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止|創新與成長:救災中的友成

友成基金會參與救災對機構而言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在災害來臨時挺身而出,是各位理事對期待友成的期待,也是基金會應盡的人道主義責任。

其次,通過參與救災,友成凝結了團隊,形成了友成文化。同事,在參與救災的過程中,友成和公益組織建立了感情,凝聚了中國公益的有生力量。

第一階段:協作階段

關鍵詞:背書、協作

汶川地震

創新不止|創新與成長:救災中的友成

在汶川地震前,公益機構、志願者、與政府、社區之間沒有一個相互之間溝通的渠道,相互不瞭解、缺乏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友成利用自身的優勢,整合各方力量,搭建協調機制,為志願者背書,發揮了協作作用。

在汶川地震期間,友成提出了“第一時間、第一線、第一需要”三個快速反應的口號;整合了友成理事成員及理事企業、當地政府、志願者等資源;建立了遵道模式,綿竹社會資源協調平臺;提倡以人為本,人的救援高於一切”,關注災民的心理需要,關注救災人員的安全保障,關注最弱勢的人群,最緊迫的需求。友成以“小規模”行動影響救災的關鍵環節,發揮基金會組織化的優勢,達成“大影響”。

重要里程碑事件:建立遵道志願者協調辦公室、搭建綿竹社會資源協調平臺、建成綿竹兒童活動中心

西南賑旱行動

從09年冬季到10年3月,中國西南大部分地區降雨大大低於往年。在一些地方,旱情已經達到百年一遇的水平,在廣西,貴州,雲南、重慶的許多地區,農作物絕收,飲用水發生困難。

友成基金會針對本次旱情向理事企業專項籌集捐款200萬元人民幣,於3月底在廣西災區一線成立抗旱救災指揮部,在國務院扶貧辦、廣西區教育廳和地方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動員志願者開展以村小為中心進行水櫃建設的“友成賑旱行動”救災項目。

本次賑旱行動歷時44天,在西南三省五地在建立儲水櫃127個(儲水量為780噸);為當地121所學校和村子的22906名學生和群眾生活提供用水設施,緩解生活用水困難;動員了廣西、重慶、貴州、四川、河北、北京等地誌願者320名參與了賑旱救災活動。

第二階段:平臺階段

關鍵詞:平臺、體系

玉樹地震

在玉樹地震期間,各方力量已經意識到,需要在統一的機制下協同開展救災和災後重建,友成在此過程中,完善了汶川以來的多方資源協調機制,引入志願者驛站體系,最終促成了公益組織民間協調平臺的形成。

4月15日,友成基金會發起人之一楊國強先生決定捐款 100 萬元定向用於青海玉樹賑災。此筆款項將通過友成支持正在青海玉樹進行緊急搜救工作的國家地震局緊急救援中心。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積極推動建立志願者和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應急救援機制的建設,2009年5月曾與國家地震局緊急救援中心合作進行了專業應急志願者的聯合演習。玉樹地震救災中,友成志願者與國家緊急救援中心密切合作,為國家專業救援力量提供支持和保障。

重要里程碑事件:玉樹資源協調平臺暨志願者驛站建成

盈江地震

2011年3月10日,友成基金會、友成民間災害應對支持網絡雲南地區樞紐機構綠色流域共同決定啟動三級應急響應,一場公益組織聯合救災的序幕由此展開。

3月11日22時,友成基金會、盈江縣扶貧辦、益行工作組召開會議宣佈成立聯合工作站,明確工作任務與分工。友成基金會將瞄準重災村寨,評估災情、瞭解需求儘快提出應對方案。

友成基金會、州縣兩級扶貧辦創造性地將盈江災後劃分為救災的四個階段,即緊急避險階段、生命救援階段、災後安置階段以及恢復與重建階段。

友成基金會基於自汶川地震以來救災工作經驗,針對性的提出結合當地竹子資源、災民自建的過渡房援助項目,是解決災後安置階段災民最為迫切的需求,項目的提出立即得到了多方響應與支持。

3月20日,首座盈江災後過渡安置房在飛雲寨落成;3月25日,由友成援建的賀哈、弄興、邦巴(4寨)以及賀費 7 個重災村寨 446 戶(3016 人)過渡安置樣板房建設完成。4月15日,7 個村寨全部實現了入住。

友成同時在本地興建了盈江志願者驛站,長期支持災後重建和社區發展。

第三階段:眾包階段

關鍵詞:驛站、發展

雅安地震

雅安地震時期,民間救災平臺已經初具雛形,但公益機構之間的協同和專業化仍有待加強,同時,長期在災區服務的資源尚未完善。友成在此期間協助搭建公益機構應災網絡,使各方各施所長,因村制宜,精準救災和災後重建,以志願者驛站的形式支持公益組織長期服務。

在受災地區,採購了大批安置房急需的彩鋼瓦發放給災民;在籌款過程中,以“家庭救災包”為主要救災產品,與捐贈人溝通更加高效;充分發揮夥伴網絡力量,在蘆山、寶興兩縣建立8個友成志願者工作站;後期,救災工作一直延續至災後重建階段,支持受災社區的生計發展,災後重建,文化恢復,社區復甦等項目。

重要里程碑事件:友成雅安志願者驛站及村級工作站體系建立,各村民生產合作社成立。

第四階段:產品階段

關鍵詞:產品、生態

魯甸地震

在魯甸地震期間,中國民間就在協調平臺已經基本成熟,救災隊伍與救災資源極大豐富,公益組織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友成在此期間發揮了研發優勢,開發了針對救災志願者需求的援動力工作站,以工作站為核心,形成了民間救災生態。

援動力工作站的是完全由友成自主研發的綜合救災支持體系,硬件主體包含4頂帳篷、106種設備,軟件配套30個災區工作文件以及1萬元人民幣應急資金,能夠支持3人志願者團隊,在災區持續服務12個與月。

在魯甸地震中,友成在震中各村鎮建設援動力工作站7個,接待救災公益機構200餘家,開展多項救災志願服務活動,同時發放家庭愛心包2182個及救災志願者工作包295個。

重要里程碑事件:援動力工作站進駐災區。

第五階段:眾籌階段

關鍵詞:普世、影響

西藏(尼泊爾)地震、塘沽爆炸、南方水災

在這一階段,友成通過孵化的路人甲公益平臺,開放籌款渠道,應對多種類型、不同級別以及不同需求的各類災害響應。

里程碑事件:西藏地震、塘沽爆炸、南方水災等多個項目上線籌資。

創新不止|創新與成長:救災中的友成

執行主編 | 張羽漫

顧問 | 葛繼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