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打骂VS娇生惯养:它们背后的错误其实一样

有人问我,打出来的孩子与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犯了难。

以前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教育理念,孩子犯了错就是骂和打,没人觉得有问题。但现在各种公号文章都在言之凿凿地告诉家长们:不能打孩子,否则孩子会有心理阴影,未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长放弃了体罚,甚至连骂也不敢理直气壮地骂,骂完了还要向孩子道歉。还有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温暖,内心产生空洞感,于是拼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做法却常常招来“娇生惯养”的评价。

究竟怎样对待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从小打骂VS娇生惯养:它们背后的错误其实一样

动辄打骂体罚或者一味娇生惯养,显而易见都不是什么好方法,因为二者都太过偏颇

前者过分强调父母主观制定的规则,且这规则主要受父母情绪的影响,这就很容易让孩子内心形成这样的世界观:我是强者,就可以掌控生活主宰他人;我是弱者,就只能受制于人无力抵抗。

而一味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我的需要是理所应当要被满足与呵护的,他人对我的顺从和迁就是他们应该要做的事。

这样两种教养方式都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体会、共情他人的感受,并学会与他人平等合作

在那样两个世界中,他人不是竞争者,就是统治或被统治者,显而易见,这样的关系不会有真正的平等与温情连结。

从小打骂VS娇生惯养:它们背后的错误其实一样

对孩子真正的好教育是爱与规则的结合

真正的爱是双向流动的,而不是单向的倾泻或抽取。我们要从倾听、理解孩子开始,然后以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慢慢也能理解、体会到我们的想法与感受

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可以被看见与接纳,他们的一些行为就算被拒绝也事出有因、有理有据,他们自然会潜移默化地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对待身边的人。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绝对自恋的部分还会时不时冒出头来进行干扰,需要家长不断地加以纠正。但这恰恰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没有孩子能“一说就懂,一懂就会,一会就做,一做就能做好,做好还能一直坚持”。

当我们放弃这样的期待,耐下性子时,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不讲道理,教育孩子也没有那么困难。

从小打骂VS娇生惯养:它们背后的错误其实一样

打骂或溺爱其实都是一种投机取巧、规避麻烦的教育方式,真正的爱一定是要克服麻烦,付出耐心与爱心的,没有捷径可以走。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