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拜将坛位于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两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

刘邦在汉中设坛拜将后,由韩信统帅三军,仅用了四年半时间,就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神帅”。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如今韩信雕塑总高20.6米,塑像净高14.6米,塑像座高1.7米,祭台高4.3米,是体现公元前206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的伟大时刻。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军,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刘邦彭城之战失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随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刘邦 (前256~前195)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 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 沛公、汉王。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南台

拜将坛南台拜将坛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北台

拜将坛北台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这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拜将坛

世纪大钟

安放于拜将坛的汉中世纪大钟,重达11吨,属中国西北最大的铜钟,其声宏亮,气势壮观,与拜将坛相应交辉

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