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兩國專家齊聚一堂,5場論壇把脈珠海發展新路徑

“這次大會選在珠海召開,對於當地的產業經濟、城市發展等方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在座的專家有何見解,相信也是各位參會嘉賓所關注的。”隨著主持人作完開場介紹,參加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各場分論壇的行業大咖和專家紛紛打開話匣子,眾多本地企業參會代表也把會場擠得水洩不通,現場氣氛持續“升溫”。

本次大會特別設置了5場不同主題的分論壇,涉及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知識產權等主題。分論壇深度契合珠海產業發展所需,積極對接以色列優質創新資源,邀請了中以兩國政界、企業界及學界嘉賓展開交流討論,尋求合作機遇。

中以兩國專家齊聚一堂,5場論壇把脈珠海發展新路徑

智能製造

“智能化”可緩解成本壓力 無人駕駛商業項目有望落戶珠海

製造業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標準。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GDP總量超過8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製造業佔比超過30%。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制造業如何升級等已成為熱門話題。

作為珠海本土企業,中航通飛主要從事於通用飛機的研發、生產、製造和運營服務,並且在智能製造領域早有佈局。“目前集團有20多家企業正在參與智能製造項目。”出席論壇的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沙長安說,在飛機的零部件製造方面,現在中航通飛會採集以往不太關注的數據,對其進行實時的分析、處理,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干預和決策建議。“以這樣的方式最終執行製造生產,可以為我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使產品的一致性得到改善。”

“智能製造要關注‘為用戶帶來價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飛機的生產製造,智能化彌補了業餘飛行員經驗不足等短板,更多人可以通過這些技術享受到私人飛行的樂趣。”沙長安說。

同樣是智能裝備製造業先行者,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總經理陳威提到了這樣一組數據:自2012年格力電器推進智能化製造以來,5年間格力電器通過自動化設備以及自動化的應用解決方案,總共減員1.3萬人,僅去年就減員5165人,同年的淨利潤達到15%。

“通過智能化製造,可以釋放人力資源,轉型做設備的研發、製作、維護保養等工作。”陳威說,為滿足智能化發展需求,格力已在全國佈局了5個產業園,其中有3家在珠海,分別是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格力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珠海機器人有限公司,另外2家則佈局在武漢和洛陽。

“以智能製造的手段來應對人口規模減少所帶來人力成本提高的趨勢,格力電器提出了非常好的思路。”北汽研究院副院長榮輝評價道。

而在基於珠海政策環境、城市定位、產業發展等綜合比較之下,榮輝透露,“北汽集團有計劃將無人駕駛的商業項目落戶珠海。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這座城市會出現相關項目的商業應用”。

數字經濟

“數據只有轉起來才有價值” 珠海可建立大灣區的數據清洗基地

近年來,“大數據”“數字經濟”等逐漸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根據業界統計的相關數據,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佔GDP 30.3%,達到22.6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數據量大概會佔到全球的接近25%,這意味著中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已有足夠資源,這也引出“數字經濟將發揮怎樣作用”的探討。

“實際上,數字經濟就是把數字資源和數字技術應用在經濟領域的各個環節中,包括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埃森哲數字服務大中華區總裁俞毅表示,很多經濟活動都包含著數字經濟的成分,因此,數字經濟跟任何經濟一樣,也可以用經濟規律去看待它的發展。

對此,中宇萬通董事長寧宇鵬認為,目前所有的經濟命脈的數據都積累在各個行業內。從行業來說,數據積澱足夠豐滿和深厚,後續需要解決的是行業之間數據孤島如何進行打通,如何聯合協作,產生更有價值的效益。

“數字經濟需要不同行業和領域之間橫向和縱向打穿,但這也涉及到數字資產安全保護問題,保證人員安全的授信訪問,設備可信接入以及數據資產不被非法獲取和獲得等,都成為我們的關注點。”從事政府的密碼應用和密碼服務的寧宇鵬表示。

而在數字經濟的大概念下,珠海能夠有何作為?來自各行業的參會嘉賓也作出了見解。

“珠海是中國最像舊金山的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匹配度很高。”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兼執行總裁王叄壽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下,珠海應成為一個大灣區的數據清洗基地,負責各個城市的數據的融合、清洗、脫敏、脫密。“也就是說把現有的數據轉化成可用數據,把目前大家都看不見的地下水狀態,通過清洗才能變成自來水,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再轉化成各種受歡迎的飲品。”

其次,他也建議,在數字經濟領域,珠海可以利用中以加速器把以色列的技術、中國的市場、中國的資本結合在一起,支持以色列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在把以色列的技術在珠海“消化”掉的同時,享受到資本上的收益。

從事數字地圖以及無人駕駛相關服務領域的四維圖新副總裁白新平則談到了具體的計劃,“目前正在華南地區尋找設置區域總部,珠海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的目標。另外已在開展與珠海投資公司合作的產業基金項目,也有望加大對珠海的數字經濟產業的支持。”

生物醫藥

珠海要有全球化格局 著重人才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生物醫藥產業會成為中以合作的突破口嗎?”這是在生物醫藥分論壇上,中以兩國企業代表和學者討論的重點話題之一。

事實上,這一話題與珠海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繫。目前珠海市共有藥品生產企業36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7家,初步形成了醫療研發、製造、銷售的全產業鏈。近年來,更有不少高端人才和機構落戶珠海,黃子為與他創建的珠海諾貝爾國際生物研究院就是其中的代表。2015年,珠海諾貝爾國際生物醫藥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已融入了以色列元素。在與以色列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的合作下,研究院在癌症治療、新藥研發等相關領域著手展開相關科研項目。

黃子為表示,藉助類似中以科創大會這樣的平臺輻射效應,珠海有望進一步引進國內外生物醫藥方面的專家參與到創新發展、產業化的工作中來。“積聚國際資源,以提升創新和產業化的能力,從而對珠海乃至廣東省生物醫藥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不少與會專家也指出,無論是在珠海還是全世界範圍內,科技成果轉化難而造成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大而不強”的現象值得關注,而以色列在這方面做得不錯,這也是珠海應向以色列學習借鑑的方向之一。

以色列人口不足千萬,其國土面積僅相當於珠三角的一半,然而各類科技公司多達4000餘家,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其科技產業貢獻更是超過GDP的90%,居世界第一,被譽為“創新國度”。

專家分析,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以色列擁有世界級的大學以及相關的研究機構,並湧現出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當前,國內對生物醫藥投資更加註重“短平快”的模式,而在重大發現、重大成果方面的投入稍顯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更需要人才資源的積累和團隊的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免疫學研究所科研副所長李斌認為,培養珠海自己的原創科研力量非常重要。“除了引進國際高端人才之外,還要更多關注青年人才的培養,這才是持續創新的關鍵。”

黃子為建議,珠海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的發展要注重自身的特色,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把自身融入到整個產業體系中。“不僅著眼於珠海,而要把眼光放在粵港澳大灣區、整個中國,甚至全球範圍。”

以色列生物醫藥公司CimiComp的首席執行官Oren Rasooli表示,從全球格局來看,以色列的生物醫藥公司在某個領域的科研上能力非常強,但限於國內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其生產和銷售的能力相對較弱。

“而珠海擁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可以在生產、銷售上與以色列的研發進行對接,為以色列科技成果到珠海孵化、落地以及產業化提供平臺。”黃子為說。

智慧城市

中小城市更具備建設智慧城市基礎 珠海需注重挖掘自身特色

在物聯網的大潮下,智慧城市可以說是科技改變生活的最好詮釋。據中國工程院預測,未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規模將達到4萬億。具體到珠海,與智慧城市又將產生怎樣關聯?

浙工大智慧城市研究所所長李偉表示,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務、智慧民生、智慧經濟等方面,涵蓋了如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最新技術。綜合來看,智慧城市是一個蓬勃發展、綜合各個IT領域的大行業。

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東偉提到,“智慧城市覆蓋城市的方方面面,很難全面佈局,因此有重點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非常重要。”

針對這一觀點,李偉也表示贊同,“從全球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來看,大多數都選取在中小城市開展。城市規模相對小一些,推進的難度也會相應降低。因此,在珠海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就有了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

李偉說,一方面珠海這座人口不多、城市規模不大;另一方面珠海著力發展創新驅動戰略,目前也擁有了許多IT企業聚集於此。“這些都可以為珠海更好地建設智慧城市奠定基礎。”

如何結合先天優勢推進珠海的智慧城市建設?李偉給予了兩大建議:第一是要結合珠海實際、發揮珠海特色來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第二是要推進重點板塊的智能化建設,如智慧交通、智慧旅遊等。

他具體說道,“珠海在地理位置上距離澳門很近,海島多,城市環境好。因此,可以結合這些資源,把‘智慧旅遊’‘智慧休閒’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打造出符合這座海濱城市的建設特色。”

來自以色列Axilion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Ilan Weizman的發言為在座嘉賓帶來啟發,“智慧城市是要讓城市不同組成部分、不同方面形成互聯,能夠相互通知彼此發生的事情。”Ilan Weizman舉例說,汽車上的安全攝像頭髮現了事故,通過互聯繫統它可以及時通知交通部門,然後交通部門快速對交通情況進行管理,從而疏通交通擁堵。”因此,他提到,未來他們會通過雲技術,將車載攝像頭與交通信號燈形成互聯,從而促進這個城市的智慧交通的管理。

李偉總結道,“建設一個系統化、全領域板塊的智慧城市,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這對於任何一座城市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如果從某些具體的領域推進,用智能化方式解決某些領域的問題,可能會更實際。”

知識產權

為“知識”交流搭建平臺 把以色列創新原動力帶到中國

“一個科技企業的成長離不開知識產權,要活下去更離不開知識產權。”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季節在知識產權分論壇上分享了他的見解。作為本屆新增設的內容,此論壇的出現吸引了不少與會者的關注。

“技術是研發的結晶,專利是技術的精華。”季節指出,“但是如果沒有法律保護,再好的創新也基本發揮不出作用,這也是以色列等國外企業進入中國所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季節認為,就創業項目而言,要想做強做大必須具備三大因素。“好的商業模式、好的執行力以及准入壁壘,其中構成壁壘的要素主要就是知識產權。”季節說,隨著社會各個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魚吃小魚”現象更加突出。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一旦有實力更強大的企業介入,任何一個創業項目都很可能被取代而走向失敗。

在本屆大會上,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上線,以及知識產權拍賣會等新形式活動的展開都成為亮點。“尤其是B2B洽談模式,基本上很多都是基於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內容,可以說是一次效果不錯的嘗試。”季節表示,但整體而言,在知識產權交易方面,目前來說這仍是一大難題,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可借鑑模式。

對此,峰創智誠創始人兼CEO王活濤也有切身感受,“我們在為企業提供關於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如企業對自身需求不太清晰、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在知識產權交易的領域,最困難的就是如何搜尋到高價值專利。”

針對這些問題,在大會召開期間,國內首個為中以兩國提供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中以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也正式上線。該平臺可提供知識產權跨境資產交易、服務交易,以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國際運營業務,將整合中以兩國優質的知識產權服務資源,建立集知識產權申請、評估、預警、分析、維權等服務為一體的立體化全流程平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主任黃勇認為,該平臺的上線是本次大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中以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通過建立這類型大數據的平臺,兩國可以在知識產權領域互通有無,“有什麼好的創新的點子,可以第一時間互動溝通,用最短的時間、最便捷的方式,把以色列創新原動力帶到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