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人類輸了麼?「全球首次神經影像『人機大戰』」決賽結果居然這樣……

這算人類輸了麼? AI到底是怎麼來判斷的?

來源 | 中國縣域衛生

这算人类输了么?“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机大战’”决赛结果居然这样……

神經科醫生能否戰勝人工智能?就在這兩天(2018年6月29日-30日),全球首場圍繞神經系統疾病影像診斷的“人機大戰”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展開巔峰對決。

今天(6月30日)下午,經過緊張而激烈的角逐,最終,在A組比賽中:225例判讀,一部AI用15分鐘準確率達87%,15位醫生用30分鐘準確率達66%;B組比賽中,10名頂尖醫生對戰AI,同樣完成30道腦血腫擴大預測試題,AI以83% VS 63% 準確率勝出。

這算人類輸了麼?

1

神經系統AI輔診應用,強勢來襲

6月30日,“AI+醫學影像”的一大突破性新科技亮相於中國卒中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8(CSA&TISC 2018)。由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人腦保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中國卒中學會聯合主辦的“CHAIN”杯全球首場神經影像人工智能人機大賽全球總決賽正式點燃戰火!

在這次大賽中首次於公眾正式亮相的神經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BioMind天醫智”由全球首家神經疾病AI研究中心和首都醫科大學人腦保護高精尖創新中心共同研發完成,也是目前全球首款頭部疾病(涵蓋腦腫瘤、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和卒中等)MRI、CT影像AI輔助診斷的整體應用產品。

據悉,近半年來通過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近十年來接診的數萬餘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病例影像的系統學習,“BioMind天醫智”在腦膜瘤、膠質瘤等常見病領域的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已達90%以上,相當於一個高級職稱醫師級別水平,實力不容小覷。

與其對應,此次出場應戰的“人類戰隊”,則由25名全球神經影像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和優秀臨床醫生組成,他們中不乏擁有幾十年臨床工作積累的影像學“大咖”,以及有志於AI系統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經前期招募、預賽及定向邀請,6月30日,他們代表人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研究領域最高水平與“BioMind天醫智”決一勝負。

2

切磋技藝,體驗人工智能魅力

在賽前,不少專家對比賽結果都給出了自己的預測。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胡學強教授表示,在判斷的準確率和速度上,人類可能還不是AI的對手。

作為本次決賽的評委之一,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會長、重慶醫科大學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和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謝鵬教授表示:“對已有知識的診斷來說,從大數據深度學習的概率看,AI獲勝的幾率要大的多,它應是瞭然於胸的。但在一些新的、特定的、目前醫學界也還沒有沒有太多共識的疾病領域,AI可能還‘搞’不過人類。即使是AI全勝的圍棋比賽中,一場下來幾十手的交戰中,我從不認為人類的每一步棋都是輸給計算機的,有些地方,人類比計算機的思路更精妙。”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大數據中心主任李昊也表示,從目前訓練情況來看,AI完勝人類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結果確實如此,說明在現階段,AI學習成績是充分可靠的,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它覆蓋神經系統更全面的疾病種類。當然,也完全存在個別非常有經驗的醫生打敗AI的可能,這提示AI目前學習的樣本量還不夠大,沒有標註出所有的情況,更需要專家幫忙完善。

“我個人並不是很在意這場比賽誰輸誰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表示,本次神經影像人工智能人機大賽並非意在挑起人類醫生和AI的戰火,反而希望通過專業技術的切磋,讓醫生和AI對彼此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為未來臨床醫學診斷中成為‘默契CP’打下基礎。希望能通過這個比賽,使醫生們都能體驗到AI的魅力,特別是讓部分對AI抱有懷疑態度的醫生,進一步對AI進行了解,消除恐懼。此外,希望讓大家看到,AI可完成一些僅憑人類很難達到的水平,如準確預測腦出血和血腫的擴大,今後能更好地利用AI實現診療水平的創新和提升。”

3

“神經影像人工智能人機大賽”賽制介紹

此次大賽分A、B組進行,A組內容包括:顱內腫瘤CT、MRI(核磁)影像判讀;腦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讀及血腫預測;B組腦血管病(狹窄、微出血、梗死、腦白質病變、腔隙灶、血腫)病灶標識,出血體積及梗死體積測量。

这算人类输了么?“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机大战’”决赛结果居然这样……

A組於6月30日下午14:05率先開場。15名“人類戰隊”成員(全國線上預賽產生的優勝者6名、國內神經疾病排名前列的專家7名+國外知名醫院專家2名)組團應戰“BioMind天醫智”。本組比賽試題共225題,人類選手每人回答15題,“BioMind天醫智”回答225題,最終以人類選手整體成績 VS “BioMind天醫智”成績。

这算人类输了么?“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机大战’”决赛结果居然这样……

B組比賽於15:00接續進行。此次對陣BioMind天醫智”的為10名人類神經影像領域“大咖”(國內神經疾病排名前列醫院專家8名+知名醫院的專家2名)。B組比賽中,每名人類選手都與“BioMind天醫智”一樣,完成30道題的挑戰,最終將以人類選手整體成績 VS “BioMind天醫智”成績。

A組試題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學中心主任高培毅教授從天壇醫院腦腫瘤病例庫中隨機挑選,B組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教授從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腦出血病例庫隨機挑選,兩組試題均非AI訓練試題,為保證試題的保密性,北京市長安公證處的公證人員為試題挑選、封存進行了公證。

賽前,公證人員正式為試題解封,並交付本次決賽評審專家,進行最終題目抽取。據瞭解,由於本次比賽使用的病例均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病例庫中回顧性病例,因此,最終評判結果以醫院最終病理結果為準。為保證準確性,選手開始答題後,評委對試題結果進行二次審核。

除正式比賽外,為了讓更多現場參會人員參與到決賽中來,本次總決賽還特別設置AI體驗賽環節,6月29日全天分為五個時段(上午10點、11點,下午1:30、2:30、3:30,)在國家會議中心1層,天壇會展區015-023展位,設置主題為腦血管病(狹窄、微出血、腦梗死、腦白質病變、腔縫灶、血腫)等領域的對戰活動。

4

各方點評比賽結果

在比賽過程中,現場觀眾可以看到,AI戰隊3分鐘就出診斷結果,人類專家組經過長時間診斷後終於進入幾種會診討論環節。

希望人類贏的,在祈禱;希望AI機器人贏的,在等待。

最後,比賽結果終於公佈:從準確率上說,A組,人類專家組66% VS AI戰隊87%;B組,人類專家組63% VS AI戰隊83%。

這算人類輸了麼? AI到底是怎麼來判斷的?

現場專家點評歸總如下:

一是人機水平相差不大,都沒有達到90%,無論是在腫瘤判斷還是常規積血判斷方面都有比較大的上升空間;

二是未來AI機器人會有更大的進步,但是短時間內代替不了醫生;

三是期待AI機器人在醫療領域有更大的發展,解決重複性工作,讓醫生有更多精力進行創造力工作。

你怎麼看?你是怎麼想的,歡迎留言!

——大家都在看——

縣域衛生領域最大規模年度盛會即將召開

八月西安千家縣域醫療機構精彩集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