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有人问,“什么是HISTORY?”有人回,“HISTORY,就是‘Hi,Story’。”这,就是《你好!文物》的创作初衷:我们向自己的故事问好、然后把我们的历史变成“High Story”,传递给大家。

九龙坡之美不仅在于江湖山林的秀色,也包括历史遗迹中不朽的文化韵味,而后者更称得上是九龙坡的城市之魂。

对于深爱九龙坡的人来说,城市的故事一直都在心头,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写出来……

因为,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让各种文化资源活起来、让它们说话。正如区委书记周勇所说,“让文物活在当下,让历史告诉未来,让重庆惊艳世界。”

于是,《你好!文物》孕育而生,以期通过深入讲述文物背后的基因密码,带领观众了解九龙坡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欣赏文物之美,探索文化之美,传递精神之美。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 在明代,巴县刘氏家族是人才辈出,在民间有“九翰十八都”之称,因为他们先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有的当了翰林学士,有的外放当了州、县地方官,有的在任政绩显著,不断升迁。后有人计算了一下,巴县西柳市里刘氏家族竟然出了九个翰林十八个正副都尉史,而这,也是“九翰十八都”的来历。

  • 刘规一家,举人就不说了,光进士就有好几个。刘规在儿子点为榜眼后,也写诗赞颂并给予很高的期望。诗中说:“吾年廿五以生汝,今汝离怀廿五年。对策御阶夸独步,传胪金殿喜争先。皋夔事业诸书载,周召勋名万古传。寄语汝曹力珍重,寸心期不负苍天。”

  • 全诗意笃情深,后来果然成为了刘春及其后世遵循的处世皋圭,世人所言“刘规教子有方”,从此可见一斑。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螭”位于墓碑顶部两侧

碑高160厘米、宽65厘米、厚8厘米,碑额还有阴刻小篆:“赠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刘公墓表……”字样——这是本文将向读者介绍的一块明代成化年间的墓碑。

碑文所刻的礼部尚书刘公是谁?史料记载,墓主人刘规字应乾,出生于明代四川重庆府巴县,湖广兴国州(今湖北省阳新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曾任云南、山西道监察御史。

刘规的家族怎样?为什么会有巴渝首屈一指世族的声望?

原来,刘规祖先为湖广兴国州人。六世祖刘珉一,元末徙至重庆府巴县;曾祖刘升,曾任丹阳县丞;祖父为刘克明;父刘刚,曾任台州赤城驿丞。

刘规有子五人,长子刘相,次子刘春,三子刘台,另有侧室所出二子刘耆、刘英。有女六人。刘规教子有方,刘春、刘台皆中进士,科第延续五代不绝,使刘氏成为巴渝首屈一指的世族。

猪圈里发现明代墓碑

1987年7月,华岩镇联合村响堂岩的一户村民家,在拆除自家猪圈时,发现了一块大石碑。

工人嫌石碑黑不溜秋又很笨重,准备扔了,可户主看到碑上有字,觉得这块石碑不同寻常,赶紧拦下。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工作人员介绍墓碑碑文内容

石碑上沾满泥土,用水清洗后,石碑上的文字立刻清晰可见。附近居民们听说挖到了宝贝,都纷纷过来看稀奇。

得知这个消息后,当时的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查看后表示,这是明代刘规的墓碑,碑文大部分尚可辨识,但上部风化严重,故有一些文字已斑驳难识。

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一块诰命碑,但上面的文字同样因为风化,大部分不易识读。

碑文有“螭”身份显赫

如今收藏在区文管所的刘规墓碑,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很难再看出原有的大理石材质,但上面的部分石刻文字隐隐可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碑上饰有的4只龙型的浮雕图案。

“这个叫螭(chi),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的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区文管所所长唐国庆说,在古代墓碑上以螭作装饰,通常都表明其身份显赫。根据史料记载,刘规家族的确历代为官,家族背景尊贵。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拓印墓碑

根据碑文可辨识文字,再与文献《巴县志·人物列传》中所附的刘规墓表进行对照,内容几乎完全吻合,这也佐证了墓碑所属。

刘氏牌坊多达8座

刘氏为宋太师刘韦之苗裔,入川前其祖辈刘荣八在祖籍兴国州做了一个承事郎的小官。

元末,刘荣八之子为避陈友谅之乱携三个儿子举家外迁,老大在重庆巴县落户,老二在四川万县落户,老三返迁回阳新王英镇隧洞村。

重庆巴县刘氏家族在明代是仕宦之家,从六世刘规到十世刘世曾等连续五代十位进士。

刘规有子五人,其中刘春、刘台皆中进士,后科第延续五代不绝,迄于清初,使刘氏成为巴渝首屈一指的世族。

位高权重的是七世刘春,即刘规的儿子,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进士一甲榜眼,正德八年(1513)升礼部尚书,谥文简公,赠太子太保。

昔年,重庆城内有举人坊、天宠荣封坊、都宪坊、功靖西南坊、榜眼坊、兄弟解元妨、阁学坊、内侍清臣坊,俱为旌表刘氏历世显宦。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拓印出的墓碑碑文

榜眼牌坊保留至民国初

重庆城内的刘氏牌坊早已不在,惟表刘春之榜眼坊,清道光22年改建重庆府文庙时重建于庙左,辛亥革命后尚存。由此可见其家族在当时地方社会和重庆历史上的知名度。

榜眼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经过三、四百年后,清朝道光年间,重庆府文庙修缮时,也将牌坊拆了重建。辛亥革命以后,因年久失修,才拆除了,但基座还在。

有故老曾说,当年他看见过,挨着来龙巷不远。牌坊是没有了,但民众习惯上仍然叫那点为榜眼牌坊。直到重庆建市,开辟马路,榜眼牌坊的基座彻底消失,榜眼牌坊这一地名,才慢慢在民众心里淡化。

有“九翰十八都”之称

在明代,巴县刘氏家族是人才辈出,在民间有“九翰十八都”之称,因为他们先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有的当了翰林学士,有的外放当了州、县地方官,有的在任政绩显著,不断升迁。后有人计算了一下,巴县西柳市里刘氏家族竟然出了九个翰林十八个正副都尉史,而这,也是“九翰十八都”的来历。

刘规一家,举人就不说了,光进士就有好几个。

刘规中的是进士。儿子刘春进士,廷对是第二名榜眼。刘春的弟弟刘台,是弘治五(1492)年,四川省乡试中第一名解元,同他哥一样,也是魁首。弘治九(1496)年进士,当过广东提学。

刘春的儿子刘彭年,正德九(1514)年进士。刘春哥哥刘相的儿子刘鹤年,正德三(1508)年进士。刘春的孙子刘起宗,嘉靖十七(1538)年进士。刘起蒙,嘉靖三十二(1553)年进士。刘鹤年的孙子刘世曾,嘉靖四十一(1562)年进士。刘起宗的儿子刘世赏,隆庆二(1568)年进士。

刘春刘台相隔几年都成了进士,得到地方贤达和乡邻的敬佩。有好友杨廷和写诗赞扬刘春刘台说:“君家兄弟好文章,经学渊源有义方。夺锦两刊乡试录,凌云双立解元坊。大苏气节古来少,小宋才名天下香。从此圣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解元,是说二刘都是乡试中的第一名,元是第一的意思。

刘氏后人不忘先祖家训

刘规在儿子点为榜眼后,也写诗赞颂并给予很高的期望。

诗中说:“吾年廿五以生汝,今汝离怀廿五年。对策御阶夸独步,传胪金殿喜争先。皋夔事业诸书载,周召勋名万古传。寄语汝曹力珍重,寸心期不负苍天。”

此作为寄子高中之近于书信的诗歌,全篇虽洋溢喜庆得意之感,然严父之尊亦赫然在纸,谆谆诲教,勉勉期许,尽显舐犊情深。

诗歌开篇似家常俚语的感叹:“我25岁时生下你,而今在你离开娘怀 25年时,终于成了大器。”

接着的两联用了“传胪、皋夔、周召”等三个典故,表现了一位父亲盼望儿子不可固步自封,而要以古之贤人为榜样,求得“事业诸书载,勋名万古传”的辉煌。

刘勰《文心雕龙·征圣》中说:“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刘规学富五车,训子自当“征于圣”,“宗于经”,引经据典增强了全诗的说服力。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叮嘱说:“娃娃,你小子要珍重努力,可别辜负了父老乡亲和老天爷对你的殷切期望呀!”

全诗意笃情深,后来果然成为了刘春及其后世遵循的处世皋圭,世人所言“刘规教子有方”,从此可见一斑。

如今,生活在我区的刘氏后人刘国柱老人回忆先祖家训时,感叹地说,小时候,长辈就给他们讲述刘规、刘春、刘台的故事,叮嘱他们要像先祖一样,“多读书,勤勉踏实做事。”而这些故事和话语,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刘氏后人。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刘规生平

刘规是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三甲进士。最初刘规任浙江馀姚县知县,政绩十分卓著,而后分别还任湖广麻城县知县、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东。任内优礼耆旧,政尚德化,深受民众爱戴。入祀名宦祠。正德三年(1508年)九月十四日卒,年七十三岁。

名词解释

诰命

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开始,凡文武官员的迁改职秩、追赠大臣、贬乏有罪、封赠其祖父妻室,都用诰命。元代封赠文书有宣明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明沿宋制,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

榜眼

明清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叫会试,举人参加考试后,被录取了就是进士。在这之后的又一次考试,就是廷试,也叫殿试,是由皇帝在金銮殿亲自主持的考试。由皇帝钦点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榜眼牌坊,是为了表彰榜眼刘春而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