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化縣「超級大班」800多個 教育局騰地方辦學

湖南新化县“超级大班”800多个 教育局腾地方办学

6月14日,新化縣上渡街道辦事處明德學校初中部的學生在上課,這個班的學生94人,老師需戴麥克風上課。洪克非/攝

7月4日,湖南省的新化縣教育局整體搬遷至新化縣農村公路局辦公。

這已是新化縣教育局8年之內第二次搬遷辦公樓。

2011年,新化縣教育局從用了20多年的老辦公樓搬遷出來後,就沒有了自己的辦公樓。囿於縣財政困難,新化縣教育局近150名員工只能臨時租用場地辦公。

而這次的搬遷與縣裡持續上升的“大班額”現象密切相關。

全縣“超級大班”800多個

新化縣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新化縣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6萬多人,全縣存在56人及以上大班額的班級1333個,佔比37.14%;存在66人及以上超大班額的班級846個,佔比23.57%。

特別是近年來,新化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一直以每年近8000人的速度迅猛增長,直接造成了學校校舍的緊張,專用教室、教學設備等嚴重不足。

為了騰出教學場地,幫助更多孩子入學。新化縣教育局思考再三,決定拿出局裡的辦公樓來辦學校。

據記者瞭解,新化縣教育局現在的辦公樓,其實也不是自己的。多年前,該局為了支持該縣重點工程從老城區的青石街搬離後,一直沒有新建辦公樓,而是租用原新化一中原星臺實驗學校的老舊校舍辦公。現在為了化解大班額,不得不騰出辦公樓辦學校。

湖南新化县“超级大班”800多个 教育局腾地方办学

新化縣城一所小學“六一”兒童節表演,人滿為患。洪克非/攝

一個班99名學生,老師連學生名字都記不住

6月中旬,記者隨機走訪了新化縣明德學校、四小、鐵牛中學等幾所當地知名學校。發現在這些學校中,“大班額”比比皆是:學生最多的教室擠著99名學生,學生最少的教室也有65名學生,平均下來每個教室約有80名學生。個別學校的學生總人數高達5800多人。

6月14日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上渡街明德學校,隨機詢問幾名放學回家的學生所在班級的人數。其中,一名一年級小學生搶著告訴記者:“我們班有86名學生。”另外幾名二年級小學生也說,他們班有99個人,是二年級最多的一班。而其他一些班級學生回答,班裡學生數大約在80多到90多人不等。

校門口一位接孩子的楊女士苦惱地說:“孩子班裡人多,上學快一個月的時候,老師連我孩子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記者在明德學校初三19班的一間教室門前看到,4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裡擺放著99張課桌。“學生座位,前排緊靠著講臺,後排緊挨著後牆,學生轉身都費勁”。

一位學生抱怨,由於學校的廁所緊張,很多時候下課時間連上廁所都排不上號,尤其是女生,基本都是憋著等到中午或者下午放學才能解決。一些家長向記者抱怨:孩子班裡的學生多,老師上課管不過來,孩子上一天學根本就沒有學到什麼,現在孩子每個月補習班的費用遠遠超過學費。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說,她坐的位置有點靠後,老師聲音小了,聽不到老師說什麼,有時候光線不好,黑板上的字也看不清。“一個班學生90多個,有時候老師上課還要帶擴音器,但是孩子的學習要家長每晚輔導。”家長李女士說。

空間的逼仄不僅讓孩子的學習受到影響,更有安全隱患。

據明德學校校長曾立祥介紹,很多班級全班只有中間留了一個過道,學生下課上廁所,膽大的從課桌上踩過去,膽小的從課桌下鑽過去。一旦發生火災、地震等緊急情況,學生根本無法及時脫身。

隨機走訪的幾所小學中,記者注意到,除四小有操場,其他如明德學校等校內都沒有可供所有學生同時進行課間操的操場,學生們課間玩耍只能在教學樓的過道和校園內硬化的水泥地面上進行。據悉,由於場地的限制,近幾年來,這幾所學校的學生從來沒有做過課間操,更沒有進行過一次全校性的升旗儀式。

學校數量幾十年沒變化

新化縣四小的校門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學校大門外兩邊停滿的自行車和摩托車,一輛挨著一輛。

附近一些商戶告知,這些自行車和摩托車都是小學生和學生家長的,因為城區內小學少,很多學生家離學校比較遠,只能騎自行車上學。

一些家長稱,新化縣城區近40年來,只新建了一所思源學校,之後就再沒有新建中小學。這一說法得到了幾位當地學校負責人的證實。他們說,現在新化縣要轉一個學生到城區學校,史無前例地嚴格——必須要由縣教育局基教股蓋章簽字,由局分管領導親自把關。

上述校長們說,尤其近年來,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和父母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意識不斷增強,許多農村孩子相繼跟隨父母到城區上學,致使城區學校常年出現大班額現象,隨之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更加突出。

明德學校校長曾立祥介紹:“2010年,該校只有300餘名學生。而現在該校的在校生人數達到了5808人,7年間激增了14倍。”學校只好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擴建教學樓。

目前,該校現有面積22932平方米,生均校園面積3.95平方米,而湖南省級標準為人均12.56平方米,不及省級標準的三分之一。而新化四小等學校的生均面積則更低。

“這個學期馬上就要結束了,意味著下學期的招生也要開始了,對新化的學校來說,招生就是一場災難。”曾立祥告訴記者,學校大部分班級的教室裡已經再也擠不進一張課桌。為解決該校的大班額問題以及新學期新增學生順利就讀的問題,萬般無奈之下,縣教育局決定將機關辦公樓騰出來,改造成教室,把明德學校整個初二、初三19個班級整體搬遷至教育局辦公樓就讀。

教育局:大班額從根源上難以緩解

根據教育部對於小學及初中班級人數的明確規定:小學班額不超45人,中學班額不超50人,但新化已經嚴重超標。

對此,新化縣教育局局長袁華新說,新化的大班額現象是歷史造成的。1990年新化縣城總人口8萬多人,如今新化縣城總人口達到30多萬人。因為小學階段屬於義務教育,所以要確保小學生免試就近入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殘疾兒童入學,還要確保特困家庭子女入學,這就造成了縣城內學校大班額現象的發生。

袁華新表示,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按照消除大班額的要求和新招生的需求,城區今年秋季需在現有班級的基礎上增加教室171間。根據城區學校建設進度,他們充分挖掘現有學校潛力,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教室:城區所有學校騰出佔用教室的小賣部和尚未配備的功能室,可增加教室80間;在建的上梅二小、上渡中小、思源學校、新田學校的教學樓在秋季開學前投入使用,可增加教室50間;明德學校校門口綜合樓因溶洞勘探需延遲一個月,預計在國慶節後投入使用,可增加教室12間;教育局現辦公地點原是一所學校,辦公樓可以改建為教學樓,可增加22間教室。

甚至,他們還把主意打到了幼兒園的身上——根據教育局人員在城區多次走訪,發現上梅街道小太陽幼兒園有8間教室可以租用。

袁華新承認,上述措施只能解新化教育的燃眉之急,卻無法徹底根治新化的“大班額”現象。因為,按目前基礎教育的配置標準,新化城區中小學校每增加一個學位,需要政府一次性投入5萬元,這不包括每年4000元的運轉經費。而新化縣2017年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2.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僅7.9億元。如果城區每年增加2000個學位,政府在硬件、師資、運轉等方面的投入,每年需追加投入兩億元。而新化縣財政主要靠上級轉移支付,僅教育投入這一塊,就令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不堪負重。

而原來寄予希望的融資辦學的通道,目前已被堵死。隨著國家嚴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新化學校建設資金的籌集異常艱難。近兩年來,新化縣僅靠上級安排的教育專項資金(每年約1.2億元)進行學校建設,學校建設所需資金嚴重不足。

事實上,新化基礎教育面臨的難題不僅是大班額的化解。袁華新告訴記者,2019年還將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驗收和湖南省兩項督導評估。

經測算,新化縣通過評估驗收及完成消除大班額任務,需投入資金24億餘元。

目前,新化縣教育局已在城區落實新增教室171間,2018年秋季開學將增加學位1萬個以上,可消除411個超大班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