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今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月旦君愿与诸君共读好书,同享煮酒论史之乐。

“三国”,从古至今始终都是国人喜爱的话题,也是后来各种形式再创作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某种程度上,《三国演义》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演义这一古典历史小说形式定型,同时也开创了以小说形式扭曲历史的先河。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国人的三国史来自罗贯中而非陈寿。

《三国演义》何以成为此种形式而非其他形式?如何找到三国史的正确打开方式?为什么在漫长的三千年历史中,唯有三国具备特殊魅力而久传不衰呢?

前不久看了完新出版的《列族的纷争》,作者从独特的“家族”视角梳理三国历史,给人带来不少启发,下面我就试着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江湖化”的《三国演义》

坦白说,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我都不怎么喜欢,主要是价值观不对口味。不喜欢《水浒传》里的“匪气”,反正谁都可以说打家劫舍是因为官逼民反,设若梁山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好汉”打下江山,那还不知是怎样一个悲惨世界呢;不喜欢《三国演义》里的“无底线”,似乎顶着“正统”的招牌就可以得到狡诈的豁免权,要我说,《三国演义》里面最缺少的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里的“诚信”。

当年读这两本书时,脑子里也曾经闪过念头:觉得两书有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相似,但始终没有深入思考过。在《列族的纷争》里,作者成长给出了一个令我耳目一新却又相当认可的解释。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担任元末农民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本身就是江湖人士,因此他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便得心应手,书中人物无不有着元末明初江湖豪侠的影子。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也免不了有《水浒传》中江湖人士的行事作风。比如《三国演义》开篇的“桃园三结义”,也是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国故事,在史书中并不存在,反而像“梁山结义”的翻版。而《三国演义》里动辄出现的“单挑”“大战三百回合”,也并不符合正规军作战的行事逻辑,而更像草莽匹夫比试拳脚的“升级版”。

“水浒化”的三国带来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度强调了个别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无论是诸葛亮的智、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还是曹操的奸、司马懿的诈、周瑜的狭,都在叙事中被无限放大,仿佛成了历史走向的决定因素,以至于像鲁迅先生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仔细想想,果然如此。实际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写作上开创了两条路径,后来古典白话小说基本都跳不出此窠臼,《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大致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响,不管多大的面子,里子和骨子里都是不切实际的个人英雄传奇。

那么,真实的三国究竟什么样?

严肃的八卦精神

有人会说,看《三国志》就知道真实的历史了。但事实上,所谓正史也不都是真实不虚的记载。一方面,二十四史选择事件人物的标准本身就很难客观,出于种种目的和修史者所处时代的需要,很多人物与事件都被刻意忽略了;另一方面,就算历史上记载下来的人与事,也往往真假莫辨或涂脂抹粉太重。很多时候,读者需要仔细辨别。

《列族的纷争》好就好在作者在史料上下了功夫。据说除了《三国志》这部必不可少的基本著作,作者还大量查阅了《后汉书》、《晋书》、《华阳国志》、《襄阳记》等史书,相互参校对照,把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家族,从历史瞬间里拎出来,从祖宗十八代再捯回来。如此一来,许多被淹没在正史纪传体体例中的孤立事件开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完整面貌。

此书的重要特色就是从家族角度切入,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实际却很重要的视角。历史上门阀政治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无疑就是魏晋南北朝,在此阶段,左右上层政治走向的都是大士族阶层。从《列族的纷争》里罗列出的八十八个家族,绝大多数都是有很深根基的大家族。草根的逆袭不是没有,但下场就像太平角张氏兄弟一样,早早被灭掉。

以诸葛亮为例,您真以为他是躬耕垄亩的一介村夫么?

据作者介绍,琅琊诸葛氏在西汉元帝时就崭露头角,诸葛丰担任过负责监督京师皇亲国戚、达官显要的司隶校尉一职。对诸葛亮影响很大的叔父诸葛玄曾担任豫章太守,并与淮南掌权者袁术和荆州掌权者刘表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诸葛亮本人则娶了襄阳大族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与刘表连襟,是蔡瑁的姐夫。因此刘表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姨夫,蔡瑁则是诸葛亮的舅父。这下知道乱世里诸葛亮如何能够高卧隆中了吧?

前面提到蔡瑁。此人在《三国演义》里作为水军统领降曹,后被反间计杀掉,怎么看都是个倒霉蛋。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蔡瑁与曹操早在洛阳时就私交甚好,蔡瑁的姑父太尉张温就是曹操祖父曹腾所举荐。据记载,曹操进入荆州以后,直接进入蔡瑁家,跟他的妻儿打招呼,并提到当年两人一同去见梁孟皇却遭到冷遇的旧事。蔡瑁归曹之后,官运亨通,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

《列族的纷争》里对此类关系的梳理清晰而准确,可以说充满了严肃的八卦精神,也让阅读变得津津有味。

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三国”还会热多久

最后我们试着谈讨一下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何以“三国”拥有独特的魅力长盛不衰。

如果做个调查统计,上下三千年(抱歉,我真凑不出五千年来),最为当代人熟知和喜爱的大约就是三国时代了——清代虽然距今不远,而且宫廷剧拍了不少,但拖着大辫子的历史人物,毕竟还是让人难以产生亲切感。

据我看,三国历史独树一帜的原因大约有下面几点。

首先是三国能够鼎力。三个国家相互对峙,形成稳定的三角型关系,既不像春秋战国有那么多连名字都记不住的国家,也不像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魏蜀吴三国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着连续稳定的状态。而这种对峙本身也增加了戏剧性,人类是复杂的动物,表面上稳定平和,内心多少都藏着些乐乱好祸的苗子,尤其是围观两千年前的混战就更没有什么道德负担了。于是那些残酷的厮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痛历史,很容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次是舞台上的三个主角定位清晰。曹魏最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正史上也是被视为正统的;孙吴占据富庶的江南,代表着远离中原的地方势力正在崛起,在不久西晋亡国之后,将正式成为华夏文明的复兴基地,因此也不容小觑;蜀汉最弱,但可疑的汉室宗亲身份以及诸葛孔明近乎于妖的光彩,也足以让它赚足眼球。应该说,无论谁家,在历史舞台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因此也容易引发后世的关注。

最后是文艺作品的推波助澜。事实上,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都不是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早在宋代,作为话本的三国故事就已经流传于市井瓦肆之中,罗贯中是集大成者。半文半白的语言,半真半假的历史,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追捧,不得不说江湖义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近些年来影视剧再掀波澜,《三国演义》、《赤壁》、《军师联盟》等等,要么基于罗贯中小说里的史观,要么纯粹用现代人的主观去解读三国,更有甚者,部分影视剧的做法如借壳上市一般,挂个三国的名号自说自话,那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三国”大约还会继续热下去。

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 长按识别二维码,在京东购书▼

宋钊,作家,代表作品有科幻小说《世界的误算:完美缺陷》。

往期月旦评读书会

三国月旦评

关于三国的一切,但不止于三国

[email protected]

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