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后人却把他比作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名臣。两人之间既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志,都是不世出的济世良才。而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诸葛亮忠心耿耿,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懿则野心勃勃,背义忘恩处心积虑,为自己儿孙篡夺皇权铺平道路。

皇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后人却把他比作司马懿

诸葛亮被称为淡泊宁静的“卧龙”,而司马懿被形象比喻为蓄势待发的“潜龙”,两种人看似别如天壤,黑白立判,实则到了现实中,两种人还真不好区别。诸葛亮死后不到八十年,也就是司马懿死后六十年,东晋就出了这样的一个奇人。此人的志向、功业和能力都很出众,一度被皇帝比作诸葛亮,然而后人对他的评价却不高,甚至把他视为司马懿第二。

皇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后人却把他比作司马懿

此人就是东晋权臣桓温。桓温,是东晋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重臣,独立掌控朝政十余年,对东晋历史走向发生过重大影响。桓温出身名门,父亲桓彝是东晋名士,满腹经纶志向远大,桓温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的胆略和能力很早就显现出来。《晋书》记载,他父亲桓彝在一次变乱中被仇人所杀。桓温暗藏利刃,孤身冲入仇人家中为父报仇,使得仇人丧身刀下,世人都被他的勇气震惊。

皇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后人却把他比作司马懿

桓温后来投身军旅,成为东晋的一名武将。凭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桓温屡立战功,很快脱颖而出,声誉鹊起。到建元元年,年方三十出头的桓温,已经升任东晋徐州刺史,都督三个州的军事,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当时东晋偏安江南,而江北的千里中原,西蜀的天府沃土,原来都是晋朝故土,此时却沦陷于北方的众多游牧部族之手。东晋皇帝却不思进取,但求偏安一隅就心满意足。

皇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后人却把他比作司马懿

桓温志向远大,立志要收复晋朝故土。他厉兵秣马,先后发起多次西征和北伐,战果辉煌。雄踞西蜀的成汉国被桓温灭掉,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国,都在桓温的北伐大军攻击下伤亡惨重,为晋朝收复大片土地。桓温锐意图强,北伐中原,以复兴晋朝为己任,深受东晋朝野民间的赞誉,他也因此被视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的传奇人物。

东晋皇帝把桓温视为国之栋梁,把他比作诸葛亮那样忠心耿耿的治世能臣。《晋书》记载,晋简文帝曾经“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让桓温享受诸葛亮当年那样的礼节待遇,可以带着卫队出入皇宫,以示器重和信任。晋简文帝病重时,“遗诏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再遗诏中任命桓温为辅政大臣,希望他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报效国家。

皇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后人却把他比作司马懿

皇帝把桓温比作诸葛亮,桓温内心想法却有所不同。日渐巩固的地位,和日渐强大的实力,让他催生出一颗日渐膨胀的野心。桓温逐渐不满足于久居人下,起了不臣之心。《资治通鉴》记载,桓温有一次和亲信部属闲谈,说了一句话:“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句话暴露了桓温的狼子野心,证实了他本质是个一心贪图权势、毫无道德气节的小人。从此后,这句话也被乱臣贼子奉为座右铭,受到后人千年唾骂。

桓温一生位极人臣,把控东晋朝局于股掌之间十几年,他虽没有没有突破最后一道界限,到死也没敢篡位称帝,但他的作为却和司马懿如出一辙,为儿孙篡位铺平道路,他的儿子桓玄最后还是篡夺东晋皇位,建立桓楚。桓温一生虽有诸葛亮那样的志向和功业,却也有着司马懿那样的野心和贪念,后人把他判定为司马懿第二,正如《世说新语笺疏》所说,他是“司马宣王一流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