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高招录取数据“大厚本”的十个要点(2018版)

阅读高招录取数据“大厚本”的十个要点(2018版)

晨雾 / 文

阅读高招录取数据“大厚本”的十个要点(2018版)

俗称“大厚本”或者“大厚书”的,由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2015-2017)》在高考前已经开始陆续发放到考生手中。从这几年的情况看,2014年(含)以前这本书大致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发放,2014年最早在4月16日就有考生拿到了这本书。因为那个时候是考前报志愿。2015年以后北京开始实行考后报志愿,这本书虽说还是4月出版,但是印刷完毕发到考生手中已经是5月中旬了。2017年大致在5月16日这本书开始发到了考生手中。今年这本书已经推迟到5月出版,发到考生手里已经五月底六月初了。晨雾始终认为让我们考生和家长能更早地了解和研究过去三年的录取数据十分重要。

如果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这本书的考生家长请注意,应届生可以从就读的中学领到,社会考生一般是通过区县高招办预定。没有预定的也可以到北京教育考试院东门一层大厅的“北京学子书店”购买,咨询电话:010-82837101。购买时请注意大厚书分本科(文科)、本科(理科)、专科(文科)、专科(理科)共4册,家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只购买一册即可。

2018版的大厚本中的数据是2015-2017年的数据。由于北京市是从2015年开始首次实行考后知分知线填报大平行志愿。这也就是说,2018版的大厚本是第一本全部都是考后大平行数据的大厚本。

每年都有家长在阅读大厚书时提出一些疑问。最典型、最集中,可又是最简单的问题有两个,但是这两个最简单的问题却常常反而“难”住了很多已经对志愿填报知识比较熟练的家长:

1.“一专业上线数”(2014年前叫“第一志愿一专业上线数”)所说“上线”的“线”是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例如一本线),还是高校的提档线?

2.大厚书中的统计数据是否包含了政策照顾加分?

凡是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家长,一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读过大厚书前面第1-2页的“出版说明”。因为“出版说明”上清清楚楚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晨雾现把最新出版的大厚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2015-2017)》(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第1-2页上“出版说明”中的部分文字摘录如下:

一、本资料是2015-2017年三年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情况的汇总与统计,提供了每所高校、每个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报名人数、上线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及其分数分布。

五、统计表中“计划招生人数”是指当年各招生学校在京计划招生人数,具体数字在当年招生专业目录上公布;“一专业报名数”是指本批次录取开始前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并且第一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不包括本批次录取之前已经被学校录取的报考考生;“一专业上线数”是指“一专业报名数”中分数达到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人数;“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该校(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一志愿录取数”是指录取的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一专业录取数”是指录取的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并且第一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

同时,提醒读者注意:2015年起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实行大平行志愿方式,其中“A-F志愿报名人数”是按6月底填报的六所平行志愿院校统计(不含征集志愿),“A-F志愿录取人数”是按6月底填报的六所平行志愿院校录取的考生人数统计(不含征集志愿)。2017年本科二、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其中“A-J志愿报名人数”是按6月底填报的十所平行志愿院校统计(不含征集志愿),“A-J志愿录取人数”是按6月底填报的十所平行志愿院校录取的考生人数统计(不含征集志愿)。为了方便考生查阅。2015-2016年的本科三批统计合并到本科二批呈现,并在2015、2016年分标记“(三批)”字样。

统计表中所有分数段统计都包含考生照顾分数;同时,为使本资料对普通考生更有参考意义,统计资料中不包含高校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的考生。

读过上述“出版说明”文字后,不需要晨雾再解释,大家都应当能正确回答前面两个问题了。但是也有部分十分“精明”的家长是看过了“出版说明”,仍然对第一个问题不解,特别是看到比如说北大这样的名校,以2015年第一批次理科为例,A-F志愿报名数911,其中一专业上线数336(高校一专业上线数的汇总数字实际上就是该校A-F志愿报名人数中的上线人数)。911– 336 = 575。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如果说这里“上线数”的“线”是指的一本线,A-F志愿报考北大的考生中,怎么会有575人连一本线都没有达到?这样水平的考生为什么还会报北大?或者是有575名A-F志愿敢报考北大的考生(占报考北大学生的63%)不仅考试非常非常糟糕,严重发挥失常。而且志愿填报也很糟糕,明知道自己连一本线都达不到,还非要报北大。

晨雾在此再一次用个人的理解说明这个问题,希望家长们不要再在这样的低级问题上浪费时间兜圈子了,也不要以为是这本书的编者在这里数据搞错了。因为这里面没有任何技术问题,揭示出来都令人好笑。

您应当知道,虽然北京实行考后知分知线填报志愿,考生在报志愿的时候非常清楚自己处在哪一个批次,应当填报哪一个批次的学校。但是在志愿填报时,只要是正式报名的考生,都可以填报任何他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对此志愿填报的规则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对于一些分数排名层次在二本、三本、专科,甚至连专科都达不到的考生来说,也同样具有填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权利。而且他们在本科一批次的平行志愿填报清华北大落榜也不会给他们二批次或二批次以后批次的录取带来任何不利影响。于是每年都有一批低分数层次的考生故意在本科一批次填报清华北大,明知考不上清华北大也要在自己的志愿上选择一下清华北大“过过瘾”。这就是这些“连一本线都达不到的考生填报北大”的原因。由于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是一种近乎恶作剧似的反常规思维,反而给我们一些按照常规逻辑严谨思维的家长造成困惑 – 我们常规思维却认为,敢填报清华北大的考生,一定都是通过应试训练证明成绩层次是很高的考生,他们的成绩冲击北大没把握,也不至于落到一本线以下。晨雾对这个事情的解释就这么简单。对这种以恶作剧似的反常规思维来过把北大填报瘾的考生,大家不必为此耽误时间去百思不得其解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厚书,晨雾把大厚书上所有栏目按照个人理解分十个要点做一下解释。我们以2016年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数据为例逐一说明:

阅读高招录取数据“大厚本”的十个要点(2018版)

1.编号:对学校来说叫学校代码,是一个4位阿拉伯数字。前两位是省区代码,后两位是省区内的顺序号。一个学校代码代表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招生计划的招生单元。我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单元,而不是学校,是因为有的学校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具编号招生单元。例如:1021北京大学和1045北京大学医学部;1049北京工业大学和1050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1029中国农业大学和7104中国农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相同学校的不同代码要看做是不同的独立招生单元。编号对专业来说叫专业代码,是一个两位数的数字,是一所大学内部对专业的编号。需要注意,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每年的专业代码可能是不相同的。

2.高校(或专业)名称:在统计表的第一行与学校代码对应的是高校(招生单元)名称;下面第二行之后的各行是与专业代码对应的是专业名称。

3.计划招生人数:高校/专业在本省(市)计划招生的人数。

4.A-F志愿报名人数:表格第一行的“A-F志愿报名人数”实际上就是平行志愿(A-F)填报该校的考生总数,不包括本批次录取之前已经被学校录取的报考考生。表格其他各行的“A-F志愿报名人数”实际上就是平行志愿(A-F)填报该校并且第一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这项指标反映的是高校/专业受到考生青睐的程度,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程度。

5.其中一专业上线数:这一项是指“A-F志愿报名人数”中分数达到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人数。表格第一行的“其中一专业上线数”实际上就是分数达到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平行志愿(A-F)考生总数。这项指标反映的是高校/专业受到上线考生青睐的程度。与A-F志愿报名人数相比,这个指标排除了上面提到的“反常规思维”、“恶作剧”填报的影响。是更加“货真价实”的衡量“热门”的指标。

6.实际录取人数:是指的被学校/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大于计划招生人数,说明学校/专业扩招了;实际录取人数等于计划招生人数,说明学校/专业刚好完成招生计划;实际录取人数小于计划招生人数,说明学校/专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个指标是判断学校/专业当年是否“大小年”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7.A-F志愿录取人数(一志愿录取人数):这一项在2014年(含)以前本科一、二、三批次叫做“一志愿录取人数”,是指的在录取人数中录取的第一志愿报考该校/该专业的考生人数(对于2014年的数据就是指的按平行志愿组中的第一志愿中A或B的录取考生总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大于一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该校/该专业第一志愿没有招满,招收了非第一志愿考生;录取人数等于第一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该校/该专业一志愿全部招满,没有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这个指标是考生家长判断一所大学/专业是否招收非一志愿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一些参加了降分征集志愿的二本、三本学校的一志愿录取人数落在了分数控制线以下的分数档。这说明各类征集志愿填报的第一顺序学校的考生也属于一志愿录取人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科提前批次各段仍然使用“一志愿录取人数”。对于2015年以后的数据由于本科一、二、三批次实行完全平行志愿,不存在非第一志愿考生了(因为A-F志愿都可视为第一志愿)。A-F志愿录取人数就等于实际录取人数了。未来在本科一、二批次是否还需要保留这项指标值得探讨。2018版大厚本仍然没有改变。

8.一专业录取数:这一项在2014年以前叫做“第一志愿一专业录取数”。录取的第一志愿(A-F志愿)报考该校并且第一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一专业录取人数越接近一志愿(A-F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考生的第一专业满足程度越高。表格第一行的“一专业录取数”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学校平行志愿(A-F)考生的一专业满足程度;具体到各个专业的“一专业录取数”越接近平行志愿(A-F)录取人数,说明该专业主要录取第一专业考生即可完成招生计划,非第一专业考生填报该专业录取可能性小。这项指标对考生填报专业安排顺序有参考价值。

9.分数段分布:将高校/专业录取的考生人数填入每10分一档的分数段中。可以看到高校/专业录取的最高录取分数段、最低录取分数段和最密集录取分数段(录取考生最多的分数段,平均分常常落在这里)。通过考生落入不同的录取分数段,可以大体判断考生被高校/专业录取的把握程度。落入最低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一般是刚能跨入学校的门槛,选择专业的空间余地很小;落入最密集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一般可以说有把握进入这所大学,并有一定的专业选择余地;落入最高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不仅有把握录取,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专业。

10.线下录取:在一些高校的录取数据中,会发现在批次控制线以下有分布着一部分考生。这就是“降分征集志愿”录取的考生。我们知道,当一所高校在正常批次录取后(包括提前批次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录取后)没有完成招生计划,高招办会将剩余计划汇总公布进行“征集志愿”,所有尚未被录取的线上考生都可以填报征集志愿获得更多录取机会。这种线上征集志愿之后如果还有较多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高招办会根据情况“降分征集志愿”,使得低于批次控制线10-20分范围的考生有机会报考并被录取。2017年北京市本科二批次与三批次合并为二批次,新的本科二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甚至降分幅度达到了30分。这些被录取的线下考生就分布在批次控制线下的分数档中。这些数据对于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填报志愿学校的选择和排序很有用。可以掌握这样的原则:(1)参加线上征集志愿的考生如果选择往年有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放在最末顺序保底,可以增加录取机会。(2)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考生在选择学校和排序时候,将每年都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向后排列;将偶尔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往前排列;将往年降分征集被第一志愿录取比例较多的向前排列,将往年降分征集后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向前排列,将往年降分征集后仍然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向后排列保底。读一下晨雾2012年7月21日文章《如何确定征集志愿学校的填报顺序》上的实例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晨雾注:您如果认为您不会落到征集志愿,这第10点就与您无关,您可以不必花费宝贵时间去阅读这第10点。或者等到志愿填报结束之后再回来读。但是不要等到您真的需要参加征集志愿的时候再来读,因为征集志愿的时候给你留的学习和思考时间比较短,只有十几个小时。最好是提前有备无患。)

大厚书是个宝,看你用得好不好!掌握大厚书的上述十个要点,基本上就能够读懂大厚书了。仔细研究大厚书,还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用途来。讲一个例子:

:高校招生计划减少后,提档线会上升。如何判断高校提档线的变化幅度?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某校2016年招生计划为100人,大厚书上看最低分数档为570-579。2017年招生计划为85人,减少了15人。我们只要在大厚书上把2016年排在“尾部”的15人“剪掉”,看看新的“尾巴”落在哪个分数档,例如去掉尾部15人后,最低分数档上升到了590-599分数档,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招生计划减少后提档线上升到了590-599之间。2015年实行考后大平行以后,高校录取扁平化,考生密集排列用这种方法估计判断高校提档线因为招生计划变化造成变化幅度变得有些困难了,但还是可以使用。

希望广大家长研读大厚书,从中发掘出更多的用途来与我们交流。

除了上面阅读大厚书数据栏目最重要的十个要点,2018年的大厚书还向我们提供了如下三项有用数据

1.在大厚书第1页出版说明的第二条,提供了过去三年录取批次及对应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数据

2.在大厚书的最后的“统计表”的第一部分提供了过去三年北京市高考考生分数分布数据。 北京市高考考生分数分布数据从2015年开始首次采取了一分一段的公布方式。另外,分别提供了“含全国性加分及地方性加分”和“含全国性加分”两种模式

3.在大厚书的最后的“统计表”的第二部分提供了2015-2017年各高校各个批次在京招生录取最低分

最后再提示大家一个读大厚书可能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一版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今年有调整变化(上一次修订是在1998年)。新修订调整后有的专业改名了,有的专业合并了,有的专业撤销了,并有部分新增专业,教育部规定高校必须按新专业目录招生。因此按照高校招生专业目录查看今年的“大厚书”时,可能会发现有些专业找不到,其实未必都是新增专业。你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听诊器:请注意今年报志愿高校专业的调整变化》上的“2012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核对一下新旧专业名称,根据其旧的专业名称再查“大厚书”。

同时还要注意有些高校在过去三年中改名了,因此会出现同一学校名称三年不一致的情况。

本文依据“大厚书”的本科分册撰写。专科分册中的专科普通批次由于实行20个“学校+专业”的平行志愿,不再存在专业志愿一说。因此数据词条简单多了。只有“招生计划人数”、“报名人数”、“上线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四项。专科层次的考生和家长可以详细关注专科分册第1-2页出版说明第五条的后半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