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就會有希望——殘疾貧困戶賴運升的脫貧故事

不放棄就會有希望——殘疾貧困戶賴運升的脫貧故事

蠶房架子上的簸箕中裝滿了桑葉和蠶寶寶,駝著背的賴運升抖著簸箕仔細查看生長情況;距離蠶房不遠處,去年新建的兩層小樓寬敞明亮,家電一應俱全,跟城裡的樓房差別無幾。

三級殘疾的賴運升家住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中山村,三年前他還是村裡的貧困戶,而現在的他,依靠養蠶,不僅建起了新房子,還成了村裡有名的養蠶專家。“不放棄就會有希望。”在脫貧致富的路上,賴運升已經奮鬥了20來年。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賴運升和妻子就曾養過蠶。沒有任何經驗的賴運升夫婦,養的蠶成活率很低。“養50斤,只能活30斤,基本活一半死一半,”賴運升說,蠶繭也賣不上價,自己還要出去打零工,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更不幸的事情發生在2005年。賴運升在摘桑葉的時候被別人砍倒的樹砸中,腰椎和肋骨斷裂、成了三級殘疾,好幾年都做不了工,至今駝背,也不能背重物。在他養病期間,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都靠妻子外出務工,三個孩子也要幫著打零工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為了脫貧致富,賴運升又嘗試了不少營生,但都以失敗告終。2008年,賴運升承包魚塘,不但沒賺錢,還欠下好幾萬元,最後賣了家裡13頭牛,和妻子去鄰村的火龍果基地打工還債。情況稍一好轉,賴運升又跑去廣東開米粉店,不料半年下來,又虧了不少,只得再和妻子回村。

幸運的是,依靠政策幫扶,這一次賴運升終於找對了門路。

2013年,齊興桑蠶專業合作社在中山村成立。邕寧區殘聯依託合作社建成陽光助殘示範基地,為殘疾農戶免費提供蠶苗。2016年,聽到不少殘疾農戶養蠶賺錢的消息後,賴運升心頭一熱,重操舊業,做回了養蠶的老本行。

有了之前的教訓,賴運升知道,一定不能再靠以前的土辦法養蠶。為學技術,他到合作社務工,邊養邊學,一遇到問題,就立刻求助合作社的技術員。

因為身體殘疾,賴運升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別人用肩扛,幾趟就能運完,我肩膀使不上力,得一袋袋拖。”賴運升笑笑說。凌晨3點起床奔蠶房,清晨、傍晚採摘桑葉,是賴運升夫婦的生活常態。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賴運升一家僅靠養蠶就收入五萬多元,他還熟練掌握了養蠶的訣竅。2017年,賴運升蓋好了新房。今年,賴運升把其他外出務工村民的丟荒地利用了起來,種桑規模從2016年的8畝擴大到了現在的12畝。

由於技術過硬,村裡的合作社還和賴運升合作建設“蠶農實訓基地”,安裝現代化養蠶設施,在擴大養蠶規模同時,他也手把手教其他蠶農科學養蠶。預計今年11月,這個實訓基地就能正式投入運行。

賴運升小女兒一家在深圳打工,看到養蠶能致富,加上養殖規模擴大,過兩個月,他們也準備回家幫忙。“現在養蠶不比在外面打工掙得少。”賴運升說。

中山村駐村第一書記胡新嬌說,明年村裡還將利用扶貧基金建成現代化養蠶基地,計劃請賴運升負責管理,用他的經驗和技術帶動更多村民養蠶致富,並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