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風情|鄉愁記憶—籍家老宅院

籍家有兩處老宅院,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揮不去、抹不掉、忘不了。它雖沒有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的規模和氣派,少了些木雕、磚雕、石雕細活兒,也沒有磧口古鎮、西灣村的熱鬧和連片,既非書香門第之宅,也非豪門貴族之院。但它確是一處實實在在的古老宅院。

籍家老宅院是嘉慶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世祖國才、國相、國宰弟兄三人由大煙旺遷居東章後,購一榆樹林而建造的東西兩個老院。距今已有190餘年。

代州風情|鄉愁記憶—籍家老宅院

古老宅院

東院是三進院落。大門在我的記憶中已燒燬,只留下兩個門墩,全院面積近2700平方米。一進院落,北有大碾房一座,族人和居鄰接壁在這裡碾米磨面。南面有兩棵百餘年的果樹,樹冠龐大,枝繁葉茂,每當春夏之交,粉紅色果花盛開撲鼻香。果樹南有菜園,種著各種蔬菜。二腰院有南房、正房各三間,房下面有一個窨子。跨入二門對面西房三間,兩邊配房各一間,南房、正房各三間。

西院是二進院落。大門雄偉高大,磚木結構,門額上十書“松竹秀”三個大字,據說也是出自於一位名人之手。礓徹圪臺高出地平面一米餘。全院面積1300餘平方米。

進入大門有照壁一座,以大門為中心,兩邊有七間瓦房,西北角有石磨一座。二門建造與大門結構相似,兩邊蜈蚣牆和東西房碼頭連接。蜈蚣牆邊有大杏樹一棵,樹枝一邊爬在了西房房頂,一邊搭在了二門頂上,是夏季遮蔭乘涼的好地方。大院的主房是三間南房,配房東、西房各三間。二門與南房在一條中軸線上由磚砌引道連接,引道兩邊鋪著鵝卵石。

代州風情|鄉愁記憶—籍家老宅院

房前均有條石臺階,門窗全部是象眼孔門連架刻有圖案,一種古色古香,古樸典雅的感覺。南房與東西房砌磚牆連接,中間有東月門、西月門。從月門進去有兩個小院。東小院有南房配房一間半,茶爐房,有棗樹四棵。西小院也有南房配房一間半,馬棚驢圈整個院落呈正方形,又象一個大寫亞字。

我在西宅院生活了近四十年,這裡的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浸透著我的感情。這裡有我兒時的夢幻,童年的足跡,濃濃的家戀這裡是我人生的第一驛站,第一眼識物於此。嬰幼學步,東倒西歪,起步於此。

這個老宅院有八代人居住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住著五至六戶,三十餘口人,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還是有著大雜院的歡樂氣氛,也有拌嘴吼叫的聲音。在院子裡乘涼閒侃,在院子裡聽小喇叭廣播,在院子裡端著大碗吃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尤其是逢年過節,那種壘旺火、響鞭炮、燒香敬紙、拜年、大團圓的情景,更是大雜院最靚麗的風景。

代州風情|鄉愁記憶—籍家老宅院

老宅院承載著近兩個世紀的風雨滄桑見證著幾代人的酸甜苦辣和悲歡離合。高祖籍成都曾被皇清例授登仕郎,曾有直隸州贈送的“品德兼優”牌匾懸掛在大門上方,籍家有過興盛發達,但也有過家道中落。過去是擠擠雜雜,人多房少,而現在是人少房空,這麼大的院僅住著4位老人。

古老宅院已成了不可或缺的點綴與象徵,在注視著世事的變遷。雖無言,而又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歷史煙雲,哭泣著受損的“身體”。現在我回家的次數很少,每當回去總要到老宅院裡走一走、看一看,找尋逝去的歲月留下的痕跡,找尋已故長輩們的背影和音容笑貌。目睹那些殘損坍塌的古老房屋建築,雜草叢生的院落和無人居住的冷清淒涼,失去了往日的熱鬧與風采,心中總是種難言滋味。

從我家的老宅院的變遷可看到歷史文物古蹟在一天天破壞,一天天減少。從另方面反映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舊的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瓦房、新樓房和鋼筋水泥房。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老房的後人們正由農村湧入城市。

我在想:古老宅院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在想,也許若干年後,古老宅院會煥發青春,重修重建,舊貌換新顏。

我魂牽夢繞的舊宅院,永遠定格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永遠留在我的腦海和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