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店口:一個由強鎮向小城市蝶變的傳奇|「小城故事」⑥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編者按: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作出的重大決策。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為加快中心鎮轉型發展,懷著“讓農民在家門口過上城市美好生活”的美好願望,2010年底起省委、省政府分別在省級中心鎮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擇優選擇集聚輻射能力作用的特大鎮和縣城創新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加速新型城市化,至今已開展3輪,在全省佈局了69個試點,它們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富饒的浙江大地。

小城市培育試點以三輪的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以體制創新為核心,以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資源集約為手段,以建設“有大城市的功能設施和現代氣息、大自然的田園風光和生態環境、大幅度的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大批量的農民轉移和穩定致富、大力度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現代化特色小城市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浙江時代特徵的新型城鎮化路子。

8年來,通過強鎮擴權、補全功能、提升管理,一個個“特大鎮”因賦權活能而蝶變成“小城市”,通過繁榮經濟、體制改革、創新制度,一個個“農民”洗腳上岸變身為“市民”。小城市培育試點改變了浙江城多鎮少、城鎮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構建了城鄉發展新格局;破解了浙江人多地少、要素不足的制約,建立了要素集約利用新機制;解決了浙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匹配的矛盾,探索了政府職能轉變新模式。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為了宣傳好小城市培育試點成效,為小城市培育增添正能量。特別推出“踐行八八戰略·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浙江小城故事系列宣傳報道,錨定小城市,筆墨大繁華。

往期回顧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店口這個名字,本就埋著一顆雄心。

她最早叫“巔口”,因地處浙江諸暨、蕭山、紹興三地交界的山巔之口而得名。這樣一個“三不靠”的山區鎮,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在很多年前,一心想闖出天地的當地人,生生把群山眺望的“巔口”改成門面開張的“店口”,以此為造城的第一塊基石。

而之後的開場,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方式,比如從店口老街邁出的第一步。老街原名村口街,是老店口最繁華的所在。後來,店口的“村口”不停向東生長,她漸漸成了人們口中的“老街”。這裡據說是店口崛起的首發站,許多後來的“大佬”從這裡發跡。區區幾百米的老街,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著墨,畫出一條條泱泱的商業帝國脈絡,描繪出店口傳奇的腳本。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產城融合

從這裡出發,店口人一走就是40年,走出浙江“資本市場第一鎮”,走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試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華東地區首個鄉鎮級金融安全小區”,還走向一個更偉大的夢想:把店口打造成中國小城市發展樣本。

2010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啟動的小城市培育試點為店口的造城夢插上騰飛的翅膀。

為了這個小城市夢,店口開始在摧毀和重塑中艱難生長。熔鑄電鍍、燃煤鍋爐曾經是店口五金的發展基石,卻遭遇最凌冽的刀鋒。而店口也通過這樣的淘汰機制,於陣痛中倒逼企業向“高、精、尖”發展。之後,店口以產城融合之名,搭乘一趟北承南接的高鐵,開往下一個春天。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一個產業集群、企業集聚、要素集中、土地集約的現代高新園區在解放湖生根發芽,“銅領智創園”、海亮銅深(精)加工產業園、友地金屬加工生態園區和友地高新技術產業杭州園,這些閃著金屬光澤的名字,為“店口銅加工”這個省級區域名牌提煉成色。

銅產業的涅槃重生只是店口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一個代表,停不下來的店口人又投入開疆闢土的征程,2017年店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2.6億元。店口引進易桂塑膠、勇騰新能源、佳沃通訊等一大批高新項目,把產業格調提升到另一個層級。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從實體的五金城、水暖城、到虛擬卻有更廣外延的高新科技城,改革開放40年,也是店口造城的四十年。這一路絕塵背後,是4200多家民營企業構成了龐大的產業集聚。

也是在這樣的渾厚底蘊中,店口發起另一種造城模式:民資造城。

2014年,在政府投資的撬動下,吸引了8.7億元社會資本流入:投資5.2億元的嘉凱城城市客廳、投資3.5億元的盾安悅新城兩大商貿綜合體。這種以BT、BOT和全額民資等方式熱投小城市建設,開展汙水處理廠、農貿市場、敬老院、小學等項目建設,將產業興城演繹成春風十里、萬花千樹。

人的城鎮化

產城融合的意義在於,創業與生活的相輔相成,給予一座小城市發展所需的澎湃後勁。其初衷,在十九大後人人耳熟能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而在店口,“人民”有著更柔軟的因子。2013年,一部微電影《我在店口》爆紅。它的特殊在於參演的所有人只有一個名字:新店口人。相較於其他地方的“外地人”“外來務工人員”“外來建設者”等等稱呼背後的優越感,店口對於那些被產業吸引、從五湖四海匯聚而來的務工者、創業者,表現出最大的寬厚與誠懇,卻自有一種溫暖的力量。

這不僅是一種口頭的甜蜜表達,更是實在的情感輸出。憑藉一年20多億元的財政總收入,店口給“新店口人”提供同城待遇:一張囊括“就業、創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維權、解困”的社會保障網。在店口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邊上,有一面人文圍牆,365名“新店口人”在自己的巨幅照片旁,寫下了對店口的美好祝福,最多一句話是“願與店口一起共創未來”。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2017年店口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1.86%,“新店口人”達8萬人,超過本地戶籍人口,越升為店口第一大族群。你無從得知,是先有同城待遇還是先有第一族群,就像你無從知曉,店口的造城記,是順理成章還是雄心勃發。但是,破四牆藩籬,融八方力量,這是店口的底氣,也是一座城市應有的模樣。

當然,“城”所以為城,店口要抹去的還有小城鎮發展的原罪:設施落後、交通擁堵、環境髒亂差。為塑造城市形態,大力推進的環境綜合整治:雨汙分流、立面改造,長效保潔、動態執法。2017年店口建成區沿街立面整治長度達9.1公里、鋪設汙水管網長度14.3公里。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對標大城市

這些基本款之外,還有刷爆朋友圈的店口中央河音樂噴泉。2017年8月,噴泉初露芳華,引得萬人空巷。“和大城市一樣一樣!”這句話聽著耳熟,可店口人心裡,更認同的是那一句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出現在入城口中央大道的廣告牌,它的旁邊是海亮商務酒店,一家當地巨無霸、500強企業建的掛牌4星級酒店。

“外來人口本地化,農村人口市民化”,這是店口造城路上基準線,2017年店口實現戶籍人口城鎮化率76.45%。循著它,店口打造惠民網絡體系,將“新店口人”大病醫療補助從20%提高至50%,門診按照5元/人次標準進行補助……

在如火如荼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店口提出“無差別化綜合受理窗口”,在全市率先將鎮級7個職能窗口統籌歸併為一個無差別化綜合受理窗口,實現鎮級90個行政審批服務事項一窗受理。同時,將審批服務事項延伸至村,23個行政村(社區)實現48個市級下放事項全覆蓋。

诸暨店口:一个由强镇向小城市蝶变的传奇|“小城故事”⑥

說起來,店口對標的確確實實是城市標準,將八大民生保障機制持續提質擴面,實現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均等化,這是中國改革開放路徑的量化,也是店口造城路上的綠化。

當然,故事總是由人說的。2017年,店口GDP達173.1億元,同比增長10.2%,財政總收入達23.01億元,同比增長10%,稅收收入達15.02億元,同比增長10.8%。

GDP幾百億的數字疊加,企業群落的體量增長,固然是店口造城記非常耀眼的素材,但是對於店口的領航人來說,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最終的落腳點在人,店口人的獲得感,店口人的幸福感,甚至店口人的優越感。解答了這些,店口的造城記可以寫一個短暫的總結:一個小城市先行者,於發展中凝聚人心和力量,創造了不小的奇蹟,有著標杆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