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诗记忆

门道提示:农历五月二十二

在以黔东南为主的广大苗族聚集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世人统称为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诗记忆

苗寨

历史上苗族是没有民族文字的,但是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的原因,远古时代的苗族不得不屡次迁徙,为了使民族历史文化不致于湮没,苗族古歌应运而生,因而它承担着苗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担。

苗族古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神话类古歌;第二类是历史类古歌;第三类是诉讼类古歌;第四类是婚嫁类古歌。具体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妹榜妹留》、《十二个蛋》、《洪水滔天》、《兄妹结婚》和《跋山涉水》等十三部篇章共1.5万行,单是流传于黔东南的“苗族古歌”就长达8000行。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诗记忆

演出

苗族古歌的演唱形式以盘歌为主,一般由4人分别组成两组对唱组,先甲方提问,乙方重复甲方问题后再回答;乙方回答完后,紧接着提出问题,甲方重复乙方问题再回答,如此往复进行,直至终场。“古歌”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诗记忆

苗民

苗族古歌的主要伴奏乐器为萧筒、芒筒、板凳。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诗记忆

苗族乐器

1.萧筒

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30~40厘米,竹管上开有5到7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2.芒筒

亦称“芦笙筒”。也有写作“莽筒”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3.板凳

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20厘米左右,宽约15厘米。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苗族古歌:苗家人的史诗记忆

苗族舞蹈

​苗族古歌是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因其所具有的杰出文化价值,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为民间文学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古歌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