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中)

最近热议中印局势的朋友多,本来想简单写写中印战争。写了,这才发现可能远不止简单一写可以结束的。很显然,中印战争其政治性远强于军事性。写政治不是我的事,写军事吧。

所以,这个连载的主线是军事。——有个别朋友问及资料出处,这里一并解释一下。

以前,我也想要在文后罗列资料出处。后来得到一位我尊重的兄长提醒。此外,写战史我比较热衷两个思考,第一是对地图的思考;第二是对素材比较的思考。如果真要看资料出处,那么,你应该相信,这篇文章,多年以后,肯定就会是资料。

先来一个地图资料。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中)

比较少见的克节朗战事示意图。看着地图,懂点军事的朋友大致可以捋清线索。

接上回,继续我们的中印战争。话说,英国虽然有文明礼貌的一面,但是英国对中国确实有点孙子。抗战时期,不提了。中国国军在印度吃的用的是美国人,却受英国人的气。

也就是抗战期间,英国人在抗日的时候搂草打兔子,也在“麦克马洪线”和阿克赛钦问题上,干点不轻不重的偷鸡摸狗的事情。

长期耳濡目染,印度人多少也学会了点英国人的坏习惯。1962年中印战争的开始,正是源自一次印度人未遂的偷鸡摸狗。

当时,印度第一劲旅第4军第4师第7旅,由运兵车运往达旺之后,翻山越岭,一路饥寒交迫进入战区。随即,在该军考尔军长的强令下,该旅达尔维准将派出了一个营,分散向中国哨所发起攻击。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无暇东顾;中苏已经反脸成仇,苏联不会帮助中国;中国内部天灾不断,七千人大会之后,全国阶级斗争为纲,无力支撑战争。印度可能想得最多的,无外乎这些因素。

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外带摆脱殖民,印度军政各路精英对待中印冲突,无不踌躇满志。尼赫鲁如此,门农将军如此,考尔军长如此,普拉沙德少将如此。甚至,虽然进入战区已经感觉不妙,达尔维准将也同样如此。

中国不会冒那么大的风险,打一场力不从心的战争。——事实却如此突兀。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中)

印军在1962年的山地部队配了步兵炮,但是,受限运输,少有进入战区。

10月10日,黎明,平静中,传来零零星星的枪声。

随即枪炮声突然大作。

第7旅前卫营的没有炮兵掩护的无畏步兵,在当日清晨,对塔格拉山脊一个叫迟冬的地方,向中国哨所发起袭击。很快,这支印军小分队就发现,他们上当了。

当他们哇啦啦一片冲上去的时候,哨所的机枪响了。然后,四面山上的机枪响了。密密麻麻的枪声犹如炒豆。一群本来以为冲上去,就可以丢石头、吐口水的印度大兵当场傻眼,然后,不断中弹倒下。

靠,玩真的?

冲在最前面的印度大兵掉头就跑,还没跑几步,中国军队的炮火急袭拦截在退路上。大约一个加强营的中国大兵端起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吹着哨子、军号,大呼杀声,开始冲锋。

大致都是一个营。但是,中国大兵背后密密麻麻的火炮,嘎巴嘎巴地壮声威。印度大兵背后,什么都没有——望去的十来公里之外第7旅司令部方向,似乎全然没有动静。

谁当断后谁傻子。印度大兵们当即转身就跑。他们也只好跑。留下掩护的火力点连笨重的布伦式轻机枪都没来得及架好,这厢中国大兵的火箭筒、迫击炮哐当哐当玩命地砸过来。

来之前,考尔军长可没说过中国大兵会用火炮啊。一路爬山涉水,只顾上轻装简行,火炮搁在达旺了。抵达战区,整个第4旅也就随身携带几门轻型迫击炮。战场的印度大兵,营长到士兵,立刻就在枪林弹雨里抓狂起来。

担任突前的这个营,最强的火力,也就十来挺布伦式轻机枪这种轻重火力完全不对称的打仗,换谁也招架不住啊。

此刻,达尔维准将正在营地准备早餐,通讯兵报告前卫营被袭击,开始溃逃的消息后,准将目瞪口呆。这可是一千余人的营,原本以为冲上塔格拉山脊,对着中国大兵吐口水、丢石头,顷刻就可以人多势众把中国大兵轰走,插上国旗建功立业,没想到直转直下。

直到此刻,达尔维准将还是不敢相信,中国军队真的发起反击了。

他迟疑着,没有及时地上报敌情。他需要核实战场。这位经历二战和日军多次山地战、游击战的指挥官一面紧急通知各营和联队后撤,一面派出通讯兵靠前摸底。

确实是中国军队主力。在海拔近4000米的战区,居然有呼啸着一炸一大片的重迫击炮和105口径炮。达尔维准将凭战场经验就知道,他遇到了大麻烦。但是,如他这般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军人,少之又少。

旅司令部的印度大兵们虽然近日来餐风露宿,饥寒交迫,听到枪炮声,还是打起精神,好奇地相互交谈。达尔维准将无从解释,甚至也时间和师、军长官们联系。

被陡峭的地势和复杂地貌分割的第7旅各营驻地,纷纷向第7旅发来遭遇袭击的消息。——在第7旅当面,正是由解放军18军编成的藏字419部队。这支下辖原52师154、155、157团,第11师第32、31团1个营,以及炮兵、工兵,总兵力超过10000人的部队,正张开双翼,向第7旅席卷而来。

谁也不知道当年的中国大兵怎么把重迫击炮、105口径火炮搬上了海拔4000米的高原。不仅如此,更多步兵炮、火箭筒、迫击炮也被他们同样搬到了战场。于是,中国军队不仅以2:1的比列占据人数优势,火炮占据全优。

靠。达尔维准将数次接到部下请求炮火支援,却终于一咬牙一跺脚,走人。

他的旅司令部有几门小口径迫击炮,一则打不远,二则暴露目标被中国军队火炮报复,如此凌厉的火炮急袭,恐怕旅司令部也会马上玩完。

无奈之下,达尔维准将只好命令各营和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开始撤退。

此刻,藏字419部队没有更大的腾挪空间,有限的分割、穿插不可能达到一战围歼第7旅的效果,在炮火急袭和步兵突击击退印军之后,中国大兵开始放慢攻击节奏,缓缓地尾随攻击。

很快,印军第7旅各部退居到兼则马尼(印军第4师师长帕拉沙德回忆地名,无中文标注),开始组织抵抗。中国军队面对抵抗也不再发起攻势,相隔克节朗河,大家相安无事地隔河相对。

达尔维准将一脸油汗,急急忙忙部署、命令收缩部队,坚守隘口后,紧急联络军、师司令部,请求考尔重新考虑,暂停“里窝那计划”。这可真不是丢石头、吐口水的力气活,前线打死人了,打死很多人。

达尔维准将越急,军长考尔中将就更沉着。这位拿着印度士兵的生命狂热效忠尼赫鲁和印度的将军,不慌不忙解释,是否终止该计划,需要去新德里一趟,和政府各位大员会商。

与此同时,藏字419部队最高指挥官张国华中将,也开始就前敌战况、情报汇报北京。7000人大会之后,中国军队似乎没有受到三年大饥馑影响,反而出现了朝鲜战争和中越战争之间,相对的黄金时代。

一接到前线战况,周恩来当即拍板,立刻征召500辆新车,由成都始发,满载战争物资,人歇车不歇,星夜奔赴战区。负责总参的罗瑞卿和刘伯承,以及他们手下大大小小的参谋,连夜分析敌情,不断推演,为周恩来的决策提供方案。当时的国防部部长林彪,亲令催促,要手下悍将丁盛率130师入藏,南宁驻军55师入藏。

军情如火,至于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地方,也为之前忙成一团。

然而,平步青云的考尔中将似乎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的战争,将会因为他的迟缓,以及印度当时的官僚体制,遭遇惨重的损失。

新德里,10月17日。

考尔回忆录记载,他和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各军种参谋长以及 印军东线司令部司令等人,正在开着一个又一个议而不决的会议。直到10月18日后,印军再度得出结论,中国目前不具备在中印边境,发起一场主动攻击的战争。

于是,达尔维准将请求终止“里窝那计划”的申请被否决。

第7旅此刻已经陷身在藏字419部队主力半包围状态。缺衣少粮,甚至弹药都非常匮缺。望着士气低落,饥肠辘辘的官兵,达尔维准将开始呼叫第4师师长帕拉萨德少将,以辞职要挟,再次请求终止“里窝那计划”。

第4师师长帕拉萨德少将得悉第7旅困境,当即请示新德里国防部,也要求停止“里窝那计划”。然而,他的申请也被拒绝。考尔甚至以军令威胁,要求达尔维准将率领第7旅,执行“定点防御”,等待援军抵达,再度实施“里窝那计划”。

事后,考尔写的回忆录,不乏各种角度论证他当时的命令,基于他效忠祖国与尼赫鲁。可见,爱国爱领袖,一旦爱得到升华,后果往往是国家利益和士兵性命去买单。

无奈之下,已近弹尽粮绝,“不需要炮兵掩护的勇敢无畏步兵”们,只好就地守备,重点防御,等待援军。这期间,除了一只加强到2000人的营抵达战区,一切希望,都在遥远的不着边际的新德里。

无奈之下,缺少工具的第7旅和配属的加强营沿克节朗河,划定了以营连为单位的防区,开始凭借隘口、桥梁、河滩等有利地形,修筑简易的战壕、碉堡。

是时,深秋,气温骤降,因为后勤疏忽,来自温和的新德里的印度大兵,没有配置冬装。他们在掠过喜马拉雅山冰川的秋风里,瑟瑟发抖。

1962年印军惨败,始于其最精锐的第7旅之败。冷,是其中一个原因。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中)

10月19日,深夜,喜马拉雅山南麓。星光凛冽、璀璨。

这点夜里,气温已降零下。藏字419部队担负穿插的作战分队近2000人涉过克节朗河。战区地广人稀,印军缺少兵力,无力建设纵深防御。因此,中国军队非常轻松和适时地完成了穿插。

穿插,在对方因为地广人稀,无法建立缜密防线及防御纵深的态势下,无疑是攻击方取胜的较好战法。反之,在敌人防御严密,防御纵深宽广的环境,一成不变跑去穿插,那就是穿插部队的噩梦。

军情不同,打法不一。

比如今天,假设再和印度作战,在当前高科技前提下,照搬1962年的穿插,无疑是一种冒险。

1962年10月19日深夜,中国军队的穿插,非常经典地奠定了仅仅一战,就击溃印军第7旅的胜利基础。

10月20日,破晓。

印军主要防区突然遭遇中国大兵的炮群袭击。炮袭发生在印军防区的核心地待,甚至包括达尔维准将。达尔维准将发现,不仅是克节朗河北岸有猛烈炮火袭击,甚至位于他的西南方向的后腰,在海拔更高的山头,也出现了中国大兵的迫击炮。

被包围了?!达尔维准将两眼发黑。

很快,战斗证实了他的推断。在正面火力掩护下,中国大兵向克节朗河南岸主阵地发起冲锋。同时,印军西南后腰方向,也有中国大兵的攻击。一时间,印军分散在战区的各作战分队纷纷进入战斗状态。

在压倒绝对优势的炮火支援下,中国大兵吹着凄厉的口哨、军号,大声喊杀,漫山遍野冲锋而来。达尔维准将开始慌乱,他向第4师师长帕拉萨德少将请求撤退和火力支援的电话刚挂下,炮火就覆盖了他的司令部。

第7旅和其友军、上级处于失联。

帕拉萨德少将被突如其来的战争通报震得耳鸣,不是说好的边界丢石头、吐口水吗?怎么事情变得如此糟糕?很快,他决定向军长报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此刻,考尔不在司令部,值班参谋代言说,让帕拉萨德少将代行军长职责,指挥第7旅战斗。

帕拉萨德少将处于孤悬军、旅之间,哭笑不得。于是,他只好当起后勤部长,开始调集能够调动的所有四架直升飞机,往返前线抢救伤员。再后来,他痛苦回忆:上级司令部已经决定停止全部直升飞机的飞行。战争爆发以后,没有任何援助,没有发来一箱弹药,没有给过一副担架。在我们危难的时刻,他们竟然完全把我们抛弃了。

1962年,中国拥有庞大的战机。虽然现在看来当时中国空军不一定可以完成长途奔袭印度的任务,但是,中国当时数量庞大的战机,对印度空军起了绝对震慑的作用。

因为担心被中国空军报复,对战区绝对占有优势的印度空军在官僚们的小心翼翼警示下,居然对战区没有任何支援。

很快,手持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的中国大兵,以散兵线向印军阵地发起冲锋。两军近战,印军装备的二战款式英国制造的7.7毫米栓动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立刻招架不住。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中)

印度大兵和上个世纪30年代的武器布伦式轻机枪。比起中国大兵使用的100发弹链供弹的五六式班用机枪,档次低了近20年。

这是两个时代的士兵武器的代差。撒开脚丫子跑得快的印度大兵气喘吁吁向帕拉萨德少将报告:到处都是敌人,前面是敌人,后面也是敌人。除去少数部队顽强反抗,大多数印度大兵选择了逃跑。

都说好这次出征,是在两国边境对中国大兵吐口水,丢石头。现在这么枪林弹雨,是个当年的印度大兵,心里都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压力——两军在十多平方公里的,由大大小小近五十个小单元战场的战区,激烈厮杀。

显然,中国大兵不仅拥有压倒性炮火优势,更有有轻武器在精确性、杀伤力等火力优势。

一些顽强的,使用老掉牙的栓动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的印军,在炮火压制下,可能拉几下枪栓,换两个弹夹,就被炮火,或者被冲到近前的中国大兵撂倒。

最有效的抵抗,是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固守隘口的排枪射击。

中国大兵攻击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是这次,甚至整个中印战争唯一惨烈的战斗。廓尔喀人擅长英式排枪,虽然使用栓动步枪,但是射程远,射击精确。当先冲锋的中国大兵伤亡很大。等到冲锋抵达面前,廓尔喀人则开始拔出配刀肉搏。

三棱刺刀和廓尔喀弯刀,在寒风凛冽的海拔3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不断碰撞,发出冷冽的碰撞声,肉体撕裂,鲜血喷薄,中印两军最勇敢的战士均是两眼怒火,搏命拼杀。

鏖战至下午三点前,中国军队攻占达尔维准将司令部,并在战斗中再次实施火线穿插,直接把第7旅退路完全封死。随之,更多的中国大兵砍瓜切菜,各自完成了各自的围歼。

于是,更多的中国部队把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完全包围。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陷入绝境。

这支享誉世界的,具有剽悍战力的野战联队,在其联队长率领下,发起决死冲锋,他们高呼传统作战口号:Ayo廓尔喀!——迎面而来的,是五六式冲锋枪,以及100发弹链供弹的五六式班用机枪织成的火网。

近2000人,有近200年军龄的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除却部分幸存,大多数被歼灭。

这是网络盛传的,关于毛主席一挥手,消灭印度参加八国联军部队的故事的由来。其实,到目前为止,尚找不到准确的该联队在华记载。然而该联队在中印战争中,确实打得无愧勇士盛名。

10月20日,下午,激战近9个小时之后,战斗基本结束。

数天之后,随乱兵藏身密林的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耐不住又冷又饿,主动出现在中国大兵的视线,于是,被俘。这是整个中印战争军阶最高的被俘军官,其后,被羁押在成都。

再后来,参加“旅游团”逛了半个中国后,达尔维准将于文革前夕被释放,回国继续服役,晋升中将后退休,晚年撰写《喜马拉雅失策》的回忆录。

10月25日,被中国军队兵锋逼迫,驻守达旺的印军撤退。就此,中国军队兵不血刃,收复占领藏南重镇达旺。至此,1962年中印战争第一阶段作战,以完美的战绩基本结束。

此战之后,中国似乎在兵势、外交上均占据主动。

挟胜利之威,北京开始向新德里喊话,提议停战议和。这是外交姿态,更是现实无奈——占领藏南,固然看到收复西藏最富饶的地区的希望,但是,客观上,补给线太过于漫长,中国确实无力支撑在藏南长久的作战。

印度不是傻子,尼赫鲁们同样明白在藏南开战,一旦战争持久化,漫长补给线将不利于中国的态势。所以,面对北京喊话,又气又恼的尼赫鲁不予回应。他一直以为,这场本该是他和周恩来心照不宣的丢石头、吐口水的把戏,却无端端的变成真枪实弹的打打杀杀。

而且,印度军队开战即遭遇惨败,一生孤傲的莫卧儿王朝王孙,这次真的异常愤怒。他拒绝了北京摇动的橄榄枝,开始到处讲演,号召印度民众准备打大仗。

印度军界的少壮派、青年人当然就更愤怒了。

他们开始调集军队,准备第二阶段作战的备战。

说到这里,需要矫正一个传说,整个中印战争,中国都是在中印有争议地区作战。并没有打到印度境内,更没有打到印度平原或者新德里附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