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在外面受了氣,自己回來卻向家裡人發脾氣,這是什麼心態?

萌妹子軟軟


生活中這種人挺多的。同理在單位比較“橫”的人回家對老婆孩子好好的。平常在單位的“老好人”回到家裡卻“面目全非”。因為在外面的人不是他熟悉和能掌控的,沒有安全感。他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對待他;而家裡人是他熟悉可以掌控的(或者是家裡人能理解包容他),所以有什麼不滿情緒會“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特別是在外面受氣之後回家發脾氣就更厲害,這就是他在找“平衡”,不然他在外面受的氣沒有出口就會鬱積在心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是對其本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也傷了家裡人。


中醫在身邊


謝謝提問。


心理學中有個防禦機制叫做轉移,就是指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慾望或態度轉移到另一個較為安全的對象上,而後者完全成為前者的替代物。

這種替代物很容易出現在父母,或者家庭成員中和我們比較親近的人身上。因為在他們那裡,我們會較多的安全感,所以很多時候,在外受到的委屈、不甘等等負面情緒會回到家中爆發。

不可否認的是,國人都較為內斂、含蓄。但這就會導致我們無法將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較為順利地表達出來,於是,發脾氣成為了一個很直接的方式。

這其實是我們內心焦慮的一種體現。如果在這點上,我們能有所覺察的話,就會知道發脾氣的人其實是在傳遞一種想法,ta需要被人看到,被人關心、被人陪伴。

發脾氣是一種很消極的溝通方式,很無奈的是有些人本能的首選項就是這個。

發脾氣其實也是一種向內的攻擊,就是對自身的攻擊,因為我們都知道發脾氣其實是傷肝的,在外受到的委屈,需要發洩才能讓自己好過一些。但往往一半對他人(表達對原先那個對象的不滿),一半對自己(表達對自己的不滿,但這往往在潛意識中,很難被覺察。)。

最後,作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如果有一天遇見家人回來後,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發脾氣,我們可以換一種理解方式,就如《非暴力溝通》中所提到的: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


浮生流景


這種人認為,親人無論我怎麼樣他們都不會離開我。在這裡是安全的。這還是一個嬰兒狀態。需要成長自己。

家裡人也是人,很希望自己的家人回來是一個開心的狀態,這樣大家都舒服。如果回來的是一個發脾氣的人,鬧的全家人都不愉快。建議改變這個壞習慣。進門前,把壞脾氣留門外。

作為家人,也可以理解到他可能在外面有不開心的事情,我是他的親人,我是他最愛的人,他才有氣向我撒來釋放一下情緒。在我這裡是安全的。先不去責怪和回擊,試著問,發生了什麼事?能和我說說嗎?並給予安慰。效果會很好。如果這時給予回擊,必將引起一場戰爭。

家庭的溫馨需要家人共同去營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