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讀|竹林七賢和「天竺」有關?別驚訝,這只是一種誤讀!

歷史解讀|竹林七賢和“天竺”有關?別驚訝,這只是一種誤讀!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年間的一批賢達,他們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七賢,顧名思義是七位賢人的意思。而對“竹林”的解讀,卻有一些疑問。有其他宗教人士認為,竹林乃是比附“天竺”二字產生的,很可能是以格義的譯經方法而對“天竺”的中國化闡釋。

有部分人士認為,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乃取天竺與“竹林”之相似音,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因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而是對“天竺”的格義之稱。他們認為,鑑於當時的政治高壓,文人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由此就產生了“竹林”與“天竺”的比附。

歷史解讀|竹林七賢和“天竺”有關?別驚訝,這只是一種誤讀!

注:對“格義”的誤讀,造成了七賢與釋教的關聯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一文中,通過檢索佛教經典《大正藏》的相關譯名,認為“竹林”系東晉士人附會佛教經典的觀點值得商榷。韓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賢名義考辨》一文中也認為,“竹林七賢”的命名與僧徒解經的格義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衛紹生在《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一文中指出,“竹林”應該在七賢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

《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說他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歷史解讀|竹林七賢和“天竺”有關?別驚訝,這只是一種誤讀!

這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即是老莊思想的信奉者。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精神上倡導清靜無為,基於此,“竹林”之稱也理應與“天竺”無甚關係,大約屬於後世某些人的誤讀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