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很显然,当时冷战背景下,非常特定的1962年,中印两国都是一根“不结盟”藤上,最大的俩苦瓜。

在长期的西方殖民与半殖民历史压力下,新政府与军队,都有一股锐气。于是,不结盟和抵制帝国主义的潮流推动下,中国周恩来和印度尼赫鲁把手紧紧握在一起。

他们都自觉“承担”民族振兴义务的大师,同时,他们还都是现在流行于朋友圈的“鸡汤”宗师。

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尼赫鲁说,战胜别人不可怕,战胜自己最伟大。

俩人握手,哥俩满脸堆笑,但是内心在想什么,不得而知。政治家的照片和政治家的思想肯定是两码事。在结束长期的殖民与半殖民、甚至被侵略的历史之后,同是新的大国首任总理,两人在国内都异常受民众拥戴。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尼赫鲁曾经作为不结盟发起人,享有很高的声望。

1959年,藏乱。

丹增嘉措逃往印度。这一事件直接终结了中印蜜月。

今天我们在洞朗地区看到的一切,当年就在中印边境上演。中印军人几乎鼻子相对,互不相让。在一条似是而非,争议纷纷的国境线上,吐口水,打闷拳,互相半夜丢没拉导火索的手榴弹——两国年轻军人,玩笑越开越大。

打吧。打吧。呼声最先由新德里的印度爱国青年们喊起来。

和印度新政府多是文官相反,中国新政府元老几乎都是军人出身。包括周恩来。大跃进失败了,他们也不开心。但要说到打仗,他们可都是行家。

当然,打仗是军国大事,巍巍中华,可不能乱打。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会谈,不欢而散。随之,两国相互之间,中低层文官武将们开始了绵延不绝的抗议、争议、谈判。

中印边境争端地界,多毗邻印度要冲。靠新德里近。但是距离北京,就显得过于遥远,尤其还有喜马拉雅山脉这个自然屏障。所以,尼赫鲁急眼是可以想象的。

终于,印度年轻的文官们失去了耐心。当然,老职业军人周恩来也失去了耐心。周恩来嫡系大将罗瑞卿时任总长。在1961年底认为,苏美冷战加剧,无力干涉发生在青藏高原南端的中印冲突。

是年,中国解放军18军原52师,54军130师等野战军主力,秘密进入中印边境战区。二战在非洲战场颇有战绩的印度军王牌第4师主力,也同期高调进入战区。

给养,后勤,武器,在高原高山地带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麻烦。但这真不是新兴亚洲大国哥俩的麻烦。印度人是没想到麻烦,中国人是没理会麻烦。

现在一看,当年印军,明显占了两大优势。一是补给线相对中国,短了一千多公里。二是脱胎英军的旅辖营军制,明显助力山地作战。

当然,中国军队也占了两个优势,一是脱胎苏军的自制轻装武器,简便耐用,性能受高原影响较少。二是部队有思想武装,擅长脱离补给线,实施猛烈突击。

今天,洞朗印军死打烂缠原因之一,无非明白,中国军队日趋现代化,对后勤线依赖已经大大加强,洞朗等中印边境战区,几乎超越中国军队后勤线极限。

回到1962年,凭借一把炒面一把白糖和一把雪水,借用畜力和中国军人肩挑力扛,105口径的火炮就可以抵达战区。那时候,印度可能真不敢如此大胆寻衅中国。

1962年8月。中印边境小打小闹的吐口水,耍棍棒,砸石头频繁不断,越演越炽,甚至,双方都向世界报道:打死人了,出命案了。于是,这引发了印度全民反华浪潮。同时,因为三年大饥馑,内心很不愉快的中国老百姓也觉得有必要打一下印度,增强一下内部团结。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中印边境小打小闹的吐口水,耍棍棒,砸石头频繁不断,并不鲜见。

是时,中国结束大跃进,开始从大饥馑阴影走出来。中苏关系开始急剧降温,苏美冷战态势则进入了古巴危机高潮。有了战备粮食,有了不被苏美干涉的先机,中国也就具备了作战的可能。

可能,当时大佬们坐在天安门上已经确定,不再忍气吞声,抓住印度军屡屡出现在颇具争议的中印“麦线”战机,借印军挑衅冲突,突然实施逆袭,发起局部攻击的方案。

综合多种资料分析,周恩来、国防部长林彪和军委战略小组长刘伯承等人,应该是反击作战的最高负责人。当然,到现在中印战争很多资料尚未解密,战史爱好者也只好粗略判断。

在西藏前敌,负责东线是以"藏字419部队"为代号的"西藏军区前指",张国华中将担任总指挥。配属中印战争反击主力原52师,130师(昌都丁指,54军军长丁盛少将);西线"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54军副军长何家产少将担任指挥。与此同时,四川、青海、新疆、西藏等多省区地方开始预备战略物资。

一切就绪,即将开打。

9月8日,塔格拉山脊南麓。

"藏字419部队"一个加强排突然冲锋到印度几个哨所之前,然后横眉冷眼,用可怕和愤怒的目光盯得哨所十来个孤孤单单的印度边防军毛骨悚然。

印度哨所的印军士兵大惊,急忙电报军情,号称被中国军队重兵包围。

时任印度总参谋长,尼赫鲁亲切的小弟考尔,是一个标准的一腔热血的爱国愤青。得悉军情,在他力挺下,同样血气方刚的国防部长门农将军,立马和一帮少壮军人,加班加点制订了一个对华作战计划。

这是一个胆量超过体重计划,名叫“里窝那计划”。计划认为,中国饥荒之后,运输补给困难,印军企图一战,解决当地中国军队,把塔格拉山脊变成两国的实际国界。

这个振奋人心的计划,让考尔兴奋不已。身为三军参谋长的考尔,为此,不惜自降身份,担任新组建的第4军军长,指挥“东北边境特区”的军事行动。

于是,常年驻扎高原山地、熟悉地形的印度第33军,因为派系原因被闲置。考尔不断下令,由新德里调来他的嫡系部队,组建对华作战先锋军。这些部队,大多一腔爱国热忱,却毫无山地作战经验。

甚至,他们没有冬装。

可见,即使在印度,不经大脑,不加考虑的热血爱国,其实真的是害国。

于是,1962年夏末,印度军最精锐的第4军第4师第7旅,出现在近4000米海拔的高原。他们的出现,注定了一旅悲剧,将走向1962年中印战争的战史。

这是一个三营一联队(加强营),近6000人的老牌野战旅。二战时期,该旅曾随蒙哥马利转战非洲,绰号“红鹰”。尤其,该旅老牌的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曾经是英国皇家陆军的王牌。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曾经战斗中的第1/9廓尔喀步枪联队

据说网络无厘头传闻,这支始鉴于十七世纪的职业雇佣军,还参加过八国联军,早早的就祸害过中国。

然而,急匆匆满怀爱国激情却无充分准备,这支部队在塔格拉山脊南麓,即遭遇困境。携带弹药、物资过少,什么都很匮缺。门农将军和他的幕僚制订了非常书生气的快递计划。

各位老乡体谅: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于是,肥大的运输机出现在战区。

然而,山势陡峭,深林茂密,空投物资要么失踪,要么顺陡峭的山势,一路下滚,掉进江里。印度军人奔波于命,几趟空投下来,收到的物资,不过计划十分之一。

人均负重达36公斤,爬的是崇山峻岭。比驴的命都苦。如此体能消耗,官兵无不两腿打颤,饥肠辘辘。

第4军第4师第7旅,算得上当时印度第一的劲旅。几经将军们的一同胡乱指挥,身穿单薄的秋衣,处于寒冷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每日靠两腿行军,精疲力尽后,连顿热乎乎的咖喱饭团都吃不到嘴,于是,官兵们牢骚不断。

这些爱国的官兵们,肚子饿了,也就没那么爱国了——其实是人都一样。喊打很容易,一旦自己爬山涉水饿肚子,估计没几个情愿。

寒风凛冽中,坏消息还真不少。

得知第7旅赶到战区,考尔军长兴致勃勃,这位坐在宽敞办公室坐在皮沙发上的主战大将,当即就下达作战命令,要求第7旅,派出前卫营,向人数不多的中国哨所发起攻击。

在袭扰、刺激印军之后,中国制订了颇为精妙的以退为进的方案。

既要刺激印度越过“麦线”有争议地区先动手,又要抓住这次边境摩擦,搞出激荡两国外交的大动静。于是,除却视线内的寥寥无几的简陋哨所,中国解放军主力次序凭借塔格拉山脊南麓的复杂地形,以营团单位进行了躲藏、设伏。

在朝鲜战场,中国军队躲藏技术连狡猾的美帝都再三中招,何况印度?在没有侦察卫星的年代,几架破旧的印军侦察机不起作用。

冲锋吧,孩子们。考尔军长捏着几张模糊不清的侦察机照片,尤其高兴。

尼赫鲁当时的大势判断,既认为中国不会挑战自己的享有不结盟国家的崇高威望,又认为中国经历三年大饥馑,无力在遥远的西藏发起一次规模化的战争。这个判断,包括更多的印度军界和世界观察家也颇为认可。

然而,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却读出了危机。

达尔维准将经历二战对日作战,颇具战场经验。眼望寂静得异常的地形,他心里不由得发毛。因为急行军加复杂地形,整个第7旅没有携带重武器。如果此刻向中国哨所发起攻击,他的部队将冒险往上冲锋近四公里。

橡树|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1962年中印战争战区地形参考图

达尔维准将犹豫了。向塔格拉山脊发起冲锋,那是有巨大风险的。

考尔军长不愧是尼赫鲁的小弟弟,当然也是一位优秀的鸡汤文大师。面对达尔维准将惶惶不安的请示,考尔再次下达攻击命令。最后,他意气风发端出一碗浓郁的鸡汤:

勇敢无畏步兵,不需要炮兵掩护!

于是,达尔维准将只好和他苦命的兄弟们,只好眼泪汪汪,在饥寒交迫中一仰脖子,干完这碗爱国的鸡汤。

在无炮火掩护下,第7旅派出了一个营,向目视可见的中国哨所,发起了攻击——这是一次规模化的,印军抢过“麦线”的武装进攻。躲藏的军队摄影师不亦乐乎地拍照。

在外交上、军事上,林彪与刘伯承预设的计划,详密而又完备。耐不住寂寞的印军少壮派们终于开始咬饵。中国解放军开始自卫还击战最佳战机已然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