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会对原型人物陆勇造成什么影响吗?

读剧慧眼


电影《我不是药神》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其中程勇的原型人物是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真实事件是,他最初买药治病一年就花了三十多万,高昂的药费让他头疼,于是不断地寻找可以替代的廉价药品,最终得知一个韩国病友从印度购仿制药只需二千元且药效差不多时,他购买了此类药。

随后,在病友群宣传并帮助代购此类药。后来因售卖仿制药违法而被公安机关拘留,此时引起一千多名病录用友联名上诉,要求释放陆勇。于是在被拘留百来天后,陆勇无罪释放。 俗话说,艺术是取之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改编成电影后,程勇变成了一个自私贪财卖假药赚钱的小市民角色,而且他没有患病。

他从一开始卖印度仿制药只为纯赚钱,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就算亏钱也要帮助病友的平民英雄。一开始,原型陆勇对这个改编应该是抵触的。按他的话说是,我没卖过假药,也没靠卖假药赚过钱。可是当看过影片后,他表示了理解,并在前几日与主创人员一起参加了点映式。毕竟,若是按照原型来演的话,众人会对影片中的程勇报以深深的同情,却不会引起心中的热血与共鸣。只有站在正常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才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同理心。

另外,影片中的程勇是被判刑五年,减刑成三年的。而现实中的陆勇确实无罪释放的。这个设定的更改,避免了一种情大于法的观感,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又不失温情。 影片的火爆自然对原型陆勇的生活有一定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算是一个“平民英雄”了。

曝光在大家眼前,少不了会引得他人的指点和议论。不过,他这样的人大家只会尊重,不会对他的生活有太糟糕的影响。


沈慕白


与任何增加曝光度和知名度的宣传一样,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既会给原型人物陆勇带来更多的光环与荣誉,也会为他招来更多的审视与质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陆勇是电影主人公的原型,但其实际情况与电影中的设置有较大出入。在电影中,主人公本身并未得病,最初纯粹是出于逐利的动机,而参与到药品代购中,之后因为被病人经历所打动,才成长为患者的代言人与英雄。但在现实生活中,陆勇是因为自己得病,需要药物治疗,才从国外购买仿制药,进而开始为患友提供代购服务。不同的经历与动机,导致了人物形象的不同。

其次,无论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里对陆勇的正面宣传,凸显的都是他正义无私的一面。但这种形象并不是没有人质疑。比如《GQ》杂志去年发表的报道《令人生疑的“中国药神”》(http://mini.eastday.com/a/180704141143034.html),就对陆勇的故事提出了种种挑战,包括:他之前自用的仿制药与后来代购的仿制药(Cyno公司生产的Imacy)并不是同一种;后一种药在印度属于“三无产品”,公司也疑点重重;Imacy有效成分也远远没有陆勇宣传得高,不如其它比较正规的印度仿制药;其它仿制药的价格并不高昂;等等。

不管这篇报道提出的疑点是不是有道理,它在去年发表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但是随着电影的热映,这篇报道一定会被翻出来重新讨论,而陆勇的代购业务及其光环,也将受到更加严苛的审视。


林三土


我们总是羡慕印度能拍出《摔跤吧!爸爸》、《起跑线》;也经常眼红韩国有《熔炉》、《素媛》……那些平日为我们所调侃的国家,上映着一部接一部敏感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揭露着国家的黑暗、制度的残缺或是当局的腐败,他们用镜头做武器,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光明处前行。

如今,我们终于不用再艳羡“别人家的电影”了,因为我们的导演也拍出了一部影射现实,反思体制的良心电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原名《中国药神》)取材自2014年的“陆勇事件”。陆勇以低价从印度买入一种号称对白血病有奇效的药品,在国内贩卖闻名,但也因此备受争议。《我不是药神》将聚焦于徐峥扮演的药贩程勇的命运沉浮,讲述他在拿到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权后暴富后的故事。《我不是药神》的确有一个近似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原型故事。电影里徐峥饰演的程勇原型就是2014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的主角陆勇。

无锡是乡镇企业发祥地,涌现了无数的本土创业者,1968年出生的陆勇就是其中之一。陆勇的家在无锡市锡山区,是一个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殷实之家。在他创业之前,他的父亲也有自己的工厂,某种意义上说,尽管不是“子承父业”,也算是“传承家业”。

陆勇的创业之路在两年后遇到了一个当时看来几乎迈不过去的“坎”。2002年,他被确诊得了“慢粒细胞白血病”,一种国内普遍认为除了骨髓移植没有更好办法的“恶疾”。但骨髓移植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在等待的过程中,就靠用药维持。他说,当时主要服用原厂出产的一款瑞士产“格列卫”。但这个药物很贵,且只能自费,一年算下来近30万元,加上各种检查费,一年费用总要在三十四五万元,对财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家当时存款现金也就是100万,但是确诊后的两年里,因为我的病,已经花了70多万。”

为了活下去,陆勇和家人遍寻名医,四处打听治疗新方法。这个过程中,陆勇结识了包括欧洲的很多相同疾病的病友,他们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相关的信息。

找到廉价仿制药,不忘助人,他成病友们眼中的“药侠”。

因为英语好,与国外网友的交流不成问题。2004年,他在欧洲的一个论坛得悉了一条消息,韩国有位病友服用了一种印度生产的“格列卫”仿制药,效果相当不错。之后,一位客户在日本帮他购买了1个月的药量,费用仅4000多元,服用下来效果很不错。他就根据药瓶上的信息,联络仿制药的生产厂家直接购药。“算下来,印度的价格比日本购买的还要便宜,每个月只要3000元,之后我就一直用这个仿制药。”

印度和瑞士两种“格列卫”对比检测结果显示,药性相似度99.9%。陆勇开始服用仿制“格列卫”,并于当年8月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随后,很多病友让其帮忙购买此药,人数上千。 2006年,陆勇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志愿者的身份与另一名北京的志愿者在韩国慢粒性白血病协会律师的陪同下前往印度制药公司考察,确认这些印度药不是“假药”

因为自己服用效果不错,热心的陆勇于是在群内分享了相关的经历,并贴出了用药的检查数据。有病友联系了陆勇,寻求他的帮助。“包括单子怎么填,购药的量多少等等,我都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主要是教给他们自己去买药的办法。”陆勇说。

此后联系陆勇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帮助他们就成了陆勇做“老板”之外的另一项“工作”。“说实话,我家里条件比较好,自己也开厂,不需要靠这个牟利。所以做这件事,完全是为了帮助病友。”陆勇说自己患病后结识了很多的病友,电话联络或见面的病友至少在一二百人,其中80%的人因为这个仿制药而病情得到了稳定,各方面情况不错。“因为对大家的困境和痛苦感同身受,能够帮助他们是自己的心愿。”如同博客的名字“药侠陆勇”,陆勇觉得自己在行侠仗义。

“虚惊一场”之后,他相信自己的遭遇促动了某些改变。此后的10多年里,陆勇成了国内“慢粒细胞白血病”病友圈的“名人”,也被大家称为“药神”。

2013年底,一位四川的病友,再一次通过网络联系陆勇,寻求买药帮助,但没有收到回复。信息汇总过来,病友们才知道:当年的11月,陆勇因为涉嫌贩卖“假药”,被警方带走,后被取保候审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没有注册的药物就是“假药”,而病友们通过陆勇的帮助购买到的印度仿制药就属于这一类。

2014年9月,陆勇组织的团购药药价降到了每盒200元左右,为了方便向印度汇款,陆勇从网上购买了三张信用卡,其中一张交给印度公司作为收款账户,另两张因为无法激活,被陆勇丢弃。2013年,湖南省省沅江市公安局在查办一网络银行卡贩卖团伙时,将购买信用卡的陆勇抓获。2014年3月19日陆勇被取保候审,7月21日,被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12月中旬,多家媒体报道了陆勇案,新闻披露的诸多细节和诸多人物形象,也能在电影中找到影子。

2015年1月10日,取保候审期间,陆勇因“多次传唤不到庭”被警方抓捕,并被湖南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罪”起诉。

审理期间,陆勇坚持自己是无罪的。期间,为了帮助陆勇,一份有千名病友签名的求情信被递交到了法院,希望法院能够对陆勇免于刑事处罚。所幸的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检察机关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法院也对“撤回起诉”做出裁定,陆勇避免了“牢狱之灾”。

“说实话,内心挺受挫的,觉得自己是做好事,结果成了被告!”陆勇说,但来自病友们的那份签名声援,让他非常感动,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得人心”的。

他还透露说,当时的事情出了后,包括央视的《新闻直播间》、《今日说法》等知名新闻栏目都做了采访和解读,最近资深影评人士还透过新闻报道,从影评的角度进行了更新解读。“我想我的事情,成了一个代表性的事件,促动了某些方面的改变。”

不做“针尖对麦芒”的事,希望电影能为白血病患者带来益处。但那场险些到来的“牢狱之灾”,确实影响了陆勇与病友们的“互动”。慢慢的,联系他的病友也少了。他分析,一方面是大家学会自己去购买。另外,这些年仿制药的价格也下降得厉害,现在一年的药费也就3000元左右,加上相关药品进入医保,病友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和理由,不再苦苦执着于他的帮助。

陆勇的生活还在继续,从治疗出院后,他就一直没有停止工作,创办的企业现在也蒸蒸日上,不但在无锡有一个工厂,还在新疆建了一个援疆工厂,帮助当地200多人实现了就业。而他的病情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当然副作用也有,比如容易疲劳,脸部水肿,腹泻,以及皮肤变白等。但这些都微不足道,是可以接受的。”

说到此次上映的影片,陆勇说,影片制作方这两天也与他做了沟通,他认可电影表现出来的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我唯一要关注的是,考虑这部电影上映后可能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电影对主角的设计,会让对我案件不是很清楚的一些观众造成误解”陆勇说,自己并不是要做“针尖对麦芒”的事,自己始终敬畏法律,感恩于时代的变化。他希望这对电影中的主要群体——白血病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

电影对原型人物造成的影响首先是关注度会增加,他本人会受到跟多的关注。可能会对他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陆勇事件”后,当新闻媒体再次将镜头对准陆勇,这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陆勇可能也是难以言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事情过去这么久,而且事情的结果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心理更多的是坦然吧!

第二,由于电影和现实的巨大不同,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已经对真实故事做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这部电影中,创作者已经将故事重新打破,重组并且加工。不再是原来的现实。其中也加入了许多的戏剧、喜剧元素。这些改变可能会误导观众,使得一些观众没有查阅相关的资料,遍人物原型人物就是这样的。会对原型人物造成一些误解和不公正的评论。会对陆勇造成一些困扰。

第三,从社会层面讲,当《我不是药神》大火后,可能会造成一小段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小高峰,更多的观众和创作者,会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将会涌现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现实主义将不再是艺术影片、不再是贾樟柯人的专利。好看、并且能够打动人的影片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


编剧演绎法


我想,大部分应该都是好评


在《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前,我们总是羡慕韩国有他们的《熔炉》、有他们的《素媛》,印度有他们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有他们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他们都拍出了反映国家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种电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而今天,我们不再羡慕他们任何一个国家

因为中国已经有了徐峥和《我不是药神》


我是6月30号陪女神看的点映,知道《我不是药神》有点映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买了票,就网上的评论来看就知道这将是一部《素媛》类型的电影,因为它直面社会中的一些小事,但是却拍到了我们的心中。


因为《我不是药神》是在拍真人真事



从《我不是药神》电影的总体来看,从演员到剧情到台词,几乎是让你挑不出来任何一点问题的,前半段让你笑到肚子疼、后半段沉重的剧情又反复要压死人,这样的电影真正是一部好电影。



而电影中牵扯出来一位叫“陆勇”的人


相信今天陆勇这个名字应该可以上微博热搜。


很多人对于他这件事情评论不一,而就陆勇本人来说,这只是办好事。就陆勇本人来说,剧组本来想拍这件事情他是不同意的,后来经过一些沟通陆勇才同意,不过我相信,这对于陆勇本身来说是好事。



昨天《我不是药神》甚至获得了人民网官方头条号的点赞。

从徐峥近几年的电影计划来看,很有可能会走阿米尔汗的路线,中国也需要这样的电影人,需要向徐峥这样的演员。



大家感觉呢?欢迎留言。


郭盖儿电影


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火爆,对剧中药神的原型人物陆勇肯定有影响。十多年前的旧事被重提,人们纷纷为陆勇当年的侠义之举感动,也纷纷为当年政府撤销陆勇的公诉和将相关药物列入社保范围点赞。



所以,于陆勇于政府,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且多多益善。

原型陆勇是一个江苏无锡的企业主,2002年被检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当时使用昂贵的进口“格列卫”抗癌药,短短两年耗费70万元家底几乎被掏空。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病友从日本以低于进口药六倍的价格购买印度仿制瑞士“格列卫”抗癌药”,使用后药效良好,后慢慢发展用信用卡给病友买药,高峰时期曾帮助一千多病友购药。



2014年3月,陆勇被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病友们得知后联名向上书请求陆勇无罪释放。2015年2月,政府顺应民情,湖南沅江市检察院做出最终决定,认为陆勇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撤回起诉。后还逐渐将相关药品列入社保用药范围。

事件圆满结局皆大欢喜。

本次《我不是药神》的主创方也干得漂亮,监制兼主演徐峥就在采访时说过:我们选取真实的事件,运用原型人物心中的善意虚构出影片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华的首映礼上,主创方邀请陆勇和另外一位病友诗人李群来到现场。映后对谈环节,陆勇非常认可影片:“这部电影很好的反映出那个时代”,李群也非常感慨:“所有的主创人员,拍出这么好的电影,非常感谢你们。”徐峥则表达了对陆勇最大的敬意“我们长得不太一样,但慈悲心力量足已感动所有的人。小人物是我的,英雄是您的”!


陆勇在给广大病友购药时被大家尊称为“药侠”,确实,即使事情过去了十多年。一个远在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都被他的悲悯豪气折服,也为《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佳作欢呼。

这样现实题材的佳片不妨来得更猛烈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


大娱乐影评


《我不是药神》上映不会对陆勇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电影的拍摄已经得到陆勇的同意,他之前担心会遇到跟崔永元一样的状况,但他认为这是一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便欣然同意。



影片确实与实际情况有很多出入。

1.电影中程勇是一个印度神油店老板,而现实中陆勇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2.电影中程勇开厂子的钱都是靠卖药赚来的,而现实中陆勇在得病前已经做成了企业。

3.电影中程勇起初卖药是为了赚钱,而现实中陆勇不是靠这个赚钱,只是单纯病友间的互助。

4.电影中程勇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现实中陆勇没有被判刑。他被逮捕后在监狱关了一阵,后来被撤诉,原因是陆勇只是指导别人买药,并不是代购。



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中的陆勇更加符合“药神”这个称号,病友们都叫他“药侠”,为了他联名写信求情。

电影中为了激化冲突,对故事做了加工处理。程勇这个人物先抑后扬,有血有肉,让人感动。

迷影觉得《我不是药神》跟《手机》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不是药神》归根结底是正面的,讲程勇拔高到了很高的境界,而《手机》则完全是表现负面的东西。

大众误会崔永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传媒闭塞,辟谣的信息无法触达到每一个人。现在就不一样了,大家上网刷一刷就能知道哪些是加工的,哪些是虚构的。

所以,我认为《我不是药神》的原型完全不用担心被人误会,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迷影生活


现在判断影响什么的,好像还为时尚早,但是根据《我不是药神》现在积累的强大口碑来看,如果这部电影对陆勇有影响的话,可以预计都是正面的影响。

另外,我们应该区分开,电影毕竟是虚构的故事,是艺术创造,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用电影中人物角色程勇的关系去套在原型人物陆勇身上。电影中,程勇是个卖印度神油的中年落魄男人,而且很可能有点家庭暴力,才导致妻子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父亲也身患病痛。可以说,电影主创为了强调这个人物最后的救赎,故意设置了这样底层的小人物角色。但是现实世界中的陆勇一家企业的老板,也是一位慢粒白血病的患者。

正因为他是患者,才深深体会到患者内心的那种绝望。正版的抗癌药物,一盒要两万多,陆勇就算是企业老板,也感到了压力,更别说普通患者。所以当陆勇发现印度的仿制药价格低廉,只要两千多的时候,他也没有陷入非理性的状态之中,他先自己试用了之后,确定的疗效之后,才通知其他患者,并且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了从印度“走私”药物的责任。

从这些行为来说,陆勇不但是一个企业老板,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有同理心,能感受到其他患者的绝望,不敢说他担负起了拯救这些人的责任,但是危难之间,能伸出援手,这种行为无疑值得赞赏的。但是电影中,对人物的塑造,为了保证故事的戏剧冲突,需要塑造一个贪小便宜,总想发财的程勇,然后让他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开始觉醒,发现人性的善良,最终成为真正的“陆勇”——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

所以说,艺术是创作,我们不能对号入座。陆勇是人物的原型,但是他的行为与程勇是不一样的。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想起陈可辛的《亲爱的》,本来也是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但是因为赵薇饰演的人物,为了找孩子,跟其他工友发生了性关系,因为这个电影中的桥段,被原型人物把《亲爱的》剧组告上了法庭,她说,电影上映后,她在村子里无法立足,被人指指点点,都说她为了找孩子跟其他男人上床了。对农村妇女来说,这个杀伤力是致命的。

想起来非常可笑,也非常荒诞,但是这就是事实。对很多人来说,只要是根据现实改编的电影,大多数人都无法区分何为艺术和现实,他们往往把电影中的情节与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错,并且一再求证那个细节,比如电影中的程勇想跟谭卓饰演的刘思慧上床,那么现实中会不会有人认为陆勇跟某个女人上床了呢。真不好说,希望电影上映后,这些困扰不会骚扰到陆勇的生活,让他依然成为一个侠客。


说书人思郁


2014年“陆勇事件”后,陆勇被推倒了大众面前。


7月5日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就是根据陆勇事件改编的。电影上映后刷爆了朋友圈,媒体的镜头将会再次对准陆勇,这必定会对原型人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偶像包袱”


陆勇10年时间里帮几千名病友代购印度廉价抗癌药,成为了病友们的“药侠”。


2014年,“陆勇案件”超过150家媒体报道,陆勇成为了多数人眼中的“药神”。就连起诉他的检察官也说“陆勇在普通人看来,真的就是英雄的行为”。


2018年5月1日起,政府三措并举降低抗癌药价,“药神”陆勇又一次被推到世人眼中。他成为了“慈悲心”的化身。


如今电影《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持续高涨,再为“药神”加持了一层正义和勇气的光环。


这一件件的事情,一层层的光环,陆勇,一个病人,转身头上就多了“英雄”的光环,他有了“偶像包袱”。


以前陆勇不愿意多提事件,说:“人嘛,总是想要活下去的”。


如今,在首映礼的现场,陆勇心怀芥蒂,表现出自己对这个角色的不满,担心自己的 “偶像包袱”掉了。


陆勇给大家的不是威望,他是作为一个英雄存在的。



2、误会重重


如果没有了解陆勇事件的真相,仅看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话。


很多人会对真人陆勇产生一些误会。


会认为陆勇只是一个卖印度神油的小店主,是那种用非法手段赚了钱就抱着钱睡觉的那种人。


后来是因为看不下去身边的人自杀、死亡,才去奋力地挽回最后的药。


即使后半截的做法是善意的,但带药的出发点变了,是为了钱,顺带救病友的。


陆勇本人也并不满意导演将其刻画成一个卖药挣钱的人,认为会损害了自己的名誉,甚至还发布维权声明。

其实如同陆勇的担心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陆勇案件的真相,一知半解和带入为主的思想还是会让很多观众误解真人陆勇,会给他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


3、半信半疑


电影的热度越高,大家对真人陆勇的关注就越多,难免就会出现怀疑的声音。


早在2014年就有过一篇的报道,从专利药、仿制药以及陆勇代购的 Cyno公司的仿制药来分析陆勇是一个“令人生疑的‘中国药神’”。


报道中指出诸多疑点:陆勇所介绍的仿制药并没有在药店出售、药监局查不到相关资料、其生产许可证也存疑……


不管这篇报道是不是有道理,但这次随着电影的热映,这样怀疑“药神”的报道一定会被翻出来重新讨论,引来更深入的研究,或者对他代购的药进行调查。


陆勇的光环和神话般地存在,都将受到更加严苛的审视。


《我不是药神》里,程勇的故事,围绕着要钱还是要命来展开。


博客里,“药侠”陆勇发布了一篇博文,同样围绕着命和钱的话题。


《我不是药神》将药侠逼到维权。



这,是为影片感动流泪的我和众多观众,没有想到的。


大火的电影,大赚的商业,伤害了故事的原型。


钱,救得了命,是不是又害得了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徐峥最近的爆红作品《我不是药神》是根据陆勇这个人物原型来设计基本情节的。如果要细细分析艺术创作与人物原型的关系,必须先捋顺陆勇这个个人原型的动机与行为。

作为一家效益不错的医药公司的所有人,陆勇自身却也是慢性白血病的患者。在经受长期而痛苦的药物治疗的过程里,陆勇见识了其他患者身心经受的多重煎熬。一方面是漫长的治疗过程对于身体的不断侵蚀与摧残,另一方面,是不断供药对于患者家庭经济能力的考验。

因为陆勇经营医药公司的便利,他发觉在国内正规渠道提供的昂贵的特效药之外,有非正规渠道引进的仿制药物,也对他们的症状有疗效。而且,仿制药的价格相比正规渠道便宜很多,能够很好地解决患者的经济压力。于是,他利用政策的疏漏和自身经营医药行业的便利,代购和出售非正规渠道的药品,为病友获取战胜病魔的便捷手段。但是这样的行为与国家渠道相抵触,陆勇个人因为非法渠道获利,多次受到法制机关的监控与逮捕。为此,很多患者联名保举,才使得陆勇脱离被法律制裁的下场!

《我不是药神》用戏剧化的过程将这个故事包装之后推向广大观众,让广大观众见证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使得观众能够理解陆勇的个人行为的起因与历程。同时,更多的是彰显政府部门对于关心国计民生而采取的包容与促进的态度。所以,《我不是药神》再煽情煽得催人泪下,骨子里还是相当主旋律的。

而陆勇的行为,因为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而且是在切实地为民众谋取实际的福利。政府为此修改自身规则,成为民众倒推政府决策的正面引导效应,凸显了政府切实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本职宗旨。陆勇自身也坦言,现在找他买药的患者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好的进步!


巴塞电影


早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前的6月8日,陆勇就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虽然影片是以正面形象来体现他的,但陆勇似乎并不领情,而且还将通过法律途径向剧组讨说法。

陆勇的公开信中明确,他直到现在也没有授权任何一家公司或哪个人进行拍摄,他只是当年授权作家韩家女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文学创作,但在文学创作完成后,又被拿来当电影剧本使用,这是陆勇从未授权过的。

陆勇在公开信中担心电影会造成几个假象,一是认为他凭此赚了很多钱,二是感觉片中对病人的个别笑点是残忍,三是他想在影片最后说点什么,遭到了审片的拒绝。另外,他还承诺,如果片方以后能给经济方面补尝的话,他会悉数捐献给癌症基金会。

但是!就在电影上映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陆勇不但参加了首映礼,而且还对片子大加赞赏,其中的峰回路转,让人摸不清头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