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回不去的記憶

“二月二,

龍抬頭,

風調雨順好年頭;

打好囤,

備好梯,

豐衣足食無憂愁。”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中國人過年,自臘月初八正式開始,直到來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才算真正結束。對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我國北方廣泛流傳“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小時候,我們特別喜歡過二月二,因為這是開學之後第一個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一大早就被爸媽喚醒,二月二早上要炒菜喝酒。桌子上熱氣騰騰剛炒的菜,媽媽說,二月二這天要給新年收個尾,春節前炸的帶魚、藕荷、丸子,買的各種蔬菜都要在這一天吃完。留到二月二的炸帶魚幾乎成了魚乾,根本咬不動,聰明的媽媽總是加入粉皮和醋一起燉,出鍋時加入香菜末,至今我都好這口。

吃完飯,掃淨地面就開始打囤,這也是我們小孩兒非常喜歡的環節,莊重而神秘。爸爸從乾淨的鍋底鏟一鍁草木灰,再用一根木棍敲打鐵鍁,“鐺鐺鐺”草木灰應聲落下,爸爸邊走邊敲,不一會就畫出一個不規則的圓形,隨後用同樣的方法畫上梯子,這就是囤。臥室、廚房、院子裡都有大大小小的糧囤、錢囤。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我們那個年代,5毛錢就是大票了,但二月二這一天,爸媽會將一毛的、五毛的,甚至一塊的、五塊的都放到錢囤裡讓我們小孩子隨便拿,所以每年二月二,我們最開心的就是爸媽一聲令下,我們便撲進“錢囤”......當然,還有糧食囤,畫的糧食囤裡一般都撒上玉米、小米、小麥、大豆等糧食,所以,這一天,家裡喂得雞估計也都樂開了花......

長大讀書後我才明白,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撒草木灰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二月二,大人小孩都去理髮,俗稱“龍抬頭”,有些地方吃爆米花、炒豆,這裡還有個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今年二月二跟朋友閒聊,感慨萬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洋節,對中國的傳統習俗知之甚少,回想我們小時候,雖然清苦但卻由心的快樂。

二月二當天晚上,我給父母打了個電話:

“今天二月二,你們早上炒菜喝酒沒?”

“沒,就我倆,不值當”

“那你們打囤沒?”

“嗯,糧食囤和錢囤都打了,就是這次放上錢,你姐弟倆不在家搶了。”

......

聽到這裡,心裡酸酸的,這成了回不去的記憶。

為什麼長大了,很多節日都失去了原本的神聖?是我們變了,還是整個社會風氣變了?

我還想像小時候一樣,有所敬畏,過一個莊嚴而神秘的中國傳統節日,你們呢?

二月二,龍抬頭——回不去的記憶

作於:2017.2.27

長大了,常年在外,反而沒人會在意中國這些傳統節日,每天都一樣的生活,傳統習俗成為了父輩們神秘的堅守,中國人真的該拾起我們自己的東西了,有信仰的人類才更堅強,更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