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敖彬伟

部分图由方向明提供

这几天,想必很多人已经被新晋网红——良渚博物院重开刷屏了。

作为博物馆的最后一站文创商店,“买买买”往往能直观“检验”观众看完博物馆后的心情和喜好。尤其在良渚博物院,良渚人的设计水平和审美高度,跨越了5000年之后,跟我们有没有共同语言?

钱报记者在良博院和晓风书屋共同打造的文创空间里发现,最俏的周边,是小本子、玉鸟胸针,以及两款印着良渚神像线绘图的帆布包,刚开馆2天已经卖完,很多都在紧张补货中。

于是乎,最新“带货王”出炉了——良渚神像、玉鸟。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但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我们只把大眼睛獠牙的神人兽面像和玉鸟的高清照片,傻乎乎地贴在袋袋、T恤、杯子上,一定不会有人喜欢。

那么再回头看这些周边,你会发现,扇子、帽子、马克杯、明信片上各种各样的神像和大眼睛,还有各种抱枕上的螺旋底纹,其实用到了最传统的技艺——线条,也就是我们说的线绘图。但,它们的来源,或者说底稿,并非电脑制作,也不是文物高清图片,几乎全来自手绘,来自一个人的笔。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对,只有一个人。他名字前的定语是这样的:良渚出土玉器的唯一线绘者、浙江考古线绘第一人。

方向明——如果经常看钱报记者报道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30年,几乎挖遍了浙江新石器时代不同类型的遗址。

但他不光是考古专家,还是考古画家。4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稿子,标题是“考古专家笔下美到爆的手绘老物件”。

最近,方向明终于把自己20多年画良渚玉器的线绘图集结成书《良渚玉器线绘》,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6月29日上午10点,新书将在良渚博物院首发。而这天晚上7点,方向明将做客钱报读书会,带来一场图文并茂的分享《行云——良渚古玉的线条之美》。(报名请加嫩小编微信,ID:showonedian)

(一)绿,良渚玉器的颜色

如果你拿到书,第一视觉冲击:绿。

整本书有两种颜色,白和绿,背面油墨的绿还会隐隐头上纸面。而这种绿,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比较接近去年的流行色果绿,清新,又没有深绿军绿的沉重,但又没有绿松石的绿那么张扬。我想,它是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现在乌镇一般典型的江南水岸居住。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实际上,这种绿也代表良渚玉器的颜色。

你可能会问,我们在良渚博物院展厅看到的玉器,不都是白花花的吗?

“良渚玉本来就是绿色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良渚玉颜色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它们受沁了。”方向明说,事实上,绿是中国玉器一以贯之的主色调。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玉器,兴隆洼玉器(兴隆洼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后称兴隆洼文化),距今8000多年,就是这种绿色。

而良渚文化的兄弟姐妹——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大家的玉器,也都是绿色的,包括我们的瓷器,天青色,“中国人对于色彩的爱好,一以贯之。和田玉兴起后,颜色发生了大变化,可能跟战国后阴阳五行、五色有关。但主流的色彩旨趣,一直没变。”

再说书名。

本次读书会题目“行云”,方向明本来想作为新书的题目,也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另一位才子郑嘉励的点子,后来含泪舍弃,采用“良渚玉器线绘”,因为更直接明了,普通人也能一眼就看懂——这本书讲什么?它不是一本良渚玉器照片的图录,而是实实在在的手绘图集。良渚玉器究竟长什么样子,它的每个面,神像的每个眼角,每根手指头,每条花纹,方向明一笔一笔画给你看。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反山M12:97琮,每个面,分解得一清二楚,处女座大爱。

书中收录了200多件良渚玉器的线绘图,以反山、瑶山两地出土的主要玉器为主。比如良渚国王身上的饰品,有哪些?除了头饰、项饰,还有各种叮铃咣啷的饰件,比如牌饰、带钩、鸟、蝉、龟、鱼、龙首纹玉器等等,花头精很透,这是当时良渚平民都没法享用的,比如卞家山6号墓出土的玉器,虽然头上也佩戴三件成组的锥形器,但另外只有可怜的1件锥形器和3件小玉珠。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反山M16:4冠状器的解读,配以简洁的文字。旁友们,看到我上扬的眼角了吗

除了王的玉器,还有良渚文化“三大件”琮、璧、钺(权杖)各种样子的线绘图,以及玉器具,也就是玉礼化的生活用品。比如女人用的纺轮、织机——对,当时真豪华啊,良渚女人用的是玉织机,反山23号墓出土,两端镶有玉质部件的卷布轴、开口刀和经轴。它的原理,构造,方向明也给你画好了。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二)简单的线绘,神秘的良渚

当然,“线绘”两字看上去还是高冷的,而“行云”两字,文艺,其实更能表达良渚人的审美和艺术内涵。

这些年,良渚文明逐渐向全世界揭开神秘面纱,而方向明的这本书,是第一次面向大众用更能让人看懂的中国传统线绘形式的方式表达。他希望,不止是专业人士,普通人也能通过简单的线绘,来了解良渚人制作玉器的匠心。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问,玉器看高清照片、局部细节图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看线绘图?

举一个现成的例子:良渚文化周边产品。“做文创,如果翻考古报告,肯定看得云里雾里,如果看图录,线图又不全,对着照片做文创是很难的,拿线图去做是现成的。”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博物院晓风书屋里的两款良渚扇子,图案来源于方向明手绘线图

为什么?

“考古线描图最根本的,就是能够非常精确地表示一件器物的外形和结构,照片没法表现结构。”

我们来看图说话。

这件反山王陵最高等级12号墓出土的豪华权杖,是军权的代表,是墓主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除了像斧头那样的玉钺本体外,还包括了瑁和镦,以及嵌玉髹漆的柄,如今,中间那个柄“支架”——连接瑁和镦的载体已朽,而镦和瑁,我们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实物,但是,上面的复杂纹样,外形和结构,肉眼根本无法看清,照片也无法全面呈现。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这张是前几天良博院布展现场拍的,来自瑶山7号墓出土的玉钺组件。拍照毫无反光,再次表扬下展柜。

那我们来看看方向明的图,密集恐惧者慎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反山M12:103瑁纹样的展开图。请大家把手机向左旋转收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震撼力,感觉方老师几乎要把手画残了。

单单是上面的螺旋纹样,整个线条构成,比照片更清晰,更有视觉冲击力。

“权杖的外形和结构,不同的面,还有剖面,相当于工程制图,你拿着这张线图,是可以去做这件器物的。相当于造一座桥,无论怎么拍,都不如把施工图给你来得清楚,你就可以去造桥了。但线图有一个欠缺的地方,没有表现材质和颜色,所以我在书中做了简洁的文字说明。”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瑶山M7玉钺杖的瑁、镦。拿着这张图纸,可以再做一个。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基本款良渚神像。向左转,看得更清楚,书中的文字标识做得太贴心了

反山这件豪华权杖是玉做的(上海青浦吴家场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了象牙权杖),出土时,镦就插在琮里,琮在这里好比一个底座。

方向明画的展开图,端面以及瑁体都有一圈纹饰,中间有三个孔(到底是干嘛的目前还没搞清楚)。纹样和圆孔有机结合起来,圆孔其实也是个螺旋,旋转带动着两边的兽面,若影若现。我们可以清晰辨明出神像的眼睛、鼻子、嘴巴爪子,但身体的轮廓又跟这些地纹浑然一体了。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反山M12:91镦A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反山M12:103瑁

其实,我觉得更恐怖的是这张!!点击看大图,螺旋纹不停旋转,头晕,画的人更晕~

这一组,他画了3天。

画的时候还发现,上面还有一圈地纹,而且里面还有机关,可以很规则地划分成4组图案,是4组鸟型。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请继续把手机向左旋转收看。方向明画了上面那个角度还不够,又把镦展开,纹样更直观,当然也更复杂了。这是反山M12:91镦纹样的展开图。上面那组纹样中,你能看出它分为4个部分,4组鸟形吗?眼已花!

当时,他还不敢确定。

过了几年,余杭玉架山遗址出土了透雕冠状器,他发现,纹样和反山这件镦的一组,一模一样。他通过亲手画,也证明了良渚人在玉器上行云般的线条刻画,是有规律的,绝对不是随便创作的。

(三)考古线绘,墨守成规

那么,方向明究竟是怎么画的?

死画。他说。

之前有粉丝在微博上表白:方老师,我想跟你学,做个线图工。方老师唯有苦笑:行云般的线描,完全不一样啊,考古线绘,墨守成规。

方向明没有学过美术,但喜欢,画得勤,他念中山大学时,就有考古线绘课。要知道,以线绘和拓本来体现器物的外形和结构,是考古学的传统记录手段,只是现在,线绘课在很多大学的考古学课程中被省略了。

学校里,别人还在画碗的时候,老师已经让方向明开始画袋足鬶了,就是那款长了三条萝卜腿很复杂的陶器。他也是班里老师唯一让画袋足鬶的人(傲娇脸),所以一毕业,他就自己独立画图了。

画的时候,一般来说,他会先把玉器拿在手上看一会儿。比如良渚人的头部装饰——三叉形器,算是复杂的玉器了。方向明不厌其烦地画了所有面:正面、侧面、背面、上俯视、下俯视,“就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平面,正面凸起来,还带点弧度,所以要把弧凸面画出来。背面还有凸块,还钻了几个洞,人们准备去组装,所以要把背面这些洞画出来,洞是怎么钻孔的,要通过剖面把怎么样钻孔的情况也画出来,这就是死画的。”

看完器物,就把它放在米格纸上,上面有很多点,都是测点。如果纹样复杂的,像权杖,不用米格纸,先要用拓片。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米格纸,良渚玉器考古绘图的底图:良渚汇观山M4冠状器和三叉形器

“现在科技发达,照片可以拍正投影,可以通过计算机形成,以前没办法,把拓片在复印机上放大一定的倍数,然后用硫酸纸蒙上去,照着器物描。因为玉器小刻纹细,拓片很模糊,玉器刻纹1毫米中至少有3根以上的线,所以一定要对着实物,对着描。”

良渚玉器除了玉璧,普遍都很小,很考验眼力对不对?“我当时看的时候眼睛没问题,现在戴老花镜有点问题。”方向明笑。

而且他也不用放大镜,“只要我眼睛不花,刻纹玉器它不复杂,就是要花时间,当然技艺要熟。”

画图那么多年,他觉得最难画的,就是拿针管笔画螺旋线。

良渚人对螺旋线是真爱啊,到处都有,而且还多变。“画螺旋线的时候,不能够重叠,所以手不能抖,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其他的都很容易。而不少螺旋,你看着是一根线,其实它是互旋的,两根线组成的,很费劲。”

还要特别说一下画图神器,最重要的,就是一支0.1毫米细的德国针管笔,以前没淘宝的时候还买不到。0.1毫米的笔尖什么概念?没有再细的笔了,比头发丝还细,像丝绸修复师的修复针最细的,直径也只有0.35毫米。

但实际上,5000年前良渚人的刀工和眼力,比我们更好,比0.1毫米还细,因为1毫米内,良渚人又刻画了3到5条线,所谓纤毫毕现,就是这个意思了。而方向明只有一条条手绘,才能做到这种程度。

可能你又要问了,方老师,现在都用电脑画图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费劲手工画?

“我觉得,手工测绘,是绘图者和器物直接的交流,也是一种研究,电脑测绘自动生成,相当于机器生成机器,缺少了研究部分。我经常说,多去画画,你就能记得很牢。”

前段时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合作单位,参加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科潘的考古项目,方向明也参与其中。期间,他去科潘博物馆参观,因为不让拍照,他就拿着速写本画了一下午,“人物的装置结构我画过之后,就能记牢的,多画几次,就能默写出来了。”

我们随便看几张感受下——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四)

但以上这几张密集的螺旋纹图,我觉得还不够狠,最狠的,是方向明把良渚玉琮王——对,就是《国家宝藏》里周冬雨代言的琮王,直槽内上下刻的8个神人兽面像,都画全了,关键是,每个神像只有火柴盒大小,相当于微雕。

我请方老师把8张图拼在一起,请大家再次向左旋转手机,感受到来自神像的凝视了吗——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以上,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想静静地看一会儿。

新书里,美编特地为其中4个神像做了折页,模拟神像在玉琮本身出现的顺序,以高级的黑金对比,展现这些贯穿良渚权力与信仰的神秘图纹。而在封面上,还“烫”了一个迷你神像,美编特意模拟出它们在玉器上的效果——用到了“高温烫压”,140度高温把神像“烫”在了封面——彩烙纸上,是一种特种纸的特种工艺。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2001年,方向明画了琮王上的第一个神像。

当时的所长曹锦炎对当时还是考古一室室主任的刘斌讲,不要给方向明安排其他工作,就让他跟考古专家王明达整理、绘制反山王陵的器物。

当时,反山玉器还放在古荡浙江省博物馆的库房,因为工作实在不方便,最后选择在吴家埠工作站,方向明闭关,画玉器,画完一批再换一批。

师傅王明达一个礼拜过来几次,除了一起整理,也给他放松放松,两人一起喝酒、打老k。

有意思的是,以前瑶山遗址的玉器,是一个墓一个墓拿过来画的,但反山遗址不是这样,王明达按照器物分类运来,让方向明画。

“玉璧,运了一车来,玉琮,运了一车来,高潮,就是琮王。我很紧张,房间专门装了空调,”平时画一般的玉器,方向明是不戴手套的,“带着手套根本没法画。因为开着空调,手直接去触摸玉器,是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但画琮王,方向明不敢不戴手套,怕它掉“皮”。平时一个礼拜只来几次的王老师,在方向明画琮王时,天天来“监督”,还有一拨围观的“吃瓜群众”,说从来没看过,特意过来看琮王。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如今通行的良渚神像基本款,来自方向明的笔

因为琮王太重要了,给方向明的时间很短,他现在想来有些遗憾,“把主要轮廓都描了,细部没办法描,到最后,自己也有点疲惫了。”

但在我们看来,这8个神像的手绘图,纤毫不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良渚文创周边的神像,都以方向明画的基本款为设计来源。

此时,我需要插播一个数据。

良渚反山、瑶山两地总出土玉器有1800多件(组),全部都由方向明画。而良渚人脖子上挂的“项链”,比如瑶山遗址出土的一串珠子,就有200多颗,尽管线图画个珠子也简单的,但他每画一颗,都要重新测量。

“在我画第一颗珠子的时候,你知道我的心情是什么样子嘛……像我这样爱动的人哦(一枚运动健将,长跑高手),只好尽量让自己心静下来,那后面还有一大堆呢,慢慢画。这种经历是经常有的。”方向明笑着说,“反山玉器整理完后1年,我几乎没再写过关于良渚的文章,”他跟朋友和同事开玩笑说,诶,不要在我面前谈玉器哦,跟你翻脸了。

所以,我算了下,如果按单件计算的话,光两个遗址,他就画了逾6000件玉器。如果把反山、瑶山、庙前、毘山、小兜里等遗址算上,以及“友情赞助”杭州市考古所的五代康陵、老虎洞南宋官窑等遗址,方向明这20年画过的器物总数,有好几万件。

“我画图还是比较快的,超乎常人的快,我一般画完整的陶器,也不是特别复杂的,一天可以画30件,画一般的标本,小碎的口沿片,也要测量口沿大小,一天可以画超过70件。”

但这个速度要建立在什么情况下呢,他上卫生间也要跑着去,坐下来之后,一点都不动了。

考古工作,讲究透物见人,而方向明的绘图,是另一种透物见人——考古人的细致、耐心、孤独,也是考古这项事业独有的品质。

(五)6根手指头的神像

我问,如此“死画”,近乎“自虐”式画法,快乐是什么?

“它的线条非常漂亮,画的时候就是一种快乐。”

比如画牌饰,方向明觉得很享受。牌饰一般只有巴掌大,背后有牛鼻孔,可以穿缝在衣服上的玉器,好比良渚人的胸针。

“整个牌饰像一个俯冲的鸟形,獠牙的阔嘴雕琢在弧形的器物底边缘,图像和器形的线条感太好了,这也是独一无二的。”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而对方向明来说,更大的快乐,来自图像给他的暗示和解答。“很多图像的含义,一下子可能无法解读,但在画图中,得到了解决。”

方向明画琮王8个神像的背后故事,还有一个“续集”。

他画着画着发现,其中一个面的神像,怎么多了一根手指头?

以反山、瑶山代表的刻纹玉器,基本的构成和元素始终不变,是当时的标准像,“基本款”神像,都是5根手指头的。

“6根手指头,也有可能这个良渚人刻着刻着腻了,想搞搞创新,”但不管怎么说,5000年后,被方向明发现了。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方向明还不死心,他发现,刻了6个手指头的,还不光是一个面,有两个面。“一个面可能是他兴致上来了,反正你们也看不清楚,我搞怪一下好了,但现在是2个面,那就有问题了。”

他继续画,又发现不对劲。

另一面神像,嘴吻部分的轮廓线条,很凌乱。“一个清晰,一个不清晰,不标准的嘴吻刻得轮廓乱了,整个塌下去了,说明他基本的画理都没有掌握。”

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种种不常规的迹象和线索,让他马上想到一个问题,也是良渚文化研究中,始终有争议的问题:一件玉器,一件琮,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刻的?还是说,有多人参与?墓主人,是否也是琢玉者?是否有多个人参与了这场王的葬礼,他们为什么要来参与?

“我认为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这一件琮的制作。很多老师还有一些争议。同一个人去画同一幅画,画十幅肯定会有差异,但如果手指头多画了一个,这就是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只有在零距离亲手画它们的过程中,才会一个个跳出来,“这对我们重新研究良渚社会组织和形态就很有帮助。”

“关于良渚墓葬的墓主人身份,良渚社会的复杂化,我们一般都说等级之分:王一级,贵族一级,平民一级。但我认为,良渚社会真正的复杂化,等级是一方面,更多的,应是身份的复杂化。一件琮,一件冠状器,一件三叉形器,这些大家都有的标识性的东西,恐怕还不足以完全能代表身份,那些权杖的端饰,小小的,有些像子弹头的,我们如今还搞不清楚载体是什么。类似这些小细节,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我们认定身份的突破口。玉器的文章,大有可为。”

画玉器的时候,方向明常常有一种感同身受。

“王的刻刀会经常坏,就像我画坏了好几盒针管笔一样,一盒要200块啊。刻刀坏的时候,多少会影响心情。刻纹会有个人风格,我画完8个,大体可以知道,这个大琮是一个王刻的,还是王累了,有人替代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