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詩記憶

門道提示:農曆五月二十二

在以黔東南為主的廣大苗族聚集區,普遍流傳著一種以創世為主體內容的詩體神話,世人統稱為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傳世記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等,具有史學、民族學、哲學、人類學等多方面價值。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詩記憶

苗寨

歷史上苗族是沒有民族文字的,但是由於戰亂、自然災害的原因,遠古時代的苗族不得不屢次遷徙,為了使民族歷史文化不致於湮沒,苗族古歌應運而生,因而它承擔著苗族歷史文化傳承的重擔。

苗族古歌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神話類古歌;第二類是歷史類古歌;第三類是訴訟類古歌;第四類是婚嫁類古歌。具體包括《開天闢地》、《運金運銀》、《打柱撐天》、《鑄日造月》、《楓香樹種》、《犁東耙西》、《栽楓香樹》、《砍楓香樹》、《妹榜妹留》、《十二個蛋》、《洪水滔天》、《兄妹結婚》和《跋山涉水》等十三部篇章共1.5萬行,單是流傳於黔東南的“苗族古歌”就長達8000行。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是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彙。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詩記憶

演出

苗族古歌的演唱形式以盤歌為主,一般由4人分別組成兩組對唱組,先甲方提問,乙方重複甲方問題後再回答;乙方回答完後,緊接著提出問題,甲方重複乙方問題再回答,如此往復進行,直至終場。“古歌”大多在鼓社祭、婚喪活動、親友聚會和節日等場合演唱,演唱者多為中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場合,可以幾天幾夜地連續表演。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詩記憶

苗民

苗族古歌的主要伴奏樂器為蕭筒、芒筒、板凳。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詩記憶

苗族樂器

1.蕭筒

一種吹奏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以及雲南、貴州省的苗、彝、瑤族地區。用小竹製成,全長30~40釐米,竹管上開有5到7個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瑤族蕭筒頂端和後方開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蕭筒的頂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後部開一出音孔。聲色輕柔,用於日常娛樂生活。

2.芒筒

亦稱“蘆笙筒”。也有寫作“莽筒”的。是流行於貴州、廣西的苗族、侗族地區的吹奏樂器。在一根細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處安上一個簧片,然後將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為它的共鳴筒。芒筒大的有200釐米左右,小的有40釐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渾,作低音配合蘆笙齊奏。

3.板凳

流行於貴州苗族地區的打擊樂器。板凳用堅硬的木料做成,長20釐米左右,寬約15釐米。演奏時,左右手各持一個,互相碰發出聲音,音色清脆、響亮。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詩記憶

苗族舞蹈

​苗族古歌是苗族口傳文學的典型代表,是苗族古代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因其所具有的傑出文化價值,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為民間文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古歌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