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业“挖矿”的 危机四伏 “卖水”的却水涨船高

P2P备案留给平台的时间已经不多,两个多月的时间,决定生死“大逃杀”,也将重塑行业的新格局。

P2P行业“挖矿”的 危机四伏 “卖水”的却水涨船高

清盘撤退

笔者观察到,从农历春节期间开始,一波儿P2P平台就正在清盘撤退。

类似于17年年底的网贷大潮。技术、运营、客服,能砍掉的就砍。有的平台甚至员工辞退了三分之二,处理剩下的额度。

清盘,是被迫之举,也是主动选择。

2017年12月,P2P整改验收“57号文”发布。

监管给P2P划出最后整改验收时间,止于2018年的6月。

这条生死线,明确而冷峻。

实际上,从2016年8月开始,行业就已进去整改备案的高速跑道。

P2P要查,查什么,怎么查?

P2P的排查在业务层面主要就看资金来源和自己去向。就是我们说的每个标的的具体情况。

但问题来了,有几个平台有这个魄力公开这个数据后台,让你“底朝天”的一览无余呢?

所以,“识大体、懂形势”的平台就先自我放弃了。而清盘是最妥善的选择。因为业内那点儿事儿,大家都心知肚明。

大标拆小、资金池、自融、虚拟标、造假......

对于一般用户的影响就是,收益无法按时、按期、按金额兑现。紧接着本金无法提取、到最后,平台直接跑路失联。

据网贷之家统计,2018年1月,停业转型平台就有55家,提现困难的14家。

P2P行业“挖矿”的 危机四伏 “卖水”的却水涨船高

“最终备案成功的平台不超过400家”,多位行业从业者如此判断。

这意味着,有2000多家平台将消失。

“2018年上半年,这一趋势还会加速,平台数量进一步萎缩的同时,强者恒强效应会凸显。”

“贷款100亿会成为2018年大家竞争的门槛。”

“做5亿贷款能证明你的模式可行,10亿可以持平不缺钱,20亿可以赚点小钱,50亿能站住脚,100亿才能长大为一个大平台”。

在残酷的竞争下,小平台和不合规平台,只能成为洪流中的流沙,退出历史舞台。

存管门槛

小玩家离场,大玩家却在步步挺进。

这次备案就像是闯关游戏,每一关,每一步都是凶多吉少。而后面的关卡,更加凶险。

首先,银行存管变得困难重重。

在备案之前,P2P经历过一次“银行存管”在此之前,已有48家城商行提供存管服务,但根据最新监管要求,首次获批达标的银行不过10家。可以说,银行存管给此次的备案打了一次前站。上一阶段没有完成银行存管的P2P已经失去了获得入场券的机会。

有条件、有资质提供存管资质的银行越来越少,而之后P2P的参与规则只会更严,不会松动!

“行业监管没有过往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做,一边发现新的问题,又加上去,接着整改。”

P2P行业“挖矿”的 危机四伏 “卖水”的却水涨船高

如何合规

为了合规,整个市场都在发挥着斗争的智慧。

最近很多平台在频繁发声,宣称自己不是“P2P”。

比如说,物权众筹的平台,将自己划到了“众筹”,根本不是P2P,也不需要进行备案。

“大家生搬硬套,要撇开和P2P的关系。”这种掩耳盗铃的操作方式,其实就是挂着羊头在卖狗肉。

逃得过一时,难道还能逃得了一世吗?

首要处理的,就是不合规标。

这里包括超过“20万和100万”硬性指标的大标,也包括监管严厉禁止的三种标的:现金贷、校园贷和房地产贷款。

公司操作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

比如,一家公司旗下有4家P2P平台,他们只会拿一家平台去备案,先把上面不合规的资产,导到其他平台,等备案成功后,再融进来。

这相当于大家都获得了牌照。

“一个平台,投资人借了3个亿,其中两亿的标的合规,1个亿不合规,平台就自己拿了1个亿,将这1亿债权买断。”当然还有人自行消化不合规标的。

“这几个月,大家重点都是备案,不敢再做增量,甚至要刻意赶走用户。”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也开始了降息大潮。

北京一家平台,一个月内降了2次,现在年化利率只有6%。

流量费暴涨,只能不断降息,才能勉强盈利;监管严苛,为了合规他一路奔波,应对各种条款;行业恶名,时不时有跑路平台,让他都不敢告诉亲戚自己是做“P2P”的。

“利润越来越薄,合规越来越难。”红利早就已经过去,现在P2P已然不再是一门好生意,甚至很多平台在贴钱来做。

“P2P行业是一个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行业,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老七称,很多平台的业务在高的成本之下,难以为继。甚至有些平台仅合规成本就高达百万。

最近,笔者了解到多家平台还高价聘请了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做备案顾问、出具相关材料,律所和会计师事务价格水涨船高。

有的知名律所出具法律意见书甚至高达几十万元。“挖矿”的正面临清退危机,“卖水”的却变得抢手。

P2P市场,正在暗流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