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风情|山西豪宅大院—王里道

在代县阳明堡镇南关村,世代相传着一句口头禅,叫做“十二南关一柳沟,不如王里道一圪嘟”这就是说,全村从东往西数的顺河关、窑道关、新关、水渠关、于家关、史家关、圪塔关、一家关、照壁关、楼子关、秦家关、北关,都比不上王里道街上刘氏家族的商人多、有钱人多、宅院气派,其一点儿不亚于晋中祁县的乔家大院。

代州风情|山西豪宅大院—王里道

乔家大院

据南关村王里道的《刘氏家谱》记载,刘氏家族是在明代从忻州解原村青石头街迁移到代县阳明堡镇南关村王里道安家落户的。始祖叫刘一贤,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后代多耕读、经商、做官。到了清代竟成了雁门关下的名门望族,买卖从代县做到了归化城的土默川,以种高粱造酒为业,昔日的“刘缸坊”字号在内蒙古大草原很有名气。

代州风情|山西豪宅大院—王里道

在土默川靠造酒生意发了财的刘氏商人,于乾隆年间开始在王里道街大兴土木修建豪宅院落。据说,刘氏东家在修建时不惜花钱,一天只允许能工巧匠抿三垄瓦,砌堵墙,为的就是精工出细活。刘氏豪宅院落是由寿山堂、聚鑫堂、敦厚堂、怀仁堂、老院、旧院、新院、红大门、艺校、秀楼、东阁、西阁和刘氏宗祠等组成,各种建筑高下叠置比肩联袂,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宅院墙壁均用水磨砖对缝砌筑,廊檐前伸,围合成多进四合院。院落中砖、木、石雕和精美匾额比比皆是。街道高高低低,均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坚实、光滑而平坦。石狮、旗杆、铁角兽拴马石、斗拱、挂落、门罩、窗棂、照壁和所有梁柱穹顶,无不精雕细刻,透雕、浅雕、深雕镂空、浮雕等,雕刻手法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明清两代民居华藻繁缛的风格。

雕刻内容大都有祈福纳祥和训导教化之意。诸如百鸟朝风、蟠桃献寿、杞菊延年、琴棋书画、梅兰竹松、福禄寿星等。刘氏家族世代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当年王里道四周有堡墙,设有巡夜打更的,只要把东阁和西阁的大门一关谁也进不去,这里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可见刘氏族人的生活多么安宁、富足、悠闲、自在

屋宇高峻、气势恢宏的刘氏豪宅:质朴无华、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录了一段兴衰的沧桑,也讲述着一串串令人感叹、感伤而又沉思的动人故事

王里道刘氏家族始祖刘一贤生有两子,大儿叫刘祥、二儿叫刘祚,因刘祥无后,现后裔均为刘祚所繁衍。起初族人只靠务农为生到了四世祖刘显手里,眼看刘氏家族人口越来越多,养家糊口成了问题,因生活所逼就拖家带口,走西口到了归化城的土默川。

初来乍到的刘显,人生地不熟,做生意没本钱,只好靠苦力开垦那一望无际的荒地种高粱。因为土默川是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所以土地肥沃。那年正赶上风调雨顺,刘显所种高粱喜获丰收,堆积如山,卖高粱赚钱使一家不愁了吃穿。刘显生性憨厚,常拿钱粮救济附近的居民,深受大家爱麵。

有一天,一位披头散发的老者来到士默川讨饭吃,别人讨厌他,不但不给他吃喝还打他。而刘显看到老人可怜,就热情招待他不仅给饭吃,还给他打酒喝。老人酒足饭饱之后并没走,却跑到水井口吐去了,遭到别人的责骂。说也奇怪,第二天这口井就散发出扑鼻酒香,打起的水就是酒,人们这才意识到是“酒仙爷”来了。

代州风情|山西豪宅大院—王里道

这件事启发了刘显:何不用所产高粱酿酒卖呢?于是,刘显就从家乡王里道把刘氏家族有造酒手艺的亲戚们叫去帮忙,正式开办了“刘缸坊”字号,一开就是数百年。

“刘缸坊酒”靠诚实守信占领了整个内蒙古大草原市场,究竟赚了多少雪花白银谁也说不清,反正在家乡修建了豪宅院落,供子孙们读书科举及第。刘氏族人从阳明堡镇南关王里道起身到土默川的、“刘缸坊”,480公里的路程用不着住别人家的店铺,因为沿途都有“刘缸坊”的字号。九世祖刘永吉官做到清朝的户部郎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山西普遭旱灾,代州为甚,饥民流散。州人51名捐银8565两助赈,其中刘永吉就捐献白银2800两。其心在朝营,情系家乡之举实在可嘉。

“刘缸坊”字号究竟是如何由盛到衰的?刘氏族人是这样说的:遭到土匪抢劫衰落的;受到太平天国战争干扰衰败的:“刘缸坊”字号得罪了朝廷倒闭的。

如今的王里道刘氏族人散居全国各地,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贡献着力量。

(作者介绍:石俊文:代县新闻办主任,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