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是信託行業風險的源頭


監管是信託行業風險的源頭

信託業的狂飆突進終於在2018年前四個月畫上了句號,相關監管機構近日撰文稱:信託業防風險、治亂象效果初顯,行業轉型發展勢頭良好。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末,全行業信託資產餘額25.41萬億元,比年初減少8334.59億元,降幅3.18%;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16.09個百分點。其中,事務管理類信託資產餘額14.97萬億元,比年初減少6719.65億元,同比增速比年初大幅下降28.7個百分點。其次,銀信類業務實收信託餘額11.66萬億元,比年初減少5619.08億元,降幅4.6%;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21.25個百分點。銀行表內資金和理財資金利用信託通道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規模合計減少超過2200億元。

於此同時,2018年1季度,信託業實現信託業務收入182.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5億元;實現淨利潤129.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5億元。整個信託行業的盈利相當驚人,這點筆者不認為是成績,這個受益的實現首先是因為此前的基數相當驚人,一個原因是市場收益率飆升。

在一季度發行的1453只產品中,296只信託產品公佈了預期收益率,其中,最高的為10.2%,最低的為4.3%,平均預期收益率約為7.29%,環比增加0.2個百分點,同比增加1.04個百分點。

到了5月份,集合信託產品收益率普遍突破8%,環比漲幅最高達1個百分點,收益率超過10%的產品也不在少數。

另一個原因是,房地產信託業務再次猛漲,今年前三月房地產領域集合信託產品成立480款,僅一月的成立數量幾乎就與2017年前三月數量相當;成立規模966.29億元,同比增長約90%,佔同期成立的所有信託產品規模的34.77%。

房地產業務本來就是信託業擴張的主要通道。房地產信託業務表面上看,似乎是主動管理業務,但其實跟通道業務有異曲同工之妙。信託業最近幾年的狂飆突進就跟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持續穩定有關,長時期對銀行房貸的限制給信託業的擴張提供了難得的窗口,而房地產公司由於不能順利從市場籌到資金,導致其在市場上籌資困難,只能高價從信託公司那裡拿資金,這其實是代替了銀行的融資功能,這是信託業擴張的基礎,今年一季度信託業的擴張也是同樣的邏輯。

信託業的規模在壓縮,同時收益率卻在抬升,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規模壓縮意味著此前通過發新債還舊債的模式難以為繼,許多產品面臨違約風險,而另一方面,高企的收益率卻增加了還債成本。

當然,收益率上升主要原因是整個市場利率上行,但是信託業作為一個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行業,其收入上漲,事實上是實體經濟的受益下降,而這也是中國金融業最為詬病的事情之一。

信託業規模近幾年狂飆突進,形成了龐大的基數,即使是在去年整個金融體系進行去槓桿去通道,降低融資成本的形勢下,其規模仍然是大躍進式的飆升,尤其是通道業務增速驚人。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同比增長29.81%,總規模達26.25萬億元,平均每家信託公司為3859.60億元。其中,主動管理型信託資產規模為7.84萬億元,同比增加9799.98億元;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規模為18.44萬億元,同比增加5.05萬億元。

另外,從結構來看,在佔總信託資產的比重上,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呈“三七開”的局面。主動管理型信託資產佔比29.82%,約為三成;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佔比70.18%,約七成。其中,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佔整體信託資產的比例在2017年有所擴大。2016年底,這個數字是66.13%,2017年底與之相比上升逾4個百分點。

也就是如果信託公司未來嚴格去通道,則信託公司的規模只留下三成。

今年前四月信託業規模的縮減顯然與監管層去年年末痛下決心進行整治有關,相關負責人內部進行嚴厲警告,去年12月26日,國內最大的信託公司之一的中信信託突然向中國銀監會信託部和北京銀監局出具一份自律承諾函公開發表決心書,可見監管層面面臨的壓力和決心。

信託業龐大規模的基數是如何抬高的,不能不說與此前的監管體制有關係,金融監管分割,導致了嚴重的監管套利和監管競爭,監管者成了婆婆,與監管的根本理念發生了嚴重偏離,導致信託業槓桿極具放大,蘊含了較高的風險。

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惡性循環,凡是守規矩的,風險控制好的公司,發展速度會降下來,而那些膽子大,把風險置若罔聞的投資機構,在這輪大泡沫中擴大了規模,賺了錢,把風險拋給了全社會。

這是監管層必須認清的,也是目前該行業的嚴峻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