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朝鲜战争后期,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志愿军王牌“万岁军”第三十八军在铁原以北,韩军白马山正面阵地,有一场不算出名的败仗。

这场在韩国却几乎家喻户晓的激战,其经过原委,恐怕,还是要从火力说起。

在机械化战争时期,火力到底有多重要?答:火力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这是一个军事逻辑概念。就像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一样。就算男人在粉饰一新,在聚光灯下无限光嫩细滑,那也是炮娘。

这些概念只需要记住,根本无需要证明。

白马山战役,便是火力优势致胜的典型战例。这也是志愿军用血换回来的宝贵的战争经验与教训:现代化战争中,火力落后方的任何冷兵器战争时代的神奇兵法,一旦应用于战术上实施,通常效果不大。

回到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吧,那时,朝鲜战争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形成了贯穿整个朝鲜半岛的,相对均衡、稳定的战线。

位于双方对峙战线中段的白马山,是突兀在铁原平原上的丘陵山地,虽然山地最高山峰高不过400米,比差不过200米,然而,山地地形破碎,植被繁杂,道路崎岖,易守难攻。铁原阻击战核心战场驿谷川便在兵马山脚。

向北,白马山与志愿军项里北山阵地及其他阵地遥遥相对,压制志愿军向南防御必须回避近10公里的开阔地;向南,白马山自然形成屏障,掩护着整个铁原地区。

铁原地区,向北压进三八线北部,是朝鲜战争中后期以平康为顶点,以金化和铁原为底边“铁三角”的重要支撑地区。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白马山战役战区位置。

在战略位置上,铁原地区居中战线,可以策应战线东、西两端。同时,铁原地区背靠汉城,交通便利,更是联合国军整个防线的重要后勤枢纽地区。

可见,无论在战术价值,或者战略价值,凸出三八线靠前的白马山,都是作战双方极端看重的军事要点。

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美军骑1师于西线,韩军第9师居中,美军第3师于东线压进、据守白马山占了先机。1951年秋季双方在攻防战中,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第42军围绕白马山数度激战。

当时,第42军担负攻击的1个步兵团在攻击最后,遭到美军猛烈炮火压制,伤亡惨重而放弃攻击,是以,联合国军和韩军完全占领白马山。

由此,志愿军为地形限制,主体防御战线不得不回避白马山地利压制,向北退却近10公里。

在交战双方已经开始边打边弹的朝鲜停战谈判开谈以后,这一明显凸出压进三八线北端的,并且在战略、战术上具有极高军事价值的要害山地,和五圣山一样,又增加了政治与谈判的价值,更显重要。

所以,激战在所难免。

对此,为抢占战略要地并争取和谈主动,志愿军以白马山为核心,对这一地区180公里的联合国军防线,发起突击作战。

在1952年9月18日开始至10月5日,为战术反击第一阶段

在1952年10月6日至10月底,为战术反击第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志愿军第42军即对白马山进行战术攻击。至10月5日第一阶段结束,该军发起若干战术攻击毫无进展。

随后,志司部署第38军进入第3兵团建制,替代第42军,准备对白马山发起新的攻击。并且确定了第38军对白马山攻击的作战目标是:

第38军向394.8、281.2两高地据守之敌,进行战术反击,并在反击争夺中杀伤敌5000人以上,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卫星地图显示的白马山地貌。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白马山韩军第9师防区及铁原美军第9军大致防御配置。

这时,彭德怀在国内。志司由邓华坐庄。

第3兵团陈赓也没在朝鲜,接替他担负“铁三角”一带作战的第3兵团最高指挥官,是王近山。这时候的第38军,军长也由梁兴初换成了江拥辉。

第五次战役前后,志愿军开始换装苏式武器。到1952年,无论志愿军或者朝军,都得到大量的武器装备补充。

这一阶段,擅长军火交易的莫斯科当然不让也大赚利润。

坊传,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莫斯科以国际主义商标,在鸡脚杆上刮油,硬是让朝鲜平民百姓勒紧裤腰带,为朝军装备向苏俄买单,足足付出达8万斤黄金。

苏俄那时候对中国同样也不客气。家喻户晓的给苏俄还账传闻,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卖完武器也罢,苏俄在武器配套的易耗弹药、零件等方面也毫不手软,坐地喊价。

按照当时志愿军负责后勤的前辈回忆,当时,苏俄出卖志愿军的一颗喀秋莎火箭炮弹,价格折算是十来根金条。

在当时,无论中国或朝鲜的农民,辛辛苦苦不吃不喝,一年到头在地里也刨不出一颗喀秋莎炮弹。

不过,军情如火,勒紧了裤腰带,千省万省,总得应付战争。可见,当年苏俄由东欧到东亚,挂的却是国际主义的招牌,做的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总之,白马山战役之前,志愿军鸟枪换炮了——也正是大量换装弹药消耗量更大的苏式武器之后,军费直线飙升,严重影响了中国战后建设。

北京第一次有了战争就是打钱的体会。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在白马山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参战。

当年,为了一举拿下具有军事和政治极高价值的白马山,志愿军调上最王牌的第38军之外,还配属了火炮182门,坦克17辆。

此外,志愿军在战区部署了59门高炮和122挺高射机枪,担负对空掩护。

当然,特别耗钱的喀秋莎火箭炮也派上战场。

喀秋莎火箭炮,其弹道类似铁轨,两排装弹16枚,一摁电门,16发火箭弹瞬间发射。这是当时弹耗量极大的火力压制性的自行火炮。

多兵种协同,多火力压制,无疑,这是志愿军首次踏入打消耗,打合同的现代化战争门槛的作战。

美中不足的是,由俄军扮演志愿军为主体的空军,则主要担负中朝边境纵深的米格走廊,没有前往战区参战。

为了备战,担任主攻的第38军第114师还就苏式新装备的通讯联络、步炮协同、步坦协同等战斗组织、战术动作,进行为期6周的战前练兵。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战斗中的志愿军三人战斗组。

其中,担任突击394.8高地的第340团,突击281.2高地的第339团更是专门找有青蛙的地方训练潜伏。

队伍经过蛙叫停止为不合格,蛙叫如常为合格。

个别部队伪装完毕,在美军战机直接威胁下不隐蔽,不机动,以实战检验伪装成绩。

诸如此类的冷兵器战争思维下的练兵,固然可以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精兵。但是,如要在密集、猛烈的炮火下,进行高烈度的对抗,又有多大的成效,似乎弹性实在太大。

最为现实的,还是若干担负侦查的战术小组四面出击。他们不断带回来韩军防御的变动情报,炮兵根据情报不断校正、修改射击诸元。

志愿军以全新装备的多兵种优势部队,突袭豆腐一般的韩军,看似,稳操胜券了。

10月2日,突击部队和坦克分队进入预备阵地,即将发起攻击——“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类似的小人物影响历史的意外,发生了。

这天,担负突击的第340团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投敌,逃往白马山韩军阵地。

当时,和志愿军第38军换将姜拥辉一样,驻防白马山的韩军第9师师长,也由朴柄权换成金钟五。

金钟五,当时韩军首屈一指的干才。

朝鲜战争爆发,朝军势如破竹以第2军钳击春川。

是时,金钟五指挥不满编的韩军第6师,迎战前林彪麾下延边军分区司令,朝军军长金光侠指挥的朝军第2师和第7师。

朝军第2师主要军官均来自前四野,第7师即是北京归还朝鲜的前四野成建制朝鲜族野战师。

非常遗憾,和很多假冒伪劣的网吧军事写手们描叙相反,这两个主力师在春川战役中,被不满编的韩军第6师打得战损惨重,裹足不前,失去脾气。

装备精良的朝军第2师正面推进,看似攻城略地,却被韩军第6师1个团阻挡,进退失据。

幸好,该师师长崔贤与金太阳是88旅的老交情,战后不仅没有被追究,反而平步青云,一路高升,荣华富贵至今。

现在朝鲜崔海龙,即崔贤之子。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韩军在朝鲜战争后期,得到美援、美训和战场经验,战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野血统的第7师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后来在仁川登陆朝军大败之后,朝鲜重新整军,因为春川一战追责,朝军第7师被撤销番号改称第12师。

该师上下四野出身干部大面积被撤换,师长全宇下落不明。

就此,金钟五一战成名,号称"春川的磐石","显赫的六师"。

就此可见,韩军第6师既然可以在朝军全盛时期的攻势阶段,独立抵抗装备先进的四野血统的2个主力师。其真实战力,是否一如坊间传闻那般,纯粹是没有战力一触即溃的豆腐军,可想而知。

写军史与读军史,没有自我思考,一味坚信回忆录、书本和报纸,甚至网吧写手的自我吹嘘,无疑是浪费时间的事情。

当时,得到志愿军叛徒情报,正在带着韩军搞全师运动会的金钟五冷汗直冒,立刻下令进入战备,并且派人把叛徒送往位于铁原的美军第9军司令部。

得悉志愿军总攻时间是10月6日,联合国军和韩军第9师分开行动,迅速开始战前准备。

韩军主要着手白马山地面防御。

白马山守备工事经营日久,凭借山势地理,山坡密布的一道道铁丝网、障碍后面,防御工事,坑道和钢筋混凝土地堡群自成体系。

就此,金钟五下令防守部队以山头为单位,各配属一个连兵力,居高临下编成环形防御。工事之间,交通沟挖至一人多深。

同时,他要求在主要防御地带和各环形工事前,增加埋设地雷。

——这是最早的M18反步兵定向雷,其改造版M18A1定向雷便是越战时期闻名世界军界的阔剑地雷。

后来,中国军队在越战战场获得的仿制M18反步兵定向雷为母本,研制了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并且在实战应用于中越战争。

之所以专门介绍这种地雷,一则当时志愿军攻击部队尚无定向地雷概念;二则这是当时美军参考德军研制出来的新型地雷,确实具有极强的实战价值。

这种地雷采取威力更大的C4炸药,内藏700粒钢珠且以钢板定置杀伤方向。

这种地雷爆炸以60度广角散开,在高度2米之内,杀伤范围覆盖设置方向前方100米以上。如是当先被地雷击中,数十上百颗钢珠射来,其情景可以想象。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部署中的定向地雷。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地雷里密集的钢珠。

当然,现在这样的定向地雷不足为奇。

但是,在1952年,这样的地雷可以抵近防御工事20来米埋设,这20来米也是步兵冲锋最为关键的距离,也就在这个距离之外,韩军还埋设大量的电发凝固汽油弹雷。

此外,在整个白马山主要防御地带,韩军还埋设了大量的美制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弹雷。

当时,韩军按照美军地面部队标准建设了作战单位通讯系统。为保障突如其来的大战会打乱韩军通讯,金钟五还要求各部队深埋通讯线,对重要阵地加埋通讯线。

如此部署,看不到类似中国评书描述的“军事天才”们的锦囊妙计的神韵。

但是,在现代化战争中,韩军缜密、系统的战前准备,正是标准的美式作战标准。

为了应对白马山激战,美军第10军主导了整个对白马山的支援火力。

除了韩军第9师属炮营、重迫击炮连外,韩军炮兵第50营、第51营、第52营和美军重炮第49营、第213营、第955营等9个炮兵营按照口径、射程,在白马山西南至东南铁原平原等地,部署了5到6个炮群。

同时,美军和韩军100来辆坦克也部署靠近白马山防区隐蔽,用作反突击作战。

之后,美第9军司令部专门制订了白马山韩军师属炮兵群和后置各炮兵群对白马山北侧前哨阵地纵深,向攻击部队发起弹幕射击计划,以及对志愿军突击部队可能集结地点和支援路线的火力突袭、断阻计划。

没有战场阅历,或者对真实的战争不太了解的人,可能在上述的陈述中,也看不出什么名堂。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永备工事、铁丝网、地雷和障碍物组成的环形防御示意图。

然而,巨大的风险正向志愿军第38军袭来。

接到第39军关于战前有人叛逃的紧急汇报,根据江拥辉的回忆,志司明确指示:

第二阶段战术反击作战部署统一于6日开始,打与不打,自己考虑做出决定

也有记载在10月5日,第38军提出新的进攻计划,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电话里大为光火:

你拿那么大一把牛刀杀只鸡,干吗还哆嗦

显然,江拥辉的建议遭到第3兵团主官王近山否决。按照江拥辉的性格,以及军队将领写回忆录的惯例,在姜拥辉的回忆录里,记载为:

我考虑部队作战情绪很高,又有那么多的火炮、坦克配合作战,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觉得还是有把握打下来的。

加上三兵团首长也同意我们打,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按期行动

他并没有提到王近山。

1952年中秋节刚过,10月5日夜,在38军军、师、团主官送行下,志愿军114师340团6个连大约800多人,按照原计划出发,进入白马山前挖建临时阵地,潜伏隐蔽待命。

在白马山防御的韩军眼皮下潜伏一昼夜,是非常具体和困难的事情。

自从备战开始,按照情报推测志愿军总攻时间,韩、美军从4日起,在1000多米纵深的两军战线间,不间断以值班机枪、冷炮向潜伏区盲射。

天亮,美军侦察机飞临志愿军潜伏地区来回盘旋、侦查,白马山后置各支援炮群更是不时对前沿开阔地,反复进行密集火力覆盖。

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后勤保障,使得通常意义上的火力侦察,变成了战术性杀伤。

炮击,并不只有爆炸和弹片伤人。很多人并不知道,当人全身伏在地面,剧烈的炮击、轰炸的震荡足以使人内脏被震裂而死亡。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攻山作战。依稀可以看到志愿军战斗队形。

在姜拥辉回忆录里,并没有提及官兵伤亡数字,但描叙了带队出发的一位营长,即在炮火侦查中被活活震死。

除却通常的火力侦察,美韩军炮群向潜伏地区还发射不少凝固汽油弹。

很快,枯枝杂草被点燃,大火四处蔓延——可能是前沿阵地纵深辽阔,火势并没有对志愿军潜伏部队造成更大的损失。

时间在一秒一秒过去。

橡树|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黄昏,总攻即将发起,这是参战双方都最紧张的时刻。联合国军在夜前,向中间地带发起了更大规模的火力急袭。

很多潜伏官兵无声无息死于潜伏的最后时刻。

剩余的潜伏官兵则默默无声掏出预备的大蒜、饼干,就着醋吃下他们总攻之前的最后一顿晚饭。

昏暗光影中,394.8高地朦胧起来。

6日,17时30分,三发红色信号弹之后,志愿军以喀秋莎火箭炮为首,其余火炮182门,坦克17辆向白马山394.8高地发起急袭。

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以密集火力发起攻势的第一次,也是苏式喀秋莎火炮应用在朝鲜战争的第一次。

铺天盖地的炮火中,白马山战役就此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