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风情|乡愁记忆—籍家老宅院

籍家有两处老宅院,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不去、抹不掉、忘不了。它虽没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的规模和气派,少了些木雕、砖雕、石雕细活儿,也没有碛口古镇、西湾村的热闹和连片,既非书香门第之宅,也非豪门贵族之院。但它确是一处实实在在的古老宅院。

籍家老宅院是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世祖国才、国相、国宰弟兄三人由大烟旺迁居东章后,购一榆树林而建造的东西两个老院。距今已有190余年。

代州风情|乡愁记忆—籍家老宅院

古老宅院

东院是三进院落。大门在我的记忆中已烧毁,只留下两个门墩,全院面积近2700平方米。一进院落,北有大碾房一座,族人和居邻接壁在这里碾米磨面。南面有两棵百余年的果树,树冠庞大,枝繁叶茂,每当春夏之交,粉红色果花盛开扑鼻香。果树南有菜园,种着各种蔬菜。二腰院有南房、正房各三间,房下面有一个窨子。跨入二门对面西房三间,两边配房各一间,南房、正房各三间。

西院是二进院落。大门雄伟高大,砖木结构,门额上十书“松竹秀”三个大字,据说也是出自于一位名人之手。礓彻圪台高出地平面一米余。全院面积1300余平方米。

进入大门有照壁一座,以大门为中心,两边有七间瓦房,西北角有石磨一座。二门建造与大门结构相似,两边蜈蚣墙和东西房码头连接。蜈蚣墙边有大杏树一棵,树枝一边爬在了西房房顶,一边搭在了二门顶上,是夏季遮荫乘凉的好地方。大院的主房是三间南房,配房东、西房各三间。二门与南房在一条中轴线上由砖砌引道连接,引道两边铺着鹅卵石。

代州风情|乡愁记忆—籍家老宅院

房前均有条石台阶,门窗全部是象眼孔门连架刻有图案,一种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感觉。南房与东西房砌砖墙连接,中间有东月门、西月门。从月门进去有两个小院。东小院有南房配房一间半,茶炉房,有枣树四棵。西小院也有南房配房一间半,马棚驴圈整个院落呈正方形,又象一个大写亚字。

我在西宅院生活了近四十年,这里的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的感情。这里有我儿时的梦幻,童年的足迹,浓浓的家恋这里是我人生的第一驿站,第一眼识物于此。婴幼学步,东倒西歪,起步于此。

这个老宅院有八代人居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住着五至六户,三十余口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还是有着大杂院的欢乐气氛,也有拌嘴吼叫的声音。在院子里乘凉闲侃,在院子里听小喇叭广播,在院子里端着大碗吃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尤其是逢年过节,那种垒旺火、响鞭炮、烧香敬纸、拜年、大团圆的情景,更是大杂院最靓丽的风景。

代州风情|乡愁记忆—籍家老宅院

老宅院承载着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见证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高祖籍成都曾被皇清例授登仕郎,曾有直隶州赠送的“品德兼优”牌匾悬挂在大门上方,籍家有过兴盛发达,但也有过家道中落。过去是挤挤杂杂,人多房少,而现在是人少房空,这么大的院仅住着4位老人。

古老宅院已成了不可或缺的点缀与象征,在注视着世事的变迁。虽无言,而又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历史烟云,哭泣着受损的“身体”。现在我回家的次数很少,每当回去总要到老宅院里走一走、看一看,找寻逝去的岁月留下的痕迹,找寻已故长辈们的背影和音容笑貌。目睹那些残损坍塌的古老房屋建筑,杂草丛生的院落和无人居住的冷清凄凉,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风采,心中总是种难言滋味。

从我家的老宅院的变迁可看到历史文物古迹在一天天破坏,一天天减少。从另方面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旧的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瓦房、新楼房和钢筋水泥房。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老房的后人们正由农村涌入城市。

我在想:古老宅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在想,也许若干年后,古老宅院会焕发青春,重修重建,旧貌换新颜。

我魂牵梦绕的旧宅院,永远定格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永远留在我的脑海和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