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和善的环境?

“乌鸦太郎这个奇怪的男孩很害怕我的老师,他上课时什么都学不会。由于他害怕其他小朋友,班上也没有别的小朋友和他做朋友。上课时,他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下课后,同学们也不和他一起玩。他不仅让我们班的小朋友觉得很怪异,也被高年级的和低年级的小朋友称为“笨蛋”和“呆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五年过去了,我们都升上了六年级,成了学校里最高年级的学生。

矶边老师是我们的新班主任。他平易近人,总是笑容满面。矶边老师经常把全班同学带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去玩。乌鸦太郎总能知道在哪里能找到野生葡萄、山芋,矶边老师非常欣赏他……”

老师刻意选择了这个绘本作为友谊的主题给孩子们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做乌鸦太郎。我知道他们很有压力,没有办法承受被排挤的那种情绪。于是,我和另一个配课老师就主动请求做乌鸦太郎。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和善的环境?

第一次场景演绎时,孩子们都表现出对乌鸦太郎的排挤和嫌弃。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来了一个新老师,他对乌鸦太郎的看法转变了,所以同学们也开始接纳乌鸦太郎了。

孩子们的情绪还是没有办法从刚才的演绎中一下子转化过来,幸好有个年龄稍小的孩子同意在他们小组演乌鸦太郎,于是孩子们慢慢地开始了调整。

在后面“新闻采访”这个环节中,我主动做了被采访者:“当大家都不喜欢我、排挤我的时候,我很伤心,当大家开始和我玩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大家对我的关心。”孩子们听到我的表述,有的表现出感动、有的表现出有些内疚。

我知道他们开始愿意接纳乌鸦太郎这个角色了。因为在一个真诚的环境里,呈现出来的氛围就能带动着孩子去体验人性的美和善。

下课后,我问孩子们:“你们日常在学校碰到这样的同学会怎么办?”他们嘻嘻哈哈地说:“不理喽!”我站在他们后面说:“真的吗?你们真的会这么做吗?”这时我看到乔的后背抽动了一下,似乎怕被人看穿内心,但是她没有说话。

慧这时比较强势地说:“是呀,我们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呀!”她说话的口气里还带着一种挑战,因为她似乎也知道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每个人要有自主独立的意识。

我明白她是因为内心恐惧去讨论真相,而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大家都走了,就剩下乔,桌子上正好有零食,她问我:“可以分享吗?”我说:“当然可以分享,你是知道的,我们最明白孩子的心了。”

她一边吃一边放松了下来。我继续问:“你们真的会排斥有些同学吗?”她说:“是的。”我又问:“慧说的话是真的吗?”她没有反驳,但是明显的感觉到老师不喜欢她们和有问题的孩子在一起玩。

我又问:“你们是担心和那些差生玩的话,老师会对你有看法吗?”她没有正面回答,内心的冲突表现在她脸上挤出的尴尬中,她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也知道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但是她又同时明白学校老师的价值观是什么,所以,她无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做选择。

我没有再给她讲道理,我们之间有点心照不宣,她感觉到了被理解,但是她的内心仍然没有将那种自己的价值观明确下来的力量。

她开始玩耍起来,而且一直不肯离开,我知道她内在有个美好的、善良的世界,我们这里好像是她的世外桃源。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和善的环境?

10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关心他周围的人和他所处的小社会,他们开始明白社会中有一些处世逻辑。

这个时候,权威所代表的价值观就会成为孩子的价值观,孩子们本性的纯真逐渐被社会法则的标准所掩盖,开始有了一些社会标准的判断:学习好是好的,学习不好是不好的;听话是好的,不听话是不好的;和学习好的同学交往是好的,和学习不好的同学交往是不好的;随大流是好的,特立独行是不好的。

世界上的事情就这样被简单分为好或者不好,孩子们带着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标准开始了他们最初的社会生活,这是最可悲的。

我不知道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怎样?是和这个伪善的世界抗争还是与这个伪善的世界妥协,最终成为伪善的成年人。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和善的环境?

虚伪和权威是成人世界的诟病,这一点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就有阐述:“爱和恨是心灵的两种状态,这可以比作水的液态和固态。

隐瞒一个人的真实情感的习俗是一种精神的谎言,有助于使他自己适应有组织的社会不正常的状态,但是渐渐地它也从爱转变为恨。

这是潜伏在潜意识的最隐深处的可怕的谎言。正是因为这样,成人的虚假和伪善使儿童根本不敢真诚得表达自己。

儿童起先将真诚深深地隐藏起来,之后,由于隐藏得太深,于是真诚被遗忘了,伪善的外表本来是个面具,但是由于长期戴着,就会长到人的身体里,人们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连接,分裂就产生了。

蒙特梭利将这种成长在谎言中的状态称为说谎的岐变。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和善的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