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两国专家齐聚一堂,5场论坛把脉珠海发展新路径

“这次大会选在珠海召开,对于当地的产业经济、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座的专家有何见解,相信也是各位参会嘉宾所关注的。”随着主持人作完开场介绍,参加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各场分论坛的行业大咖和专家纷纷打开话匣子,众多本地企业参会代表也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现场气氛持续“升温”。

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5场不同主题的分论坛,涉及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知识产权等主题。分论坛深度契合珠海产业发展所需,积极对接以色列优质创新资源,邀请了中以两国政界、企业界及学界嘉宾展开交流讨论,寻求合作机遇。

中以两国专家齐聚一堂,5场论坛把脉珠海发展新路径

智能制造

“智能化”可缓解成本压力 无人驾驶商业项目有望落户珠海

制造业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准。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GDP总量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30%。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制造业如何升级等已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珠海本土企业,中航通飞主要从事于通用飞机的研发、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并且在智能制造领域早有布局。“目前集团有20多家企业正在参与智能制造项目。”出席论坛的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沙长安说,在飞机的零部件制造方面,现在中航通飞会采集以往不太关注的数据,对其进行实时的分析、处理,然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干预和决策建议。“以这样的方式最终执行制造生产,可以为我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使产品的一致性得到改善。”

“智能制造要关注‘为用户带来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飞机的生产制造,智能化弥补了业余飞行员经验不足等短板,更多人可以通过这些技术享受到私人飞行的乐趣。”沙长安说。

同样是智能装备制造业先行者,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总经理陈威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自2012年格力电器推进智能化制造以来,5年间格力电器通过自动化设备以及自动化的应用解决方案,总共减员1.3万人,仅去年就减员5165人,同年的净利润达到15%。

“通过智能化制造,可以释放人力资源,转型做设备的研发、制作、维护保养等工作。”陈威说,为满足智能化发展需求,格力已在全国布局了5个产业园,其中有3家在珠海,分别是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珠海机器人有限公司,另外2家则布局在武汉和洛阳。

“以智能制造的手段来应对人口规模减少所带来人力成本提高的趋势,格力电器提出了非常好的思路。”北汽研究院副院长荣辉评价道。

而在基于珠海政策环境、城市定位、产业发展等综合比较之下,荣辉透露,“北汽集团有计划将无人驾驶的商业项目落户珠海。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座城市会出现相关项目的商业应用”。

数字经济

“数据只有转起来才有价值” 珠海可建立大湾区的数据清洗基地

近年来,“大数据”“数字经济”等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根据业界统计的相关数据,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占GDP 30.3%,达到22.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数据量大概会占到全球的接近25%,这意味着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已有足够资源,这也引出“数字经济将发挥怎样作用”的探讨。

“实际上,数字经济就是把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应用在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包括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埃森哲数字服务大中华区总裁俞毅表示,很多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数字经济的成分,因此,数字经济跟任何经济一样,也可以用经济规律去看待它的发展。

对此,中宇万通董事长宁宇鹏认为,目前所有的经济命脉的数据都积累在各个行业内。从行业来说,数据积淀足够丰满和深厚,后续需要解决的是行业之间数据孤岛如何进行打通,如何联合协作,产生更有价值的效益。

“数字经济需要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横向和纵向打穿,但这也涉及到数字资产安全保护问题,保证人员安全的授信访问,设备可信接入以及数据资产不被非法获取和获得等,都成为我们的关注点。”从事政府的密码应用和密码服务的宁宇鹏表示。

而在数字经济的大概念下,珠海能够有何作为?来自各行业的参会嘉宾也作出了见解。

“珠海是中国最像旧金山的地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匹配度很高。”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兼执行总裁王叁寿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下,珠海应成为一个大湾区的数据清洗基地,负责各个城市的数据的融合、清洗、脱敏、脱密。“也就是说把现有的数据转化成可用数据,把目前大家都看不见的地下水状态,通过清洗才能变成自来水,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再转化成各种受欢迎的饮品。”

其次,他也建议,在数字经济领域,珠海可以利用中以加速器把以色列的技术、中国的市场、中国的资本结合在一起,支持以色列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在把以色列的技术在珠海“消化”掉的同时,享受到资本上的收益。

从事数字地图以及无人驾驶相关服务领域的四维图新副总裁白新平则谈到了具体的计划,“目前正在华南地区寻找设置区域总部,珠海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的目标。另外已在开展与珠海投资公司合作的产业基金项目,也有望加大对珠海的数字经济产业的支持。”

生物医药

珠海要有全球化格局 着重人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生物医药产业会成为中以合作的突破口吗?”这是在生物医药分论坛上,中以两国企业代表和学者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事实上,这一话题与珠海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目前珠海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3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7家,初步形成了医疗研发、制造、销售的全产业链。近年来,更有不少高端人才和机构落户珠海,黄子为与他创建的珠海诺贝尔国际生物研究院就是其中的代表。2015年,珠海诺贝尔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已融入了以色列元素。在与以色列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的合作下,研究院在癌症治疗、新药研发等相关领域着手展开相关科研项目。

黄子为表示,借助类似中以科创大会这样的平台辐射效应,珠海有望进一步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方面的专家参与到创新发展、产业化的工作中来。“积聚国际资源,以提升创新和产业化的能力,从而对珠海乃至广东省生物医药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不少与会专家也指出,无论是在珠海还是全世界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难而造成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大而不强”的现象值得关注,而以色列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这也是珠海应向以色列学习借鉴的方向之一。

以色列人口不足千万,其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珠三角的一半,然而各类科技公司多达4000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其科技产业贡献更是超过GDP的90%,居世界第一,被誉为“创新国度”。

专家分析,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色列拥有世界级的大学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并涌现出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前,国内对生物医药投资更加注重“短平快”的模式,而在重大发现、重大成果方面的投入稍显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更需要人才资源的积累和团队的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李斌认为,培养珠海自己的原创科研力量非常重要。“除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之外,还要更多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这才是持续创新的关键。”

黄子为建议,珠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要注重自身的特色,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把自身融入到整个产业体系中。“不仅着眼于珠海,而要把眼光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个中国,甚至全球范围。”

以色列生物医药公司CimiComp的首席执行官Oren Rasooli表示,从全球格局来看,以色列的生物医药公司在某个领域的科研上能力非常强,但限于国内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其生产和销售的能力相对较弱。

“而珠海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可以在生产、销售上与以色列的研发进行对接,为以色列科技成果到珠海孵化、落地以及产业化提供平台。”黄子为说。

智慧城市

中小城市更具备建设智慧城市基础 珠海需注重挖掘自身特色

在物联网的大潮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最好诠释。据中国工程院预测,未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规模将达到4万亿。具体到珠海,与智慧城市又将产生怎样关联?

浙工大智慧城市研究所所长李伟表示,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经济等方面,涵盖了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综合来看,智慧城市是一个蓬勃发展、综合各个IT领域的大行业。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东伟提到,“智慧城市覆盖城市的方方面面,很难全面布局,因此有重点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非常重要。”

针对这一观点,李伟也表示赞同,“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来看,大多数都选取在中小城市开展。城市规模相对小一些,推进的难度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在珠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就有了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李伟说,一方面珠海这座人口不多、城市规模不大;另一方面珠海着力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目前也拥有了许多IT企业聚集于此。“这些都可以为珠海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如何结合先天优势推进珠海的智慧城市建设?李伟给予了两大建议:第一是要结合珠海实际、发挥珠海特色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第二是要推进重点板块的智能化建设,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

他具体说道,“珠海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澳门很近,海岛多,城市环境好。因此,可以结合这些资源,把‘智慧旅游’‘智慧休闲’纳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打造出符合这座海滨城市的建设特色。”

来自以色列Axilio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Ilan Weizman的发言为在座嘉宾带来启发,“智慧城市是要让城市不同组成部分、不同方面形成互联,能够相互通知彼此发生的事情。”Ilan Weizman举例说,汽车上的安全摄像头发现了事故,通过互联系统它可以及时通知交通部门,然后交通部门快速对交通情况进行管理,从而疏通交通拥堵。”因此,他提到,未来他们会通过云技术,将车载摄像头与交通信号灯形成互联,从而促进这个城市的智慧交通的管理。

李伟总结道,“建设一个系统化、全领域板块的智慧城市,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如果从某些具体的领域推进,用智能化方式解决某些领域的问题,可能会更实际。”

知识产权

为“知识”交流搭建平台 把以色列创新原动力带到中国

“一个科技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知识产权,要活下去更离不开知识产权。”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CEO季节在知识产权分论坛上分享了他的见解。作为本届新增设的内容,此论坛的出现吸引了不少与会者的关注。

“技术是研发的结晶,专利是技术的精华。”季节指出,“但是如果没有法律保护,再好的创新也基本发挥不出作用,这也是以色列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季节认为,就创业项目而言,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具备三大因素。“好的商业模式、好的执行力以及准入壁垒,其中构成壁垒的要素主要就是知识产权。”季节说,随着社会各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鱼吃小鱼”现象更加突出。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一旦有实力更强大的企业介入,任何一个创业项目都很可能被取代而走向失败。

在本届大会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上线,以及知识产权拍卖会等新形式活动的展开都成为亮点。“尤其是B2B洽谈模式,基本上很多都是基于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次效果不错的尝试。”季节表示,但整体而言,在知识产权交易方面,目前来说这仍是一大难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可借鉴模式。

对此,峰创智诚创始人兼CEO王活涛也有切身感受,“我们在为企业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如企业对自身需求不太清晰、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知识产权交易的领域,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搜寻到高价值专利。”

针对这些问题,在大会召开期间,国内首个为中以两国提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中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也正式上线。该平台可提供知识产权跨境资产交易、服务交易,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国际运营业务,将整合中以两国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建立集知识产权申请、评估、预警、分析、维权等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化全流程平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认为,该平台的上线是本次大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以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通过建立这类型大数据的平台,两国可以在知识产权领域互通有无,“有什么好的创新的点子,可以第一时间互动沟通,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把以色列创新原动力带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