀型複合肥 25 kg/667 m 2 ,以此類推。

3.4合理整枝

整枝在植株長到 5 片葉時進行, 採用三蔓整枝,保留主蔓和 2 條健壯側蔓,其他的側蔓及時摘除。

3.5人工輔助授粉

人工輔助授粉為主要的授粉方式,可適當結合坐瓜靈授粉。 為提高西瓜的品質,以第 12 節位以後的雌花授粉為宜。 在植株第 2 朵雌花開放時,每天7 : 00~10 : 00 用當天開放的雄花花粉均勻抹在雌花柱頭上。

3.6坐瓜管理

第1茬瓜坐住後再在坐瓜節位外選留 2~3 條健壯孫蔓, 第 1 茬瓜成熟前 10 d 再給第 2 茬瓜授粉。 每條孫蔓選留 1 個瓜形圓整幼瓜,其餘瓜摘除。第 3 、 4 茬瓜結瓜時,摘掉老葉、病葉,基本不整枝,以維持植株長勢,留瓜方式與第 2 茬瓜相同。

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始終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病毒病、疫病、蔓枯病等;主要蟲害有蚜蟲、紅蜘蛛、薊馬等。 除採用化學農藥防治, 還可利用天敵進行綠色防控,使用黃藍板誘殺技術進行物理防治。

4.1 蟲害防治

① 紅蜘蛛

a. 農業防治。 減少引種蟲源和越冬蟲源,清除田間的雜草、枯枝落葉等。

b. 生物防治。 在紅蜘蛛蟲口基數較低時引入天敵,目前商品化可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有巴氏新小綏蟎和智利小植綏蟎, 1.8% 阿維菌素或 0.3% 印楝素乳油 800~1 000 倍液葉面噴霧。

在紅蜘蛛發生初期、密度較低時(一般每葉紅蜘蛛數量在 2 頭以內)應用天敵防治,紅蜘蛛密度較大時,應先施用一次藥劑進行防治,間隔 10~15 d後再釋放天敵。 天氣晴朗、氣溫超過 30℃ 時宜在傍晚釋放,多雲或陰天可全天釋放。 釋放數量與次數:春秋棚內預防性措施:撒施 1 萬頭 /1 000 m 2 ;春秋棚內治療性措施: 撒施 1 萬頭 /200 m 2 ; 露地釋放:500~1 000 m 2 釋放 1 萬頭;殺蟲劑、硫磺燻蒸會影響智利小植綏蟎的繁殖力,降低防效,甚至會致其死亡。

c. 化學防治。 用 2.5% 聯苯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 73% 克蟎特乳油 1 500~3 000 倍液, 5% 噻蟎酮乳油 1 500 倍液, 15% 噠蟎靈乳油 3 000 倍液, 43%聯苯肼酯懸浮劑 3 000 倍液等防治,效果較好。

設施大棚西瓜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技術

② 蚜蟲

a. 物理防治。 在通風口、門窗增設防蟲網,阻止外面的有翅蚜隨氣流進入棚室內;西瓜生長期內懸掛黃色粘蟲板,誘捕成蟲,每 667 m 2 掛 20~30塊( 25 cm×40 cm )。

b. 種苗。 控制初始種群數量、培育無蟲苗或清潔苗,是防治蚜蟲的關鍵措施。

c. 生物防治。 在蚜蟲種群密度低時,釋放異色瓢蟲和東亞小花蝽, 天敵昆蟲對藥劑敏感性比較高,應儘量不用或少用藥劑,使用對天敵安全的藥劑。

使用異色瓢蟲方法防治,預防性措施:蚜蟲零星出現,在田間懸掛卵卡, 667 m 2 懸掛 50~60 張,卵卡固定在蔬菜的葉柄處,避免陽光直射;治療性措施:以釋放幼蟲或成蟲為主,在“中心株”上撒施 2~4 頭 /m 2 進行防治。d. 化學防治。 幼苗定植前可用內吸性殺蟲劑25%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6 000~8 000 倍液, 每株用量為 30 mL , 或用 22.4% 螺蟲乙酯懸浮劑 3 000 倍液噴施或灌根,間隔期為 10 d ,連噴 2~3 次。

③ 薊馬

a. 物理防治。在通風口、門窗增設防蟲網,阻止外面的薊馬隨氣流進入棚室內;在西瓜生長期內懸掛藍色粘蟲板,誘捕成蟲,每 667 m 2 掛 20~30 塊( 25 cm×40 cm )。

b. 種苗。 控制初始種群數量、培育無蟲苗或清潔苗,是防治薊馬的關鍵措施。

c. 生物防治。 在薊馬發生初期、種群密度低(一般每葉害蟎或害蟲數量在 2 頭以內)時,釋放巴氏新小綏蟎和東亞小花蝽。

天敵昆蟲對藥劑敏感性比較高, 應儘量不用或少用藥劑,使用對天敵安全的藥劑;種群密度大時,667 m 2 噴施 1.5% 多殺黴素懸浮劑 1.5~2.5 g 防治,間隔 10~15 d 後再釋放天敵;天氣晴朗、氣溫超過 30℃時宜在傍晚釋放,多雲或陰天可全天釋放,每 667 m 2釋放 70~100 袋 (活動態巴氏鈍綏蟎 200 只 / 袋),一般整個生長季節釋放一次, 如釋放後需使用化學殺蟲殺蟎劑防治其他蟲害, 可能會將巴氏新小綏蟎殺滅,需在用藥後 10~15 d 再補充釋放天敵。

d. 化學防治。 幼苗定植前可用內吸性殺蟲劑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6 000~8 000 倍液防治, 每株用量為 30 mL ; 667 m 2 用 15% 唑蟲酰胺乳油 7.5~12.0 mL噴霧防治,間隔期為 10 d ,連噴 2~3 次。

4.2 病害防治

① 猝倒病

a.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 50% 銳撲 (氟嗎·乙鋁) 可溼性粉劑 600~800 倍液、 60% 錳鋅·氟嗎啉可溼性粉劑、 40% 多·福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 25% 甲霜靈可溼性粉劑 600 倍液防治。

b. 生物防治。 播種時,噴施哈茨木黴菌可溼性粉劑( 15 g/1 000 株)或 100 萬孢子 /g 寡雄腐黴 10 000倍液進行苗床及土壤噴施。

② 立枯病

a.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用 40% 多·福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 90% 噁黴靈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噴霧或土壤處理。

b. 生物防治。播種時,用哈茨木黴菌可溼性粉劑( 15 g/1 000 株) 或 100 萬孢子 /g 寡雄腐黴 10 000倍液進行苗床及土壤噴施, 80% 乙蒜素乳油 1 500倍液灌根。

③ 根結線蟲病

a. 土壤處理。 用 10% 福氣多(噻唑膦)顆粒劑 1~2 kg/667 m 2 , 10% 克線丹顆粒劑 3~5 kg/667 m 2 。b. 化學防治。用 40% 新農寶乳油 1 000 倍液灌根。

b. 生物防治: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 2 000 倍液在小苗期連續灌根 2 次(注意回土覆蓋,並注意土壤溼度不能過高或過低)。

④ 灰黴病

a. 農業措施。 通風降溼,適度灌溉,控制土壤和空氣溼度,及時清理病殘體,並集中銷燬。

b. 化學防治。 選用 50% 腐黴利可 溼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 50% 異菌脲可溼性粉劑 1 000~1 500 倍液, 60% 防黴寶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或70% 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 800 倍液, 每隔 7 d 左右噴施 1 次,連續噴 2~3 次。 生物防治:將植物源殺菌劑(黴止) 300 倍液,或者枯草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 1 000 倍液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每隔 5~7 d噴施 1 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⑤ 炭疽病 防治關鍵時期:坐果期(植株生長中後期)。

a. 種子處理。 用 55℃ 溫湯浸種或種子包衣處理。 加強田間管理,控制灌水,降低溼度。

b.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選擇 10% 世高(苯醚甲環唑)可分散粒劑 800~1 000 倍液, 75% 達科寧(百菌清)可溼性粉劑 400~500 倍液, 25% 阿米西達(嘧菌酯)懸浮劑 1 250~1 500 倍液或 20% 愛可(烯肟·戊唑醇)懸浮劑 1 500 倍液等交替進行葉面噴霧。

⑥ 葉枯病 防治關鍵時期是營養生長期。

a. 種子處理。 無病種子或種子消毒,採用 55℃ 溫湯浸種或者種子包衣處理。

b. 藥劑防治。 75% 達科寧(百菌清)可溼性粉劑400~500 倍液用於預防;治療性藥劑: 10% 世高(苯醚甲環唑) 可分散粒劑 1 000~2 000 倍液; 復配藥劑: 20% 愛可(烯肟·戊唑醇)懸浮劑 1 500 倍液 +2%好普 600 倍液, 60% 錳鋅·氟嗎啉可溼性粉劑 600倍液 +12.5% 腈菌唑乳油 1 000 倍液或 25% 戊唑醇懸浮劑 1 500 倍液 +2% 春雷黴素水劑 500~600 倍液。

⑦ 白粉病 防治關鍵時期是坐果期(植株生長中後期)。

a. 農業措施:少施氮肥,防止營養過旺;及時整枝,增強光照;少用或不用硫磺、硫懸劑等對葉片壽命損傷比較大的殺菌劑,對西瓜產量和壽命造成嚴重影響。 防治白粉病時水量一定要大,而且要噴勻所有葉片。

b. 生物防治。 解澱粉芽孢桿菌水劑 400 倍液或枯草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 1 000 倍液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每 5~7 d 噴藥 1 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c. 化學防治。 50% 翠貝(醚菌酯)幹懸浮劑 3 000倍液, 10% 世高(苯醚甲環唑)可溼性粉劑 1 000 倍液, 40% 福星(氟硅唑)乳油 4 000 倍液, 15% 粉鏽寧(三唑酮) 可溼性粉劑 1 000 倍液, 62.25% 仙生可溼性粉劑 600 倍液, 30% 特富靈(氟菌唑)可溼性粉劑1 500 倍液或 20% 愛可(烯肟·戊唑醇)可溼性粉劑1 500 倍液交替噴施。

⑧ 蔓枯病 防治關鍵時期是坐果期。

a. 種子處理。 可用 55℃ 溫水浸種 20 min ,或用 50% 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或 50% 多·福可溼性粉劑, 以種子質量的0.3% 拌種。

b. 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 可選用80% 大生 M-45 (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 600 倍液,70% 品潤(代森聯)幹懸浮劑 500 倍液, 75% 猛殺生(代森錳鋅) 水分散粒劑 600~800 倍液, 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6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溼性粉劑 600倍液, 50% 多·硫膠懸劑 500 倍液, 20% 愛可 (烯肟·戊唑醇)懸浮劑 1 500 倍液或苯醚甲環唑等噴霧或者塗抹在患處。

⑨ 枯萎病

a.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 40%多·福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 90% 噁黴靈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灌根, 50% 代森銨水劑 500 倍液, 70% 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1 000 倍液, 50% 立枯淨可溼性粉劑 800 倍液等噴霧與灌根相結合,每株灌藥液 250~500 mL ,每隔 7~8 d 防治 1 次,連續防治 3~5 次。

b. 生物防治。 定植後隨滴灌施用 2~3 次哈茨木黴菌可溼性粉劑 5 袋( 15 g/ 袋) /667 m 2 ,或用 100 萬孢子 /g 寡雄腐黴 10 000 倍液葉面噴施或者灌根,或用 80% 乙蒜素乳油 1 000 倍灌根。

⑩ 病毒病

防治關鍵時期:蚜蟲和粉蝨發生期加強傳毒媒介防控。 預防措施:用殺蟲劑(粉蝨和蚜蟲) + 病毒藥劑 + 蕓薹素 + 葉面肥(含鋅全肥態)進行綜合預防。

設施大棚西瓜一種多收長季節栽培技術

5 採收

適時採收,採前10d忌施肥、澆水,噴藥。 大棚西瓜長季節栽培 1 季可採收 3~4 茬,因前期氣溫較低,第 1 茬瓜成熟時間較長,一般 35~40 d , 6 月中下旬可上市;第 2~4 茬瓜 28~30 d 成熟。

小型西瓜可通過坐果日期、果皮皮色和果實彈力等作為成熟採收依據, 一般在授粉後 30 d 左右成熟。 第 1 茬瓜在 6 月 20~25 日採收,第 2 茬瓜在7 月 10~20 日採收, 第 3 茬瓜在 8 月 20~30 日採收,第 4 茬瓜在 9 月底 10 月初採收。

6 分級、包裝、貯藏與銷售

6.1 分級與包裝

按果實大小,將符合外觀和內在品質要求的商品果分為 3 級, 採用硬紙箱包裝, 每箱裝商品果 6個,淨質量 15~25 kg 。

6.2 貯藏與銷售

西瓜適宜的貯藏溫度在 5~7℃ ,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 70%~80% , 庫內堆放時應保持空氣流通,貯藏期為 2~5 d 。 銷售方式多樣化,不僅僅發往批發市場,更要注重西瓜精品化,逐漸以電商為發展趨勢。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技術要點,主要以北京延慶區的栽培為例,各位參考學習果農朋友一定要注意結合自身實際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