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混改提速,想像空間巨大

日前,國防科工局、中央編辦、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資委、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關於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轉製為企業實施方案的批覆》。批覆原則同意兵器裝備自動化研究所轉製為企業,明確了轉制適用政策,需要開展的重點工作和程序,提出了有關要求。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是本次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中批覆的第一家轉製為企業的單位,標誌生產經營類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工作開始邁入實施階段。

軍工混改提速,想象空間巨大

而在今年初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發佈官方消息,公司制改制是航空工業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經國務院國資委批覆同意,集團完成了公司制改制。至此,十二大軍工集團全部完成央企改制,成為公司制體制。其核心在於實現出資人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賦予企業獨立的法人財產權,促使國企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此次改制涉及69家央企集團、8萬億元總部資產,以及3200家全民所有制子企業,軍工集團混改大幕正式拉開。

混改將主要圍繞下面三個方面展開:

一、科研院所改制完成後相關資產證券化有望加速科研院所是軍工集團旗下的優質資產,優勢資源集聚,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強,對軍工集團利潤貢獻率較高,目前均未上市。

二、軍民融合政策落地 推動軍工集團混改領域專業化整合和規模化重組提速

2017年12月4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指出,在確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以資本為紐帶,以軍民融合政策落地為契機,促進優勢產業集團與科研院所的重組整合,以增強武器裝備系統集成能力生成為目標的軍民資源專業化整合和規模化重組將成為軍工集團混改的重要內容。

三、以競爭為核心的裝備採購機制更加完善 促進軍工集團提質增效軍工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後,將從體制和根源上解除競爭束縛,改變原有國防工業體系的封閉狀態,衝破原有裝備採購壁壘,打破武器裝備承研承製領域生產關係和壟斷格局,裝備採購機制將更加市場化、規範化、合理化。未來武器裝備的採購是根植於全體系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公平、合理競爭”程序。

軍工混改提速,想象空間巨大

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轉制的獲批,軍工股聞風而動。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成立於1977年11月,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是專業從事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的軍民融合型研究所。

從時間軸來看,2017年7月,國防科工局召開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工作推進會,宣佈啟動首批41家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工作。近一年的時間過去,市場終於迎來第一家軍工院所轉制企業,接下來,試點企業將會逐步展開。A股擁有優質研究院所的軍工企業將會受益於資產證券化帶來的改革紅利。

軍工混改提速,想象空間巨大

下表為部分軍工上市公司以及所對應的軍工科研所:

證券代碼

名稱

對應軍工科研所

備註

002013

中航機電

609、610所

609所(機載機電液壓綜合控制系統)610所(人機工程與生命安全保障系統)

600372

中航電子

雷電所、光電所、無線電所、飛控所、計算機所

600879

航天電子

航天九院

相關的研究所包括13所(慣性技術);16所(液浮慣性器件)、771所(微計算機、半導體集成電路)、772所(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73所(微機電技術)和704所(航天遙測測控技術)。

600343

航天動力

航天科技6院及下屬6家研究所

600038

哈飛股份

602所

002190

成飛集成

601、611、612、648所

600372

中航電子

607、613、615、618、631所

000738

中航動控

614所

600862

南通科技

中航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600118

中國衛星

航天科技五院及下屬12家研究所

600855

航天長峰

航天科工二院及下屬10家研究所

000901

航天科技

航天科工三院及下屬6家研究所

600501

航天晨光

航天科工四院及下屬1家研究所

600184

光電股份

中國兵器205所

601989

中國重工

中船重工下屬28家研究所

600562

國睿科技

中國電科14所

相控陣雷達龍頭

002268

衛士通

中國電科30所

600990

四創電子

中國電科38所

相控陣雷達龍頭

優質標的:

中航機電

中航工業集團旗下兩家機電類院所609、610所盈利情況較好,未來或將成為院所改制試點,公司作為集團機電類資產整合平臺或將直接受益。

航天電子

公司控股股東航天九院下轄13所、16所、704所、771所、772所等多個優質科研院所,主要從事宇航級集成電路、慣性導航等技術研發與生產製造,與公司主業密切相關,且軍民融合潛力巨大,改制後有望注入上市公司並激發活力,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國睿科技

公司控股股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十四所是我國雷達工業發源地,有“亞洲雷達第一所”之稱,在雷達及相關元器件方面具備強大的研發和技術優勢。十四所的華睿系列芯片,填補了我國在多核DSP領域的空白,成為我國雷達及電子裝備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所的5G毫米波大規模MIMO天線,將大大提高5G通信系統的網絡覆蓋和數據容量,支撐5G的建設和使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對我國發展的戰略價值日益突出,公司作為十四所上市平臺,有望承接相關資產注入,核心技術優勢和戰略價值有望進一步提升。

航天長峰

公司控股股東為航天科工二院,截至2017年報數據,航天科工二院控股比例36.25%。作為航天科工二院控股的唯一上市公司,平臺價值凸顯,有望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