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的背後:做對了什麼與留下了什麼

小米上市的背後:做對了什麼與留下了什麼

對於小米上市,吹捧與貶低兩種觀點似乎是主流。吹捧的一方認為,小米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走過了很多公司難以逾越的高山;貶低的一方認為,小米並沒有核心競爭力僅僅只是一家靠營銷起家的公司。無論是吹捧還是貶低,我們都不應該忽略小米在整個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小米的上市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好是壞,小米的上市都代表了一種潮流。而這或許也是小米上市之後,我們對於美團和滴滴上市依然有很多期待的原因所在。

對於小米,我們最大的印象是它想要建立一個類似於蘋果公司一樣的生態體系,藉助這個生態體系來講硬件、互聯網以及新零售完美結合在一起。而這也是小米在招股書當中被稱之為“鐵人三項”的存在。儘管外界對於“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有過很多質疑,而且很多人對小米具備蘋果一樣的能力缺少信心,但是以小米當下的表現來看,它至少具備一套非常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只有這樣它才會具備上市的潛質,而且將會引領中國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即將到來的上市潮。

因此,我們不去思考小米本身,而是去思考小米所帶來的示範效應以及對於對於未來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為上市本身僅僅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事件,評價一個公司的好壞還需要看其未來的表現。或許,檢驗一個公司的好壞,還需要一個更加長期的過程,才能真正瞭解公司是否具備當下應該具備的吹捧與貶低之詞。

小米上市的背後:做對了什麼與留下了什麼

脫穎而出,小米做對了什麼?

對於小米來講,在上市這個節點上來探討它做對了什麼似乎帶有總結的意味。通過總結小米的過往,我們或許能夠發現,小米與其他公司的不同,並且能夠找到在激烈競爭中獲得勝利的方式和方法。

流量致勝,但流量絕非僅僅侷限在流量本身。流量思維一直都是決定互聯網時代決勝的主要法寶之一,但是對於小米來講,它有的是那些真正能夠轉化為真實用戶的流量,而且能夠在這些流量在它的生態圈當中不斷遊動。

同阿里、騰訊基於互聯網的方式獲取流量不同,小米另闢蹊徑選擇了一條通過硬件設備獲取流量的道路。儘管藉助硬件獲取流量的方式不及藉助互聯網平臺獲取流量的方式直接,但是這些流量一旦與硬件產生聯繫便會具備互聯網方式無法具備的力量。

小米的硬件幾乎包含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通過這些硬件,我們能夠實現與互聯網的連接,從本質上來講小米也變成了一個流量的中轉站。它藉助智能硬件獲取流量,再將這些流量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輸送。因此,小米的流量已經超出了流量本身的界限,具備了更加廣泛的特點和意義。首先,小米不會去借助互聯網的方式來獲取流量,減少了對於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依賴;其次,小米打造的生態鏈條能夠讓用戶在它所建構的生態體系裡自由流動,而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單向流動的過程。

佈局新零售,建構基於智能硬件的物聯網體系。新零售時代,獲勝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線上和線下流量的打通,而藉助物聯網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似乎是很多企業都在努力嘗試的事情。根據雷軍在小米招股書的公開信中所言,在新零售領域,線上的小米商城和線下的小米之家共同打造了新零售分銷平臺,也是小米增長策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可見,小米對於新零售的佈局是它在未來具有強大增長潛力的關鍵所在。

對於當前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都在佈局的新零售來講,小米或許已經在實現線上與線下打通的道路上領先了一步。從這個邏輯上來看,小米在如今領先一步上市或許正是得益於其在新零售上的前瞻性的佈局。但是,在這些佈局的背後,我們依然不能否認的是小米硬件的鏈接作用。因為正是以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人工智能音箱和智能路由器為代表的智能硬件為用戶連接線上提供了設備,同樣為線下小米之家提供了產品。

因此,從根本上來看,小米對於新零售的佈局並非僅僅只是互聯網的聯通,而是有智能硬件的元素在裡面。正是由於小米建構了一個基於智能硬件的物聯網體系,所以它才能夠在新零售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與阿里、騰訊相似,但卻領先他們的新路子。當然,這個路子與蘋果有些相似,但似乎又比蘋果做得深入許多。

打造生態體系,小米不再只是一個智能硬件的“孤島”。縱觀國內的智能硬件公司,他們缺少的是和小米一樣的生態體系。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小米實現了在互聯網領域的佈局,小米基於自由操作系統MIUI積累了大量活躍用戶,同時MIUI和安卓系統全兼容,小米招股書顯示,其用戶使用智能手機的平均時間約為4.5小時,通過硬件銷售獲得的用戶過程本身就是盈利的。

正是由於小米自由的操作系統才將硬件與互聯網聯繫在一起,而且實現了小米系統與安卓系統的完全兼容,而非建立一套類似蘋果的封閉系統。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打造的生態系統似乎具備更加強勁的生機與活力。正是由於開放、自由的生態系統,小米硬件、互聯網、用戶等元素才能夠實現自由流動,而非僅僅只是固守在自己的“孤島”上面。

小米系統的開放性不僅保證了小米用戶的開源,而且讓小米生態系統能夠獲取上游流量的源源不斷的注入,再借助它基於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硬件體系,實現了用戶的節流,從而讓小米在平均在線時長上獲得了別的企業無法獲得的成績。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血流成河。小米在百舸爭流的時代背景下率先上市,或許有其一套符合當下行業發展的內在商業模式。分析這些商業模式,我們不僅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小米上市這件事情,而且能夠讓我們對於未來行業的走向做出一些預判。

小米上市的背後:做對了什麼與留下了什麼

未來已來,小米留下了什麼?

小米上市或許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小米還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講,小米的率先上市卻又能夠給我們留下一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小米上市之際,我們又能夠從它身上學到哪些東西呢?

流量不是萬能的,有用的流量才是萬能的。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退,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簡單地依靠流量的輸送已經無法起到真正實質性的作用。換一個說法就是,流量不是萬能的。相對於無用的流量來講,人們更加在乎的是有用的流量。小米的流量都是通過它的智能硬件的用戶過來的,這些用戶基本上都是小米產品的用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小米的這些用戶流量其實就是有用的用戶流量。

對於用戶流量,小米藉助物聯網體系,搭建了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能夠讓用戶在這個生態體系當中自由流動。這一現象在新零售時代顯得更加有用。現在幾乎所有參與新零售的人都在將如何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打通,實現線上用戶和線下用戶的自由流動,小米的這種模式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樣板。

在未來的行業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應當更加關注的是有用的流量。藉助這些流量,我們不再擔心流量轉化的問題,只要我們的生態系統夠多樣化,夠多元化,我們就能夠實現這些流量在不同環節上的變現,從而實現自我轉化率的提升。

新零售將成為未來發展主題,決勝關鍵在於找到切入點。新零售成為未來的發展主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小米上市帶給我們的是從哪個切入點切入到新零售行業當中。相對於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的資本亂戰,我們似乎更加應該關注新零售的其他方面的切入點上。

小米就是通過智能硬件的方式切入進了新零售領域,藉助智能硬件,小米獲得了海量的線上用戶,而線下的小米之家又可以用小米的產品去填充,再加上小米的開放系統,讓小米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量中轉站,最終實現了線下和線上流量的完美融合。所以,對於行業來講,小米的成功似乎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別於資本的另類模式,即通過智能硬件和物聯網的方式來實現新零售的佈局。

生態體系的建構需要真正的落地,還有就是有效的控制。建構一個生態體系的確是很多企業都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盲目地進行生態體系的建構,而忽略了自己對於生態體系的掌控能力,帶來的必然是生態化反。

對於當下的企業來講,建立生態體系為我們實現更加維度的變現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我們要對建構起來的生態體系有一個有效的控制,而非僅僅只是盲目地建立生態體系,而忽略了生態體系的控制。小米的成功上市正是得益於其在生態體系上的良好的搭建,而不見簡單盲目的一味拓展,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不斷獲得新的力量。

小米上市說明當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全新的階段,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將會有更多的獨角獸公司上市。在看待獨角獸上市的問題上,我們不應該僅僅只是看到它的問題和弊端,而是應該更多地看到它對於未來企業的借鑑意義。

看待小米,同樣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