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僅和端午節有關,還和重陽節有關?

1989年我國將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倍思親”,我們在重陽節這天“插茱萸、登高、賞菊”。我國的傳統節日或多或少都有來歷,比如端午為了紀念屈原,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中秋為了紀念嫦娥,那麼,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呢?

屈原不僅和端午節有關,還和重陽節有關?

重陽節的來歷,是一個歷史的懸案。晉代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到漢武帝時就已經有了重陽節的習俗,至於重陽節的來歷無處可考,只斷定重陽節“蓋相傳自古莫知其由”。直到現在,《辭源》、《辭海》、《中國風俗辭典》等工具書對重陽節的來歷都未作出解釋。而近期有人梳理先秦古籍和史料發現:重陽節來源於楚國,是楚人為求登天拜渴先祖祝融的傳統活動。

屈原不僅和端午節有關,還和重陽節有關?

《楚語》中記載了楚國神話中著名的“絕地天通”的故事:楚昭王熊翰是一位虛心好學的國君。有一天,他問大夫觀射父:“《周書》上所說的我們楚國祖先祝融斷絕了天和地之間的通道是怎麼回事?如果不是這樣,人們就能夠登天吧?” 觀射父見楚昭王這麼虛心地問自己,心中十分感動,盡其所知,詳細地作了回答:祝融斷絕天地之間的通道是有原因的。古時天和地是相通的,人間少數特別聰明、虔誠的人(男的叫“現”,女的叫“巫”)能在天和地之間自由往來,引導老百姓通過祭祀表示對天的尊敬,一切都很有秩序。但是等到少皋(黃帝的兒子)衰落時,南方的部落“九黎”人不講這一套,對神沒有敬畏感,當時,黃帝的繼承者帝擷項命令主管天和地的大臣祝融斷絕地上的老百姓與天庭來往的通道,讓天和地之間恢復舊有的秩序。

以後楚人就選定夏曆九月九日前後這個日子,進行一年一度的登高活動,形成風俗。這一風俗先是在長江流域楚境內流行,後來“秦承楚制,漢承秦制”,在漢代被正式確認,習用至今,成為人們熟知的重陽節。

屈原不僅和端午節有關,還和重陽節有關?

從楚國神話“絕地天通”的故事推演出登高節,楚國的文學中也有記載。《遠遊》是屈原的一篇力作,漢代王逸說屈原寫此文時“章皇山澤,無所告訴”,便“託配仙人,與俱遊戲,周曆天地,無所不到”。其中,屈原在敘其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天地之間時,自豪地宣稱自己“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點明自己就是在“重陽”這個特定日子的清晨,想直接到天庭去的心情。特別重要的是,屈原宣佈自己到天庭的路線是:“指炎神(祝融)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過衡山而觀九疑山)”,以後因為“祝融戒而還衡”,見到祝融以後,接受祝融的勸告而改變南行路線,北去洛河,“騰告鶯鳥迎亦妃”。

“重陽”的具體日期《遠遊》一詩並沒有明確回答。然而,在楚國其他史籍中則有記載。在《國語·楚語》中有明確記載:楚大夫子期祭祀楚平王,把祭祀的牛肉送給楚昭王,虛心好學的楚昭王又問博學的觀射父有關楚國的祭祀制度,觀射父作了全面的回答。此外觀射父還明確指出祭祀的最佳時間一般在秋季“日月會於龍戲(音豆)”這一天,並指出只有這一天人間土氣收斂不發、天高氣爽,各種穀物都收回家,群神才活躍地行動。漢代韋昭為《國語》作注時指出“龍猶”(同“旬始”一樣,也是星名,居東方蒼龍七宿之末,又叫龍尾星)約在夏曆十月出現。這已經比較接近今天習用的“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的日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