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家”到“大家”,孝昌这对“父子兵”这样驻村扶贫!

近段时间,孝昌陡山乡一对驻村扶贫“父子兵”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父子俩都是孝昌县环保局干部。父亲丁华元52岁,是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儿子丁力琪26岁,是办公室工作人员。

父子二人同驻村

去年5月底,孝昌县环保局调整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丁华元被派驻陡山乡进锋村。驻村没3天,他突然发现儿子的身影。原来,儿子事先未和他商量,主动请缨扶贫,被安排到了陈太庙村。

从“小家”到“大家”,孝昌这对“父子兵”这样驻村扶贫!

进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5户415人,驻村扶贫干部需要一一上门鉴别贫困户,加班加点完成每户人家的电子档案。可丁华元不太会用电脑,只好向儿子求援。于是,儿子每天傍晚下班后开车来教父亲,用了10多天,父亲终于“出师”了。

从“小家”到“大家”,孝昌这对“父子兵”这样驻村扶贫!

在与进锋村相距3公里的陈太庙村,刚见到丁力琪,村干部心凉了半截:一个毛头小伙子,有什么办法能让村里贫困户脱贫?村干部的冷漠,村民的疑虑,让他感到委屈。这时,父亲教导他: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成实事一件。只要你干了,群众满意了,认可了,群众就会接受你。要把村干部当长辈,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83岁的五保老人刘明照夫妇,年事已高,膝下无子,身体有恙。丁华元主动认亲,“你们没后人,把我当儿子看,有么事给我打电话。”丁华元买鸭子送他们,他们不收。丁华元就委托村医上门体检时为他们捎带过去。提起丁华元,刘明照说:“他对我很好,常帮我买药,上次来还买了红薯、红枣带来。”

从“小家”到“大家”,孝昌这对“父子兵”这样驻村扶贫!

丁力琪和村干部一起,谋划让村里的4户养牛贫困户抱团发展,鼓励他们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要办环评、营业执照等相关手续,丁力琪帮着跑腿,还帮他们申请到20万元牧草种植项目资金。

贫困户魏学升去年流转土地15亩种植牧草,今年又流转120亩。他养了二三十头母牛,一年出售小牛近20头,纯利润约5万元。

从“小家”到“大家”,孝昌这对“父子兵”这样驻村扶贫!

丁力琪的母亲是孝昌汽车客运站病退职工。去年底,她因癌症动手术,为了不让儿子分心,丁华元留在医院照顾爱人,说服丁力琪周末再到医院尽孝。“见他心事重重,我才得知他母亲重病。”陈太庙村党支部副书记魏建军回忆。

带着使命和责任,继续驻村

如今,村干部和老百姓都对这位年轻的驻村队员刮目相看,也对这对特殊的“扶贫父子兵”佩服不已。今年3月,丁力琪从一般贫困村陈太庙村调到重点贫困村七星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丁华元父子俩舍小家、为大家,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

用爱和责任诠释脱贫攻坚的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