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都删除了,姥姥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外婆”被删除了,改为“姥姥”。理由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

“外婆”是不是方言?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婆”的使用范围很广,叫“外婆”的人数也非常多。“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这说法应该问题不大,北方人普遍叫“姥姥”。但是,如果比较人数多少的话,“姥姥”估计不敌“外婆”。

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遍使用的“外婆”,在上海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却被以方言为由,而遭到删除,以“姥姥”取而代之。

外婆都删除了,姥姥

即使“外婆”一词,可以界定为方言,难道语文教材中,不允许出现方言么?如果是极少人使用的方言,会导致小孩的阅读障碍,这也罢了,问题是,上海的孩子,会对姥姥感到隔膜么?

上海的语文教材编写者,为何就要将“外婆”视为眼盯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呢?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基本政策。长期的“推普”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的孩子,普通话的水平,比我们60年代的人,水平高多了。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即使受过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普通话也说得怪腔怪调,严格来说,普通话水平能够达到二等乙级水平的人,并不多。虽然学校教师的从业资质,普通话水平至少是二等乙级,但年纪大的教师,他们手中持有的普通话等级证书,是有相当大的水分的。

可是,现在的孩子,普通话的水平是提高了,可是说方言的水平,却严重下降,以至于现在的孩子,真要说起方言来,听起来又是怪腔怪调了。

最先普及的一个普通话词汇,是“妈妈”。现在的小孩,都是叫“妈妈”。在我生活的乡间,现在的孩子已是无一例外地叫“妈妈”。本来,我们当地的方言,是管娘叫“娭毑”。现在,应该找不到一个叫娘为“娭毑”的孩子了。

不仅如此,现在的孩子,说普通话已经成为日常语言,他们平常都是不说方言的。即使是能说方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用普通话与其交流。因为缺少语言环境,也因为孩子们都以说普通话为荣,以说方言为耻,时间一长,他们已经说不好方言。

外婆都删除了,姥姥

可能,在不会很遥远的将来,方言真有可能没人会说了。这一点,从我们身边的孩子,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语言,如果方言消失,那么意味着,其中极其丰富的词汇也要随之消失。就等于,为了推广“姥姥”,而要让“外婆”消失一样。

外婆都删除了,姥姥

不否认,推广普通话,有其现实意义。但方言对于语言的丰富,有其重要的存在意义。从语言丰富的角度来看,如果因为推广普通话,而导致方言消失,这个代价,是否太过于沉重?

推广普通话,“外婆”的不受待见,以至于此。后果,也是非常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