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里撤退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長津湖戰役12月1日左右大致態勢圖

12月1日,志司命令志願軍西線集群繼續向南攻擊。

11月25日毛岸英同志陣亡,彭德懷仰天長嘆,承擔巨大心理壓力,可想而知。至今,沒有詳細資料證明,這一消息對北京和志司有著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東線同時打響,戰役規模之大,戰場之廣,以及攻勢之凌厲,遠遠超過了第一次戰役。

第9兵團在東線一再受挫,急令第26軍向戰區運動,在幾乎彈盡糧絕情況下鍥而不捨堅持長津湖戰役。

志願軍西集群攻勢在實現第一階段目標後,突然改變第一次戰役保守應敵的策略,繼續發起更為凌厲攻勢,不斷擴大第二次戰役的戰果,鋒芒直逼平壤門戶成川。

諸如此類歷史上不容易被察覺的細節,正在改變著朝鮮戰爭將在1950年冬季之後,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這天,麥克阿瑟和部下、幕僚們在東京判斷著志願軍東西兩線的攻擊意圖,猶豫著是否在平壤集結、防禦。

在新興裡,在宋時輪指揮第27軍最後的精銳的最後的攻擊中,美軍麥克萊恩及費斯特遣隊突圍時被擊潰,基本全軍覆沒。

在土古裡,美軍英軍匆忙組織了一支700來人的特遣隊北上支援下碣隅裡,其中一半被志願軍包圍、擊潰、迫降,一半則突入了下碣隅里美軍防禦圈。

在美軍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受命擔任長津湖戰區最高指揮官後,他把突圍的希望放在了下碣隅裡最後的防守上——這是當時志願軍第9兵團指揮官完全無法理解的戰術。

也正是這天,受命南下長津湖戰區的第26軍極端酷寒趕往柳潭裡。

而此刻,下碣隅裡指揮部向柳潭裡美軍通報了新興里正在激戰的戰況,美陸戰1師第5團和第7團正在抓緊時間實施最後的撤退。

拂曉,小號吹奏的美國國歌旋律與呼嘯的狂風糾纏著,這讓很多參戰老兵在後來都為此刻泫然——他們被迫遺棄了他們陣亡的戰友,現在,他們向掩埋在柳潭裡的戰友們遺體作最後的告別。

朝鮮戰爭停戰40年後,美國和朝鮮達成一些妥協,長津湖畔的美軍遺骸這次萬里迢迢,回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他們的故鄉。

柳潭裡,這是美軍在整個朝鮮戰爭就地掩埋人數最多的一個戰場。

在柳潭裡往下碣隅裡的撤退路線,屬於第9兵團第20軍作戰區域。

第20軍的作戰區域過於寬闊,同時,這支擅長打“人民戰爭”的軍隊,一旦失去賴以生存國內人民群眾的後勤依託,依靠落後的後勤分隊進行補給,已經陷入了幾乎彈盡糧絕的困境。

在第26軍沒有趕到,第27軍在新興裡激戰沒有支援的態勢下,負責這一區域作戰的第29軍58師只好全力以赴,層層阻擊,以求滯緩美軍撤退。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德洞嶺,遏制柳潭裡往下碣隅裡道路的高地。戰前,史密斯在地圖和現場瞭解這一要地之後,派駐一連近200人予以守備。

長津湖戰役打響後,志願軍第29軍58師以2個營輪番衝鋒,美軍損折近半,但依舊佔據著這一高地——事後證明,提前布兵守備德洞嶺,同樣是史密斯在長津湖作戰的一個出色的戰術決策。

柳潭裡南撤行動開始,為確保事關美軍南撤通道安全,史密斯命令柳潭裡美軍派出精銳戴維斯營離開公路,以野戰突破,支援德洞嶺陣地。

美軍離開公路,等於自取滅亡。長期以來,這一文藝傳說深入人心。

可是,戴維斯營單兵攜帶4分口糧,雙份武器、彈藥,每人揹負1顆迫擊炮彈、一份機槍彈,外帶通訊電臺、防寒睡袋、取暖火爐、醫藥及醫療器材等,平均負重50多公斤,確實穿插10多公里趕到了德洞嶺陣地。

而他們的對面,已經3日沒有點滴給養的志願軍1個加強營,在酷寒與飢餓中,依然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最後,不得不目送美軍撤退離去。

一方堅守到最後,一方衝鋒到最後,拋開意識形態,拋開戰爭帶來的不算愉快的結果,無疑,就戰爭而言,他們都是各自國家最為勇敢的戰士。

德洞嶺,柳潭裡美軍南撤最為關鍵的高地,“救命”的高地。

美軍在撤退時,這個重要高地成為美軍主要的火力協調地和斷後掩護陣地。

後來,一個陸戰隊地空戰術聯絡組在撤退時上了德洞嶺,居高臨下和其他地空聯絡組負責組織撤退部隊的空中掩護。

這樣的地空戰術聯絡組,由一位資深的飛行員軍官和幾名陸戰隊士兵組成,配備無線電通訊設備,配屬地面部隊行動,負責地面部隊與空中近距離支援的協調、組織。

在戰機在難以分別敵我部隊,或者無法判讀目標的關鍵時刻,地空戰術聯絡組提供、設定最佳攻擊航線、角度,以無線電指引戰機進行相對“精確”的攻擊。

同時,他們也會通知地面部隊發佈特定的對空聯絡板、信號彈等識別信號,表明身份或位置,避免誤炸。

是以,柳潭裡美軍天亮後的行動,得到了美軍海軍戰機的有力協助。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參與柳潭裡突圍的美軍軍官後來回憶,南撤時,我們頭上經常有8架至16架海軍飛機和海軍陸戰隊飛機掩護行動

為保障控制南撤道路的主要高地守備,美軍戰機在地面部隊的要求下,對美軍步兵前沿50米處,進行凝固汽油彈的攻擊。

繼11月28日下碣隅裡攻防戰後,第20軍58師在阻擊柳潭裡美軍南撤時,傷亡慘重,基本喪失戰鬥力。

該師各團、營依舊努力組織寥寥無幾的戰鬥隊,盡職盡責進行最後的阻擊。零星的火力自然無法阻擋美軍的車輪,他們在苦戰中盼望著第26軍到來。

本該趕到柳潭裡戰場的第26軍還是遲遲沒有趕到。

第9兵團第26軍,前華野8縱,是三年內戰期間華野攻擊力最強的六個王牌縱隊之一。

可惜,該軍入朝卻並沒有攜帶更新的地圖,甚至朝鮮方面為該軍派出的地理嚮導也是寥寥數人。

此外,一則酷寒,二則斷糧。該軍在長津湖戰役本該出現的日子,只得一誤再誤。

現在說第26軍被第9兵團用在長津湖戰役的預備隊比較好聽。

然而,根據該兵團第20軍和第27軍機動到位遇到的困難與消耗的時間來看,遲到12月1日晚上才得到全軍出動命令的第26軍,當時似乎不算是戰役預備隊,更像第9兵團試圖用在東線的另外一支戰役突擊力量。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當然,很多史料記載第26軍事預備隊,就算作預備隊吧。

該軍在國內撫順補充7日糧食到臨江已經所剩無幾。在臨江補充少許糧食,該軍便匆忙入朝。

一路,該軍靠日佔朝鮮時期的老舊地圖和指南針尋路往戰區機動,不料,突遇蓋馬高原氣候突變,山川地貌在酷寒下不斷變樣,於是,該軍迷路了。

靠單兵攜帶的口糧很快吃光,該軍齊裝滿員2個師就此開始減員。

沿途糧食早就被先行路過的第20軍、第27軍徵用一空,第26軍就地徵糧的希望一次一次落空。

不僅是斷糧。當時,美軍在長津湖戰役前後,以戰機空襲江界往長津湖之間廣袤區域的志願軍補給線,尤其重點轟炸村落、民宅——第26軍在酷寒中斷糧不說,因為隨軍攜帶帳篷很少,基層官兵只得在風雪交加中,露宿荒郊野外。

長途行軍與挑戰生命極限的酷寒殘酷消耗官兵們的體能,嚴重斷糧導致嚴重的後果。

這支在孟良崮和淮海戰役大顯神通的部隊入朝之初卻並無防空、抗寒經驗。

進入戰區不久,該軍多次遇到美軍空中襲擊,致使該軍尚未接戰,便損失了該軍直山炮團。此後,該軍率先進入戰區的第76師和第78師的師部雙雙被炸,嚴重遲緩了兩個師的行動。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第26軍率先衝入戰區的一個加強營遭遇空襲,全營近800人,倖免於難者,不過寥寥數人。

前敵鏖戰的志願軍第20軍、第27軍並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們期待趕到戰場橫掃千軍的生力軍第26軍,會遇到如此殘酷的困難。

同樣,由柳潭裡南撤的美軍得到了美軍下碣隅裡指揮部通報,得知有志願軍新的番號的生力軍進入戰區,美軍更加迅速、猛烈對道路兩端志願軍控制的高地實施攻擊。

在酷寒威壓下的蓋馬高原的一條普通山地道路兩側,美軍戰機丟下來的凝固汽油彈,把雪點燃了。

入夜,柳潭裡美軍擁擠在前往下碣隅裡的狹窄的道路上,打空了炮彈的榴彈炮上吊著陣亡者的遺體,能夠戰鬥的美軍不斷對任意的可以目標開火,隊伍在緩慢前進。

按照常理,這是志願軍最佳的伏擊戰機。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然而,美軍眼裡漆黑恐怖的道路兩側的高地,狂風呼嘯,渺無人蹤。

偶爾,志願軍發起近距離突擊,但是,規模不過數人、十餘人或者數十人,這是第20軍和第27軍附近趕到的部隊,竭盡全力做最後的阻擊。

這樣小規模的近距離突擊,也讓美軍指揮官惶惶不安。於是,美海軍、美海軍陸戰隊的戰機在極端惡劣氣候下,強行出動夜班戰機,予以空中保障。

他們往道路兩側不斷投擲照明彈,往疑似有人出沒的荒山野嶺不惜血本丟擲燃燒彈——但美軍並不知道,此刻,第27軍主力正在新興裡鏖戰,戰後,該軍戰鬥人員僅餘不過3000人。

同樣,對風聲鶴唳的新興裡南撤美軍,作戰區域寬廣的第20軍,此刻幾乎再也不能聚集一支成建制的營,以期望阻擊成功了。

美軍每往南一步,便少了一分被襲擊的風險。

12月3日,新興裡,遲遲趕到戰區的第26軍匆忙間把後勤基地設置在這裡——諳熟新興裡地形的美軍空軍很快發現可疑目標。

冒著酷寒、飢餓趕赴戰區的第26軍尚未展開,便遭遇猛烈轟炸,雪上加霜。

這次轟炸,進一步滯緩了第26軍後來的動作。不得已之下,該軍只好用殿後的第88師主力繞道南下,尋求對下碣隅里美軍進行總攔截。

這天,酷寒依舊。可是,由柳潭裡南撤的美軍終於見到了曙光,他們經歷了一天一夜的艱辛、搏命,現在,下碣隅裡近在咫尺。

美軍陸戰隊的兩位團長默默無聲隨軍步行,所有的車輛上載滿傷員,在公路兩側美軍戰鬥連、排搜索掩護下,南撤美軍緩緩前行。

這天,海軍陸戰隊飛機為他們的戰友進行了147架次飛行。

他們小題大做繼續轟炸沒有人跡的道路兩邊的高地,不斷空投各種戰鬥、後勤物資,以至於這支美軍沿途捨棄了不少多餘的物資。

也就在這天,第20軍、第27軍後勤醫院、救護所開始大規模救護傷員、病員,可惜,面對眾多的傷、病員,這些醫護人員有心無力,唯潸然淚下。

因為防凍防寒常識匱缺,烤火取暖成為傷、病員遇到的最大的災難。很多因為烤火耽誤的傷員在脫去配發的上海翻毛皮鞋時,或者連皮脫掉,或者連腳脫掉。

醫生觸碰之下,很多官兵凍傷發黑的腳趾頭應聲落下。

在激戰之後,新興裡、柳潭裡、下碣隅裡等等長津湖激戰區域,很多志願軍傷病員自能艱難爬向後方自救。

爬不動了,只好一步一步,向不知方向的後方挪動,向生命的希望挪動。

同樣在這一天,江界的第9兵團可能並不瞭解前敵戰報,在志司“萬歲軍”嘉獎電文的激勵下,第9兵團繼續憧憬著長津湖戰役的最後打擊。

12月3日,在江界第9兵團司令部瞭解長津湖戰役戰況的北京向志司並第19兵團致電,建議對長津湖被圍美軍,除殲滅其一部外,暫時保留一大部。

電文認為:圍而不殲,讓其日夜呼援,這樣便吸引援敵一定到來,使我有援可打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12月4日,由柳潭裡南撤的美軍陸戰第1師第5、第7團主力及配屬部隊陸續抵達下碣隅裡。

從柳潭裡到下碣隅裡的道路僅22公里,南撤美軍先頭部隊用了59個小時,後衛部隊則用了77個小時,平均每前進1公里,耗時3個小時。

戰後美軍統計,在柳潭裡往下碣隅裡撤退路上,是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鬥,其中,美軍傷亡超過1500人的傷亡,其中,超過3分之1是凍傷。

就此,也可以看到連續作戰精疲力竭、幾近彈盡糧絕的志願軍第20軍和第27軍參戰各部最後的努力。

就此,長津湖戰區最主要的作戰突擊力量與下碣隅裡指揮所匯合,並且得到了下碣隅裡堆積如山的物資保障——那支幾次險遭摧毀,打空炮彈的105榴彈炮,在後來成為美軍撤退的強大掩護火力。

經過11月28日攻防戰,本來兵力已經衰竭,一觸即倒的下碣隅裡防禦圈,美軍在數天之內。得到了由古土裡北上的30餘輛重型坦克的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支援,得到了柳潭裡數千戰鬥集群南撤會合、加強。

經歷柳潭裡、下碣隅裡和新興裡數度激戰,兵力損耗慘烈的第9兵團指揮官,如果此時此刻,在每日均可觀察到美軍實施大量空投、空援物資的情況下,還把下碣隅裡當做孟良崮,當做雙堆集,有無可能?

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可惜,遠在北京的決策者只能在第9兵團司令部得到更為滯後的戰況。

12月4日,就在柳潭裡美軍撤往下碣隅裡,並且開始在下碣隅裡重新配給、整編、駐防的同日,北京致電志司和江界第19兵團司令部:

迅速控制下碣隅裡飛機場不使被圍美軍撤走,並對美軍第5、第7兩團之南退部隊予以殲滅,只留下其在柳潭裡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釣魚

可是,就在這天,第26軍、第27軍的部隊開始陸續進入柳潭裡。

——就此一點,即可證明第9兵團並沒有第一時間收集情報,上傳北京。貽誤戰機之責,一目瞭然。

這時,下碣隅裡機場已經處於美軍重新部署、加強的防禦火力掩護中。

對沒有重炮,迫擊炮因為酷寒炮口變形,近半都無法打響的志願軍前敵官兵來說,要突破美軍火網,控制下碣隅裡機場談何容易?

橡樹|長津湖戰役——美軍陸戰隊,向下碣隅裡撤退

最左邊南下紅線為第26軍第88師大致穿插線。不會PS,製圖技術太差,僅作閱讀便於參考,見諒。

戰役打到現在,客觀上,美軍作出全線撤退的命令後,西線集群已經放棄“平壤防線”開始向南撤退。

在戰略視角,繼美軍西線集群南撤之後,美軍東線集群絕不可能冒險滯留戰區,撤退企圖一目瞭然——繼續進行長津湖戰役可能再無必要。

坐觀、威逼美軍撤退,徐徐南下佔領興南、元山在當是水到渠成。

然而,歷史畢竟是歷史。下碣隅裡,必將成為中美兩國愛好軍史的朋友們為之唏噓的遺憾之地。

今天更新到這裡,明天繼續長津湖戰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